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文学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文学家
青年文学家

周贵玉

旬刊

1002-2139

qnwxj@vip.sina.com

0452-2429996

161006

齐齐哈尔龙沙区胜利小区5号楼

青年文学家/Journal The Youth Writers
查看更多>>《青年文学家》杂志是一本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大型综合类学术期刊。本刊以展现大学生风采,教师教学交流为主题,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的教师等发表研究成果、理论探索及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文化特征研究

    郑传鹏
    3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学理论是指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内容,由于时代的发展,其本身已经不同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内容,总体来说,意味着内容的高度现代化.我国的文化内容再也不仅仅局限于少部分人,而是普罗大众的文化,所以文化内容的高度也就开始下降,大众文化成为主流,其中融入了更多的西方理论内容,多数的文学解释都是基于西方的启蒙思想,因而,中国文学理论和民族文化特征的脱节比较严重,也导致了中国文学理论的根源开始脱节,为了更好地解决相应的问题,目前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寻根运动.本文将从中国文学理论与民族文化脱离的问题所在入手,全面展开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文化特征研究.

    中国文学理论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特征

    钱钟书《围城》中的女性形象管窥——男权背景下女性的挣扎与博弈

    郑光强杨超佟明玮刘治兵...
    4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钱钟书在《围城》中所描写的大多是文化女性,父权体制的压迫,男性在"世袭领地"中扮演着精英地位创造者的角色,这些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算是"先进"的女性以或悲剧或喜剧的方式对传统男性围圈做着无声的反抗.大历史背景中,个体的生存遭际在整体的历史格局中打乱错位,女性在男性围圈里一次又一次挣扎突围.

    围城女性形象博弈婚姻悲剧

    论赵树理《三里湾》的新与旧

    农诗慧
    42-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树理的《三里湾》是一部描绘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长篇小说.在这一社会变革之中,家庭成为了新旧力量对峙的主要阵地.文章以家庭作为切入点重读《三里湾》,探寻在新旧观念碰撞之下新型家庭和未来美好图景得以产生的背景.

    赵树理三里湾家庭

    孔子"君子"人格获得路径刍议

    于明珠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君子"人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对"君子"人格定义为:仁、义、中庸.并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条"君子"理想人格的标准,此标准可以通过忠恕之道、知行合一、见贤思齐、博学于文等四条路径达到."君子"人格在提出以后,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君子人格定义路径

    宫怨诗中的女性自觉

    廖春艳
    47-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宫廷女性在男权、夫权、王权的多重压迫下,其怨尤深.由怨而思,她们开始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及自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主动的思索,由汉至唐又逾宋,宫廷女性关注的眼光由他者转向自身,由自我的需要到清晰的自我性别定位,宫怨诗中的认知与思索揭示了女性意识觉醒的艰难历程.

    宫怨诗社会性别女性意识

    《汉书?循吏传》"以宽厚清净为天下帅"之"帅"释义

    刘文娟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书 • 循吏传》"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净为天下帅"一句中的"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净为天下帅"的"帅"各家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帅"当作为动词用法,颜师古注为"遵也",王先谦引齐召南案曰"帅"是"率先"之意,颜注非.现代学者施丁在其《汉书新注》中亦将"帅"注为"率先"之意.另一种观点认为此处的"帅"当为名词用法,解释为"表率",持这类观点的如谢秉洪、王继如等.《汉语大词典》亦列此句为书证,释"帅"为"表率、楷模".本文采用现代语言学与传统训诂学相结合的方法,来对"帅"进行考证,认为"帅"在此处应当为动词用法,解释为"遵从、遵循"的意思.

    《汉书•循吏传》语言学

    从历史小说看中西文化价值观念差异——以《三国演义》和《艾凡赫》为例

    王翔宇张静
    53-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的著作,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一部得到国人认可的历史小说,而《艾凡赫》是欧洲历史小说家创始人司各特的代表作.这两部小说除了取材之外,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本文以《三国演义》第一回和《艾凡赫》第一章和第二章为例,揭示和说明其中蕴涵的思想、文化信息,从天人关系、宗教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在这两部历史小说中的体现及其原因.

    历史小说中西文化差异文化价值观念

    从"诗教"到"教诗"——孔子的诗教智慧及其当代启示

    谢晓谦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教是我国独有的诗词文化传统,它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系统的诗教传是从孔子开始建立统的,经过历代的变革,逐渐从"《诗》教"演变为"诗教".本文将古代诗教文化以时代精神来进行创造性转化,探索如何将传统"诗教"变为现代"教诗".

    孔子诗教教诗当代启示

    文化场域视角下的君子"慎独"之美

    董泉清
    5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君子"慎独"是一种人性的品格美.君子"慎独"的美中蕴含了潜在的强大文化力量,包括了以"琴棋书画"为乐,与"梅兰竹菊"为友等高雅的活动氛围.他们抬头便是"日月风云"、"花鸟虫鱼"之景,低头便是"诗词歌赋"、"笔墨纸砚"之趣.君子的"慎独"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形成了相对应的坦然、豁然、淡然的文化场域,释放了文化力量,进而引发和激活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思维,使文人创造出非凡的文学作品.本篇论文将简单地从几部典型的文学作品例子来重温当时的文化场域氛围,进一步深究君子的"慎独"之美.

    君子"慎独"品格美文化场域

    小说《儿女英雄传》与鼓词《绘图十三妹三刺年羹尧》对比研究

    马珍珍
    6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女英雄传》所塑造的十三妹形象影响深远,被后世诸多文艺作品所改编.《绘图十三妹三刺年羹尧》鼓词则是其中的一种,本文通过原著与鼓词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三方面对比分析二者异同,进一步了解清末民初普通市民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

    十三妹形象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