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文学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文学家
青年文学家

周贵玉

旬刊

1002-2139

qnwxj@vip.sina.com

0452-2429996

161006

齐齐哈尔龙沙区胜利小区5号楼

青年文学家/Journal The Youth Writers
查看更多>>《青年文学家》杂志是一本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大型综合类学术期刊。本刊以展现大学生风采,教师教学交流为主题,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的教师等发表研究成果、理论探索及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析俄罗斯文学作品标题中的文化伴随意义

    孙宇
    128-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作品的浓缩提炼,标题在语言符号的形式下具有一定的文化伴随意义.通过感知标题带来的文化信息,我们可以对作家创作背景、作品主题等进行初步定位.本文从俄罗斯文学标题中文化伴随意义的分类和来源出发,对标题中暗藏的文化伴随意义进行简单分析,以小见大,以窄见宽.

    文学作品标题文化伴随意义

    乌姆鲁勒?盖斯悬诗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质研究

    王丹妮
    130-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姆鲁勒 •盖斯被公认为阿拉伯古典诗歌的诗王,亦被后人称为阿拉伯的"诗坛宗匠","情诗圣手",其悬诗被认为是贾希利叶时期文学的巅峰之作,享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他的诗歌中,通过场景、对话的描写,彰显了盖斯放荡不羁的自我形象.并且运用独特的想象力、夸张的表达方式、鲜明的比喻、生动的拟人等一系列修辞、写作手法,显现出浪漫主义"符号"独特的艺术美,表现出其诗歌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本文试图以盖斯的悬诗作品为切入点,论述乌姆鲁勒•盖斯诗歌创作中贯穿始终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质,从而找到打开盖斯悬诗的鉴赏钥匙,发现蕴藏其中的美学艺术宝藏,让读者能更深入理解盖斯的个人特质、诗歌的艺术魅力以及贾希利叶时期的社会面貌.

    乌姆鲁勒•盖斯阿拉伯古典诗歌浪漫主义

    《无声告白》中的象征手法解读

    王丽莎
    13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声告白》讲述了一个家庭中三代人的相互关系.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象征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形象化了的思想.文学中的象征是指某种精神内容或抽象意义,它不仅是微观表现要素上的手法,也可以成为作品整体的宏观表现手法.《无声告白》这一题目本身以及文中讲述的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象征含义.此外,厨房、月亮、琥珀、苍蝇、项链等客体也被作者带入了象征的概念,用来揭示当代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身不由己.

    《无声告白》标题的象征家庭教育的象征客体的象征

    对比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与《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

    王馨然
    13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具有超时代思想的女性形象,使得女性题材的小说在十九世纪英国各类主题的小说中成就最为辉煌.本文对比分析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苔丝和凯瑟琳的性格和爱情观.她们就像黑夜中的两盏明灯,对当代女性具有教育意义,也有助于解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思想.

    19世纪苔丝凯瑟琳女性形象

    浅析拜伦叙事长诗《唐璜》之爱情观

    赵雪李娜
    13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璜》是英国诗人拜伦一生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著作,同时也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作品.本论文通过对小说里爱情故事的阅读和分析,剖析小说中两段情感故事,为当今读者诠释一种正确的爱情观.

    爱情观真爱虚伪金钱物质标准

    文人之毁灭——浅谈《流放者归来》

    郑海燕
    13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尔科姆 • 考利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诗人.他所写的《流放者归来》,讲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批美国文学青年的文学流浪生涯.文章通过书中一些作家选择的道路,谈文人自我毁灭的现象,以及透过这种现象,浅析其成因以及所带来的启示,思考其生命价值.

    流放迷惘毁灭悲观主义

    幻灭中重生——爱伦?坡小说《过早埋葬》中的死亡观

    郑玲君
    140-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爱伦 •坡的小说《过早埋葬》不仅描写了死亡现象本身、被活埋者虽生有死的状态以及与死亡抗争等多个方面,也在探索人们的心灵恐惧,以及从死亡的阴影下反照生命的强大与希望.在小说的结尾,作者也借由主人公最终摆脱梦魇走向健全人生的道路,传达出从"幻灭到重生"这一独特的死亡观.在直面"死亡"这一命题的过程中充满对生命本质的尊重与歌颂,传达出由死向生这一希冀.

    爱伦•坡过早埋葬生命死亡观

    论《夜色温柔》中迪克对他人的毁灭与自我救赎

    周映辰
    142-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夜色温柔》作为菲茨杰拉德自传性的一部小说,迪克医生的个人经历为我们展示了他在享乐主义社会与自己理想之间的挣扎.本文通过对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的分析来揭示本是"谵妄世界"的矫正者的迪克,如何在物欲横流中无法摆脱虚妄、病态的社会疾病,最终虽救赎了他人但丧失了自我的悲剧.

    菲茨杰拉德迪克夜色温柔悲剧

    论《好心眼儿巨人》中巨人形象的丰富与颠覆

    蔡奂程韵煊
    14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文学批评中,对于巨人形象的批评始终处于主题研究层面.在《好心眼儿巨人》中的巨人国里,形态各异的巨人们颠覆了以往传统童话故事中的单一巨人形象.事实上,从题目到故事情节,《好心眼儿巨人》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罗纳德的童话创作态度:他对于巨人形象的丰富,赋予巨人圆梦师的职业,都是他对于巨人形象的成功颠覆.本文拟从叙事角度解读罗纳德•达尔在《好心眼儿巨人》中巨人形象的丰富与颠覆.

    罗纳德•达尔《好心眼儿巨人》巨人形象儿童文学

    论《爱情和其他魔鬼》中谢尔娃的伦理困境

    黄燕汾
    147-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爱情和其他魔鬼》中,马尔克斯叙述了一个十二岁儿童谢尔娃的伦理困惑,启迪着儿童的道德选择和成长之路.在亲情缺位、爱情背叛和社会歧视多重伦理困境中的谢尔娃最终惨死修道院,而她死后越长越长的头发暗示着生生不息的希望.文章认为,父母伦理责任的缺席、谢尔娃的身份困惑以及德劳拉的背叛等因素直接造成谢尔娃的伦理困境,殖民背景下基督教文化对殖民地的文化侵略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基督教文化对拉美本土文化的压迫无形中将谢尔娃推向多重伦理困境,最终导致谢尔娃的成长悲剧.

    《爱情和其他魔鬼》谢尔娃伦理困境道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