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文学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文学家
青年文学家

周贵玉

旬刊

1002-2139

qnwxj@vip.sina.com

0452-2429996

161006

齐齐哈尔龙沙区胜利小区5号楼

青年文学家/Journal The Youth Writers
查看更多>>《青年文学家》杂志是一本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大型综合类学术期刊。本刊以展现大学生风采,教师教学交流为主题,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的教师等发表研究成果、理论探索及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吴组缃早期小说对女性心理的剖析

    刘飞霞
    20-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组缃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大抵以1933年为界,侧重面由心理分析小说转向社会剖析小说,吴组缃的创作受到矛盾的影响,其作品的社会意识深度较大.学术界许多的研究者对于他的研究都是以社会历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其著名短篇小说《箓竹山房》,对于"二姑姑"这位女性的描写,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戕害.许多学者对于吴组缃作品女性形象的描写也大多都集中在这一部作品中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法家族观念对女性的压迫.但吴组缃的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除了对封建礼教的揭示和批判外,也对在身处那个特殊时代的女性心理的变化,作了精心的刻画和描写.本文以吴组缃三十年代初期的女性作品为例对其作品的女性心理的剖析,加以论述.

    吴组缃女性形象心理剖析

    隐匿于戏剧背后的生命历程——解读陈彦长篇小说《主角》

    彭媚玲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书写在社会历史变革中秦腔艺术的艰难发展境况,讴歌一代代艺术从业者的努力拼搏精神,引发读者对优秀传统艺术有效传承的思考.本文旨在以《主角》中的人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小说的整体发展思路,尽可能地展示忆秦娥等主要人物在复兴秦腔这一高尚艺术背后的生命发展历程,从而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艺术从事者的生存境遇,并触发大家心灵深处对传统艺术的保护欲望.

    《主角》主要人物生命发展历程

    浅析《活着》中的儒家家庭伦理思想

    陈帅石秋仙
    2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活着》小说文本中以福贵为交点所构建的三个家庭圈子进行人子之责、人物言行举止、家庭男女分工等方面探究,结合儒家思想的有关内容,综合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孝道、婚姻、男女两性家庭关系等传统儒家家庭伦理思想.

    活着儒家家庭伦理思想

    鲁迅前期写作与"现代文学"体制分析

    丁秋霞
    2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鲁迅前期写作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现代文学"体制,核心目的是通过鲁迅文学作品的分析,感悟所传达的精神观念,以加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及发展提供参考.

    鲁迅前期写作"现代文学"

    浅析《活着》中福贵的人物特点

    黄灿
    2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着》是当代作家余华的得力之作,余华老生先后五次为《活着》一书写了自叙.书中的福贵经历着平凡人的一生,但却活得清醒、活得深刻.他经历与亲人一次次分别的场景,也经历着人生的大起大落,但是他对生活以一种宽阔的胸襟面对命运的安排,他始终坚信自己是幸运的,所以他选择以一种坚忍的姿态享受着生活带来的苦难.本文将从造成福贵悲剧的时代原因这一因素出发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福贵的人物特点.

    悲剧人物特点苦难命运的安排

    喧哗的都市,无奈的爱情——张欣小说解读

    李振红
    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世纪90年代,身居现代大都市广州的张欣顺商潮而上,及时地抓住了商业活动给城市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对人们心灵的冲击,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基于现代城市化社会基础之上的小说话语模式,成为了城市书写队伍中的举大旗者.她的小说以都市爱情为主要主题,为读者敞开了一扇瞭望现代都市生活的窗口,但这种描写又是浮光掠影式的,尚未洞察事物的本质,尚未上升到审美的层次.

    都市爱情张欣小说

    浅析80年代"最先进"的先锋作家追寻传统的原因

    刘佳佳
    3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80年代中后期,先后登上中国文坛的先锋作家,如马原、格非、苏童、残雪等纷纷发表了具有先锋气质的作品,在语言上,他们广泛采用抽象、隐喻的手法;在形式上,他们打破传统小说的特点,出现了"去情节化","非故事化"的新特征,凭借这样的突出特点,先锋文学在当时也被誉为"最先进""最创新"的文学.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先锋作家却在90年代集体转型,许多作家开始追寻中国传统的文化因子,苏童、格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主要从先锋作家自身创作的问题及90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大背景内外两方面入手,简要分析先锋作家追寻传统的原因.

    先锋作家转型追寻传统原因

    日常生活批判视域下的《另一种妇女生活》

    朱丽林
    3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童通过用简单质朴、零度叙事的方法将阁楼上简氏姐妹的日常生活和楼下三个女售货员的日常生活简单直白的描写出来,凸显出日常生活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人们在对待理解它时需要从总体的角度出发,此外日常生活会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主体性的差异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苏童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日常生活告诉众人,日常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也是无处不在的存在.

    日常生活总体性层次性

    逃离与重生——对吴浊流《泥沼中的金鲤鱼》中"月桂"人物形象的分析

    陈鸣镝
    3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名对台湾社会有强烈现实关怀的作家,吴浊流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台湾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在其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小说《泥沼中的金鲤鱼》中,他同样通过自己的笔书写了当时的台湾社会现实.笔者将以小说《泥沼中的金鲤鱼》中的女主人公"月桂"为分析对象,论述她是如何反叛当时台湾男权社会与重获新生的.此外,笔者还试图从女主人公的逃离与重生中归纳出女性自救的重要性.

    《泥沼中的金鲤鱼》月桂逃离男权社会重生女性自救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运用与意境探析

    刘安欣
    3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特性以及实际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创设语言意境的意义和内涵,进一步的提出当今应用汉语言文学语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方法.即从人们学习汉语言的认知、朗读、背诵和阅读习惯等几个角度,希望本文提出的观点能够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让他们能够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有一个更强的赏析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我国汉语言文学的作用和其自身的魅力,为未来研究汉语言文学的爱好者提供参考.

    汉语言文学语言运用策略意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