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文学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文学家
青年文学家

周贵玉

旬刊

1002-2139

qnwxj@vip.sina.com

0452-2429996

161006

齐齐哈尔龙沙区胜利小区5号楼

青年文学家/Journal The Youth Writers
查看更多>>《青年文学家》杂志是一本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大型综合类学术期刊。本刊以展现大学生风采,教师教学交流为主题,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的教师等发表研究成果、理论探索及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波斯诗歌中的耀眼明珠——海亚姆《鲁拜集》的赏析

    张馨月
    15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方文学是世界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方古老各国的文献典籍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像是一个个熠熠生光的钻石光彩夺目,给予我们很多人生的启迪,而东方波斯文学最有价值的诗歌创作部分,无疑是这些钻石珍宝中的明亮的一颗.本文赏析的著作是波斯诗人海亚姆的诗集《鲁拜集》,将从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这两大部分对其进行介绍.每个时代每个地域都会产生独特的文学作品,而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则是那些在现代人读来依然会对人生产生指导、给予我们心灵的震撼的作品,在笔者看来,《鲁拜集》就是这样的珍宝.

    海亚姆鲁拜集哲思艺术

    日本江户时期通俗物的研究综述

    章倩玥王佳璐
    15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江户时期流行的通俗物来源于中国白话小说的翻译,包含两个阶段:前期通俗物、后期通俗物.考察中日两国的通俗物可以发现其先行研究具体分为四个类别:文学、翻译、词汇和底本研究.

    通俗物先行研究翻译小说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文字欺骗

    钟安妮
    157-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洛丽塔》中亨伯特通过自白与继女洛丽塔之间的畸形爱恋,企图利用模糊叙述为自己诱奸、乱伦、杀人的罪行开脱,具有文字欺骗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人称多变和对无关事物的病态细节描写表现他的精神缺陷,以此淡化犯罪的有意识性;对洛丽塔卑微而痛苦的怪癖爱情独白表现他对洛丽塔的狂热,以此掩盖恋童、乱伦的背德之行;控诉洛丽塔的美丽外表和主动勾引表现他行为上和精神上的被动,以此逃避诱奸未成年人的事实.文章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亨伯特自白中的文字欺骗,揭露他对洛丽塔以"爱"为名的伤害.

    洛丽塔亨伯特文字欺骗

    游戏的背后——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搭车游戏》

    钟玉红
    159-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米兰·昆德拉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通过七个看似毫无关系的小故事,给读者以精神哲学上的沉思,其中《搭车游戏》更是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思,这不在于故事多么精彩,而在于故事背后那赤裸裸的人性.通过这样一个"搭车游戏",让生命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场游戏都成了结局的预知者,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在灵与肉的挣扎中,他们忘记了灵魂;在现实与游戏的交错中,他们把游戏当成了现实;在严肃与可笑中,他们已经沉迷于荒谬之境.最终他们成了被游戏本身所玩弄,迷失在人性的光辉之中.

    开场与结局灵与肉的挣扎现实与游戏的混乱

    新批评理论下福克纳小说象征主义分析

    朱晓晗
    161-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批评提出文本中心论、文学语言、有机整体和细读法的分析原则,象征以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事物和道理,含有深刻的寓意.本文通过分析福克纳的代表性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花》中玫瑰和爱米莉人物形象,揭示其中背后的象征意义,以此分析福克纳对南方没落贵族、逝去的南方田园生活的怀念与惋惜.

    新批评象征《献给爱米莉的玫瑰花》

    弗罗伊德精神分析下《达洛卫夫人》中的褪变和"死亡"主题

    杨振阳张德旭
    163-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达洛卫夫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所创作的一部实验性极强的现代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以其女性视角和独特的创作思想对现代小说的写作技巧进行了革新.小说主要是使用意识流和自由间接引语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并通过非线性叙事的技巧在不同人物之间进行转换和描写.该小说主要围绕克拉丽莎一天里的内心活动,向我们展现了她过去和现在的精神世界以及周围环境对人性的压抑和扼杀.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克拉丽莎和赛普蒂默斯的精神世界的崩溃和幻灭,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来表达出小说所蕴含的精神褪变和"死亡"的主题.

    克拉丽莎赛普蒂默斯褪变和"死亡"弗罗伊德精神分析

    论《莫里斯》中的身体书写与酷儿身份建构

    胡耀元
    16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里斯》是英国现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福斯特之作,该书描写了主人公莫里斯作为男同性恋的酷儿身份建构过程,其中灵魂与肉体之争贯彻始终.在西方传统身心二元对立的哲学框架下,莫里斯徘徊在灵与肉的交织之中反复挣扎,并在最终意识到,在性别身份之意识,觉醒以及认同的过程中,灵魂与肉体密不可分而相辅而成,从而达成了灵与肉的和谐统一,由此反映出福斯特本人对父权制二元对立思想的颠覆.而这种颠覆恰也与在小说写就的63年后法国女性主义者埃莱娜西苏所提"女性书写"理论中的种种论点相契合.

    《莫里斯》灵魂肉体身体书写酷儿身份建构

    浅谈"鲁滨孙"漂流记的必然性之美——源自初心

    古莹
    17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宾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宾孙的所有经历看似惊险波折不断,意外连连,并历经28年之久竟能返回故乡,听上去也很是离奇,然而当我们反观鲁宾孙本人时,我们会发现其经历的必然性——源自初心.通过鲁宾孙看如今的现代人,似乎我们可以找到属于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之答案.

    初心第一人称与自己对话

    近现代欧洲文学中妇女形象管窥

    贾凤
    173-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近现代欧洲文学中有代表性的妇女群像,试图挖掘出此类形象塑造的共同点,通过典型作品人物体现出作家的人文关怀,深刻剖析社会根源,并积极探索人生出路,从而证实底层妇女题材作品在欧洲文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价值.

    妇女人文关怀社会根源人生出路

    谈伍尔夫的女性写作

    赵若纯
    175-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伍尔夫作为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终身致力于女性写作,坚持从女性视角关照世界,大胆探索两性关系,她的"房间"理论、"双性同体"理想为同时代和后世指明了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方向.

    伍尔夫女性写作双性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