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文学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文学家
青年文学家

周贵玉

旬刊

1002-2139

qnwxj@vip.sina.com

0452-2429996

161006

齐齐哈尔龙沙区胜利小区5号楼

青年文学家/Journal The Youth Writers
查看更多>>《青年文学家》杂志是一本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大型综合类学术期刊。本刊以展现大学生风采,教师教学交流为主题,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的教师等发表研究成果、理论探索及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花非花,雾非雾——简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陈想
    7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子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若将此理用于文学创作领域,则可以说:"诗可诗,非常诗.情可情,非常情."而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朦胧美意蕴的创造上,可以说是唐诗中的翘楚.他"通过枯败的自然景象写出他自己——在寂寞中燃烧的青蓝火焰——忧郁、清冷、孤傲、隐约——从而形成朦胧多义的诗歌意境".本文从李商隐无题诗营造朦胧美的艺术技巧、写作形式以及所呈现的心灵世界层面展开分析,探究其朦胧美的艺术呈现.

    无题诗朦胧美潜气内转

    浅析钟嵘《诗品》中的"直"及其流变过程

    江宇
    7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诗品》虽然篇幅体制短小,却为诗歌批评开辟了新的道路."直"作为文中突出的概念,经历了从日常用语到清议之风再转入文学批评领域的转变,它的批评对象也经历了从物到人再到诗文的过程,也深刻影响后世诗评诗话.

    直寻钟嵘自然丹采真情实感

    刘勰的诗学观点探究

    李改萍
    7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诗》是刘勰在《序志》中确立的文体论原则和方法的实践篇章,具有典范意义.围绕四项准则,刘勰在《明诗》篇中很好地论述了诗歌流变,历代诗人诗作情况,并且总结了诗歌创作的规律,继承前代诗学观点的同时实践了自己的文论创作,在复古与新声的矛盾中,以更为折中的观点阐释了个人诗学观点,具有重要的文论价值.

    明诗复古与新声折中

    《列子》死亡意识浅析

    李莹
    8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死亡是我们始终无法逃避和终将面对的结局,死亡是必然的,同时这种必然性又具有普遍性.万物生长遭际各有所异,但是最终所有的差异,都将融释在死亡的必然性面前.列子一反常人面对死亡时的恐惧,直面死亡本身,毫不避讳.认为"性命本非无有,生死不过往来."有形之物诞生、消亡,只是暂时行奔于世,最终都将归为虚无.对死亡的探寻和追问始终是《列子》视野关切的重要对象.《列子》以其独特的阐释视角,通过塑造形态各异的异士奇人来解读死亡的价值.用全新的解读视域,体认死亡本质,让我们重新认识关于死亡的价值与意义.用死亡解构生命,将短暂的生死融入到无限的"道"中.从而获得个体生命的超越,让我们拥有坦然直面死亡的勇气,是《列子》一书的价值所在.

    《列子》异士奇人死亡意识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灵石意象演变

    梁熙茹杨铭钰郝晨星王婧婧...
    8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灵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意象之一,在不同时代和社会文化的浸淬下,形成了其所独有的历史演变路径.本文将从历时性角度出发,总结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和明清时期的灵石书写风貌,旨在探寻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灵石意象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研究借鉴.

    古代小说书写风貌灵石演变

    探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新思路

    梁志红
    8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化转型与发展过程中,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工作现代化发展,在我国古代中国文学现代化研究中,主要是从20世纪开始,是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特征,对新学进行引进,然后通过转型的方式,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当前,在新时期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工作,还要积极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内容,加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式的创新.基于此,本文先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

    中国古代文学分析思路

    基于苏轼词赋中的中和之美分析

    刘翊
    8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思想中儒家思想一直强调中庸之道,也强调阴阳为和,万事万物都应该讲究一个平衡,在美学的世界中便出现了一个中和之美,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婉而愈劲,婀娜中含遒健,正是理想的境界.而苏轼他作为豪迈派的诗人同样有着婉约的一面,真正地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内涵,因此本文将基于苏轼的诗词歌赋来分析中国的中和之美.

    苏轼中和之美词赋作品

    试析邵洵美诗歌对唐宋诗词的借鉴

    马若晗
    8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邵洵美是一位极具贵族气质的诗人,其诗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除了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源于他对诗歌理论的不断探索以及对古典诗词的融合.本文分别从结构、语言、意境三方面入手,探究古典文学尤其是唐宋诗词,对邵洵美诗歌创作的影响.邵洵美诗歌所表现出的艺术特点,无论是结构的迂回曲折,还是语言的华丽清秀,亦或意境的深幽隐婉,都表现了对唐宋诗词的学习与借鉴.

    邵洵美唐宋诗词艺术

    21世纪宋代记体文学研究综述

    钱薇
    9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是对21世纪以来的宋代记体文学中最为突出的记体散文入手,从它的目前发展状况、记体散文的内容划分及艺术特色和影响它题材变化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让研究者思路更加清晰而有条理,最后通过梳理,得出对宋代记体文学的进一步认识,从而反观宋代,对宋代社会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具有研究价值.

    21世纪宋代记体文学研究状况

    《文心雕龙?体性》中的主体性显现

    宋恺梦
    9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化在发展早期主体性意识比较缺乏的,但在魏晋六朝时期从社会风气到阶层文化个性的光辉开始闪耀,在这个时期对"人"的重视的社会基础上,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也彰显了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关注,他从创作主体的本性——"才、气、学、习"的作用机制出发,明确了创作主体的本性与文章风格对应关系,彰显了对创作者主体性的关注.

    主体性创作主体作者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