首页期刊导航|青年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

旬刊

青年时代/Journal youth Time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个人的精神王国——试论《香水》中格雷诺耶的边缘属性

    林宇晨
    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著名的当代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凭借《香水》,《鸽子》,《夏先生的故事》等优秀代表作品享誉世界.在这些想象奇特,耐人寻味的"寓言式小说"中,其着力塑造的"边缘人"形象独自苦苦挣扎于社会现实与个人精神世界是引发读者共鸣,广受好评的原因.本文试从"边缘人"的角度分析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笔下格雷诺耶的人格特性,探索其形成的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寻求边缘人格对现实生存的启发.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边缘人格雷诺耶困境

    解读《野草在歌唱》中的家庭伦理关系

    张飞珑
    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草在歌唱》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作品反映了20世纪30-40年代在南非殖民大陆上艰苦生活的穷苦白人和受压迫的黑人,对那个时候的家庭伦理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主人公玛丽的婚姻和爱情都以失败告终.本文将尝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析《野草在歌唱》中不同的家庭伦理关系,力图揭示小说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根源.

    文学伦理学批评婚姻爱情悲剧

    她们的世界——"酷儿理论"视角下的《时时刻刻》

    李琨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酷儿理论,别于异性恋文学和同性恋文学,挑战社会"常态",其解构了传统西方性别思维方法,挑战男性和女性的两分结构.通过解构"宏大话语"、传统两分法,从而解构了所有现实斗争的可能性.酷儿理论具有强大的革命性,它的最终目标是创造新的人际关系格局,创造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它的做法是向所有的传统价值挑战.本文从酷儿理论入手解读迈克尔·坎宁安的代表作《时时刻刻》中同性恋情节,探究当代文学作品中特殊的情感世界.

    《时时刻刻》酷儿理论解构女性生存状态

    《故事新编》中的对称

    梁悦
    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作为一位文体意识很强的作家,一向重视结构篇章的设置.《故事新编》表面上各异的八篇文章借助历史与现实、想象与事实、人物形象、结构的对称,八篇文章形成内在统一.从整体上观照《故事新编》,鲁迅一贯的"希望与绝望""确信与质疑"的矛盾在八篇文章中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在建构民间历史的同时,也在思考启蒙者、觉醒者与被启蒙者、被唤醒者之间的关系.

    《故事新编》对称整体

    汉乐府诗歌对女性命运的观照

    刘思奇
    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书·艺文志》曾叙述汉乐府诗歌为:"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诗歌具有深刻的民间性,其中也较为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女性的生活状况.笔者从汉代女性的总体风貌出发,分析汉乐府诗歌中所呈现的女性命运的几种类型,并从分析中探讨当时女性命运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

    汉乐府女性命运

    解读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三种生存哲学

    陆婵映
    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以奴才诉苦为线索,写了一个寓言似的故事,创造了具有概括性的三个人物,并展示了他们对待由于主子压迫而造成悲苦生活的不同态度.本文从分析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的三个人物形象出发,然后揭示三个人物形象背后的生存哲学,最后总结概括鲁迅的两种人道主义观念.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人物形象生存哲学人道主义观念

    浅谈李贺诗歌中的"红"

    沈子渝
    1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贺是中唐时期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一位鬼才诗人,秾艳的设色是其诗歌作品中突出的特征之一.其中,多种多样"红"色意象的运用以夺人的效果表现出诗人幽深丰富的情思,辅助塑造了虚荒诞幻的鬼神意境,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语言.

    李贺诗歌色彩"红"意象

    信仰与爱情——浅谈《白鹿原》中白灵的爱情

    王晴
    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灵是《白鹿原》中有具有代表性与象征性的人物,她是白鹿精魂,她是革命的象征,等等.她身上暗含着太多因素,对其进行剖析很有必要,而白灵的爱情经历也是构成其形象独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笔者通过对文本的再解读,结合其他学者对于白灵形象的看法,并与同样写革命爱情的宗璞《红豆》进行对比,再次分析白灵的人物形象.

    《白鹿原》白灵信仰爱情

    浅析毕飞宇小说的疼痛书写

    吴双
    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毕飞宇曾说过,"疼痛"是他在创作时紧紧抓牢不愿放弃的东西,而"疼痛"也是他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毕飞宇的大多数文学作品,始终贯穿"疼痛"这一深刻主题.本文试从"疼痛"写作的背后原因、具体内涵和价值意义的角度,来对"疼痛"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和探索.

    疼痛内涵欲望意义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人名及称呼——以《呐喊》与《彷徨》为例

    张嘉楠
    1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社会中,名字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人名称呼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与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人物的命名手法及对人们交往过程中称呼的描写进行研究,发现作者揭露现实、改造国民性的创作意图,同时这些人名与称呼也能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

    鲁迅《呐喊》《彷徨》人名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