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文学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文学家
青年文学家

周贵玉

旬刊

1002-2139

qnwxj@vip.sina.com

0452-2429996

161006

齐齐哈尔龙沙区胜利小区5号楼

青年文学家/Journal The Youth Writers
查看更多>>《青年文学家》杂志是一本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大型综合类学术期刊。本刊以展现大学生风采,教师教学交流为主题,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的教师等发表研究成果、理论探索及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胡囡囡
    13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跨文化交际中存在一些障碍,以拜访待客为例,本文从拜访待客相关的几个方面试图阐述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并从中西方的价值观念,产生历史,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文化差异的原因,以便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礼仪拜访待客

    荣格精神分析下《野草在歌唱》中玛丽悲剧的形成

    李鑫
    135-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荣格把个性化理论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成为独立自由的自我,二是通过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达到完美的自我.莱辛通过不同的角度描述了《野草在歌唱》中玛丽为了实现个性化的各种努力.她试图通过自我经济独立来逃避不幸的童年,通过寻求另一个男人逃避无望的婚姻,通过死亡逃避对摩西的爱.但是由于她的意识与无意识无法和谐共存,尽管竭尽全力,玛丽的个性化仍然以失败告终.她个性中的惯性"逃避"最终成为她消亡的主要原因.

    荣格个性化理论意识无意识消亡

    "小人物"形象的继承与发展——以作品《无望的逃离》中的巴士马科夫为例

    李雪
    137-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俄罗斯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学的持续发展,"小人物"形象在19世纪登山了俄罗斯文学的舞台.此后作家们又以各自对其独特的理解而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内涵.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尤里•波里亚科夫的《无望的逃离》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主人公巴士马科夫的身上既带有新时代知识分子身上的高傲,又有小人物的悲哀.本文通过分析巴士马科夫这一"小人物"形象的旧承与新义,进而简要阐释其原因所在.

    "小人物"形象无望的逃离巴士马科夫

    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中的文化隐喻功能研究

    李一凡
    139-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歌苓是海外华人作家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利用隐喻对人性进行深度剖析、对东西文化的对峙与融合进行重构,严歌苓可谓内中高手.在她的作品中,既能够表现作家的心灵和理性,又能够显示出所描绘的对象的本质特征.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使严歌苓不断构建不同的意向以隐喻不同时空下的众生百态,而每个隐喻又不是孤立的,都被纳入了一个整体的人性与文化批判的坐标系中,蕴含了作家超越时空和东西文化偏见的间性思考与批判.《陆犯焉识》就是其中的代表.

    严歌苓陆犯焉识文化隐喻

    论《蓝山》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罗娜
    14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色列作家梅厄·沙莱夫的小说《蓝山》,一经发表便在以色列和欧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用魔幻主义的笔触,勾勒出了以色列建国时期的乡村生活图景.本文分析得出,沙莱夫的魔幻色彩不仅来自于对魔幻因素的使用,也来自于对读者既有视野的颠覆.而他通过构造出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为读者提供一种生活具有更多可能性的开放生活视角.然而,无论他所虚构的世界如何离奇魔幻,对美好人性的呼唤与赞美,是小说的核心.

    以色列魔幻现实主义模糊人性

    浅谈杰弗雷·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孙晓晶
    14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乔叟在他最伟大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为十四世纪的英国社会创造了生动而辉煌的全景.他仿佛一位神奇的一个叙事者,以幽默和讽刺相结合的方法记录着不同社会阶层的故事.洞察人性的出发点和弱点,这些故事里初现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呈现着那个时候英国社会的缩影,本文从乔叟洞察英国乡村人民生活的《序言》和充满女性主义色彩的《巴斯妇的故事》入手,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女性家庭生活的探讨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论述该作品展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当时英国以及当今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人文主义人与自然平等意识幽默讽刺

    乌姆鲁勒·盖斯悬诗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原因探析

    王丹妮
    145-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姆鲁勒·盖斯作为阿拉伯古典诗歌的诗王,取得了后人难以逾越的成就.他的《悬诗》之所以流传世界,誉满全球,跟诗人的多愁善感,经历丰富有关,更与诗人的天赋才情息息相关.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半岛上的自然物象不算丰富,描写这些物象的诗人也数不胜数,但是能取得如此成就的诗人,却并不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现实主义是大多数诗人的风格,但是这首悬诗中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却别具一格.普通而常见的物象,通过盖斯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童稚天真的感受,表现出如此的生动迷人,婀娜多姿,壮阔醉人,以至于与众不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乌姆鲁勒·盖斯悬诗浪漫主义

    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笔下色彩的意象分析

    杨敏
    147-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与人类唇齿相依,作为生态文学作家的屠格涅夫与普里什文善于歌颂大自然的美妙与温情.两位作家浪漫主义元素的表达与景物描写的象征意蕴密不可分.他们笔下色彩及由色彩引申出来的光线有着深刻的象征意蕴.它们是作家小说诗性的内部呈现,传达着作家创作的重要的哲学与美学内涵.

    普里什文色彩意象

    论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理论在其长诗《荒原》中的运用

    杨燕翎徐雅涵
    149-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T·S·艾略特是二十世纪西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提出的"客观对应物"理论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写作指导价值.其中长诗《荒原》被称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与他的理论一起,在西方文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诗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作品."客观对应物"理论力主摒弃在诗歌中使用直接、浅显的表达方式,主张通过列举事件、引用典故、组合意象等"客观对应物"的媒介,实现对现实、对社会的描写和批判等,抒发诗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愿望.对《荒原》诗中所体现的"客观对应物"进行细致分析,会使我们对这部语言晦涩、内容复杂的作品有进一步的认识.

    艾略特《荒原》"客观对应物"理论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处理方式分析

    张丹朱宇晴
    15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国外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点,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深入理解作品的原意带来困难,这就要求作者在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功底以外,还需深入理解中西文差异,可以更为准确地理解作品本意.本文对文学作品中文化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文化差异的处理原则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学作品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