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文学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文学家
青年文学家

周贵玉

旬刊

1002-2139

qnwxj@vip.sina.com

0452-2429996

161006

齐齐哈尔龙沙区胜利小区5号楼

青年文学家/Journal The Youth Writers
查看更多>>《青年文学家》杂志是一本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大型综合类学术期刊。本刊以展现大学生风采,教师教学交流为主题,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的教师等发表研究成果、理论探索及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新感觉派的暴力书写

    张榆甜
    1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暴力"是人类文学史上历久弥新的母题,而"暴力"也是新感觉派小说中呈现的一个重要特质,本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为探究新感觉派小说中的"暴力书写"的切入点,从压抑的力比多、潜意识及白日梦两个层面解读新感觉派小说"暴力书写"的特色与意义,揭示其体现的人性关怀.

    新感觉派暴力精神分析

    论毕飞宇小说《玉米》中的女性书写

    张云昭
    2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毕飞宇在当代男作家的队伍中,一直被认为是最关注女性命运的人.在许多作品中都淋漓尽致的展现着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其悲剧命运.毕飞宇小说《玉米》中叙述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女性命运的讲述与书写,通过三姐妹不同的人生轨迹,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的不公的女性命运,女性生存空间的狭窄,其引发的思考也意味深长,其中暗含着作者对于个体生命的启蒙和思考.

    女性书写生存空间命运困境个体生命

    论《绿化树》中的人性异化

    周蓉蓉
    2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化树》描写章永璘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社会环境下饥饿的生活状态与为了活着苦苦挣扎的生存困境.章永璘为了摆脱饥饿,身陷充满压抑、占有的异化世界.小说审视主人公的苦难历程,旨在表现生存挣扎中的人性异化,揭示饥饿给人造成的创伤.

    《绿化树》饥饿压抑占有人性异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林徽因创作的影响

    何梅芳
    2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徽因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但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由于林徽因出生在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虽然接受的是现代式教育,甚至出国留学,但在她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中,却有浓重的传统文化痕迹.

    林徽因传统文化白描手法

    凡尔赛文学引发热议的启示

    李思琪关立新
    2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炫耀性行为也随之出现.前些年的土豪式炫耀似乎已经不再符合当下炫耀人士的品位,怎样高级的炫、含蓄的炫成为了炫耀人士追求的,凡尔赛文学就此而生,本文将立足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凡尔赛文学表达方式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凡尔赛文学外部表现与内部实质中的矛盾之处;"凡尔赛人"的内在因素;凡尔赛文学引起大众关注的思考.

    凡尔赛文学中国文化网络流行语心理学

    八十年代以来的重要作家文体意识——以王安忆创作批评史为例

    李雪娇
    2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安忆风格的多种转变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作家对文体意识的自觉追求,这和历史环境、作家个人努力密不可分.本文主要梳理八十年代以来重要作家文体意识的脉络走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看王安忆文体意识的探索所体现的意义及问题.

    文体意识王安忆多元化

    《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显性与隐性翻译浅析

    刘兰
    3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城》中的隐喻现象十分的普遍,该文将从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本体隐喻.同时也谈及到了在翻译过程中,显译与隐译带来了文化意象的损失现象,这能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促使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传播.

    隐喻显译隐译《围城》

    矛盾化意味与其背后的精神裂痕——读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刘脉含
    3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顾城是我国著名的"童话诗人",《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其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他任性地营造了一个幸福的天国世界,却矛盾地将自己的绝望与孤独暗含其中,最终破解了梦想的存在,造就了其精神的崩塌,让我们感受到灵魂的撕裂感.

    形道精神追求生存焦虑精神裂痕

    绵绵之思,随心飘扬——评废名《十二月十九夜》的意象内涵

    石浪
    3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废名的《十二月十九夜》写于1936年冬,通过意象的设置谱写了一首心游万仞,神思千载的思想之歌.本文通过对意象的巧妙衔接和内涵解读,并结合诗人人生履历,探究诗歌的思想历程和在当时时代背景下诗人内心深处的五味杂陈.

    《十二月十九夜》思想历程意象诗歌

    走过千山万水,不过大梦一场——试论《鹿鼎记》的喜剧性

    汪俊宏
    3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鹿鼎记》于1969年10月至1972年9月在《明报》连载,出版后引发了一系列的电视剧、电影翻拍潮,轰动一时.《鹿鼎记》以韦小宝为主人公,讲述了一个不会武功、投机取巧的小混混在康熙初期走南闯北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历史人物喜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