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文学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文学家
青年文学家

周贵玉

旬刊

1002-2139

qnwxj@vip.sina.com

0452-2429996

161006

齐齐哈尔龙沙区胜利小区5号楼

青年文学家/Journal The Youth Writers
查看更多>>《青年文学家》杂志是一本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大型综合类学术期刊。本刊以展现大学生风采,教师教学交流为主题,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的教师等发表研究成果、理论探索及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格雷马斯符号矩阵下的《肖申克的救赎》

    杨景雯
    149-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好莱坞的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哲学价值感染着观众,它的价值得不断探索.法国学者列维·斯特劳斯提出了叙事的二元对立模式,之后格雷马斯在二元对立基础上进行扩充,得出符号矩阵分析模式.以此为视角分析《肖申克的救赎》,有助于对人物关系和内在逻辑的梳理,力图从新的视角揭示影片的深层含义和现实意义.

    格雷马斯符号矩阵《肖申克的救赎》二元对立

    试析电影《布达佩斯之恋》中的荒诞性表现手法

    沈欣怡
    15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诞性表现手法在许多的西方近现代文学、戏剧艺术以及电影艺术中都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通过"荒诞"一词来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尤其是在工业时代,荒诞性表现手法成为各类文学作品频繁使用的对象.电影《布达佩斯之恋》更是将荒诞性表现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本文对荒诞性表现手法进行了简述,进而针对电影情节对荒诞性表现手法在影片《布达佩斯之恋》中的具体是如何运用的展开深入分析.

    荒诞性表现手法布达佩斯之恋布达佩斯

    新时代影视剧中的女大学生形象构建与声音造型——以《独家记忆》中的女大学生为例

    温楚楚
    154-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青春校园电视剧《独家记忆》为例,从女大学生的形象建构、声音塑造、突围途径的等角度出发,展现了新时代女大学生群体的真实面貌与价值理念,并提出女大学生的真实形象应当在影视作品实现扭转与重构.

    女大学生形象构建声音造型人

    论莎剧《李尔王》中的两类傻瓜形象

    章雅馨
    156-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傻瓜"是莎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善于在剧作中塑造这样滑稽的"小丑"形象作为全剧的点缀.《李尔王》中,有着相似命运的李尔、葛罗斯特、爱得伽三个"真傻瓜"与"弄人"这一众人眼中的"傻瓜"各自有不同的形象特点,在两类"傻瓜"的交汇中,也彰显出非凡的戏剧色彩.

    莎士比亚《李尔王》傻瓜形象

    浅谈动画电影作品对文学的改编——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赵晋妍
    158-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夏天的中国电影行情,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一言难尽.众多硬核电影被撤档,在满目萧条之下,一个脚踏风火轮、手持红缨枪的熊孩子闯入了人们眼帘,点映阶段就获得了爆棚的口碑.这个熊孩子就是哪吒,这部刷爆朋友圈的国漫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这个形象深入人心,一直是中国本土历久不衰、常变常新的顶级IP,几乎成为了叛逆的代名词.从文学作品到电视电影再到今年口碑爆棚的"魔童",这个角色给了我们丰富的感受与体验.《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于历史上哪吒形象以及封神演义的故事做了哪些改编、颠覆与创新?使得这部电影如此的受人喜爱,拿到48.8亿的票房.

    哪吒《哪吒之魔童降世》《封神演义》改编

    视觉语法视角下对韩国电影《寄生虫》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丁鑫
    160-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Halliday在他的功能语法中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分别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及语篇功能.在Kress和Van Leeuwen的研究中,语法被延伸到包括视觉模式.他们根据韩礼德的三大元语言功能,提出视觉语法的三个意义层面: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与三大元语言功能分别对应.本文在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下,选择获得2019年度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韩国电影《寄生虫》为研究对象,对其海报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探究电影海报如何通过对多模态资源进行整合与运用,去实现对电影的意义建构并达到对其宣传的目的.

    电影海报多模态话语分析

    《愤怒的回顾》中女性身份的缺失与建构

    李冰洋
    16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愤怒的回顾》是约翰•奥斯本的知名剧作.在该剧中,虽然作者着重刻画了吉米这个底层社会的小人物,但剧中的另外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同样值得深思.19世纪中期,英国仍是以父权制社会为主流社会,女性常常处于男性以外的"他者"的地位,极度缺乏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但与此同时,随着女性谋求工作的机会的增多,这使得她们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潜能,开始独立自主,进而一步步建构起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因此,本文从探索剧中两位女主人公的自我身份意识入手来分析探索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父权制社会的强权下女性身份的迷失与建构,旨在唤醒广大现代女性对自身独立身份意识的思考.

    《愤怒的回顾》身份缺失身份建构

    从三个时间点入手浅析作品《山河故人》

    刘新宇
    164-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贾樟柯导演执导的电影《山河故人》用1999年、2014年和2025年三个时间点讲述故事,从这三个时间点入手浅析作品,漂泊与回归的叙事让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个人、家庭成长的特点,以及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再到时代的变迁规律.此外,我们可以发现故事中透露出浓重的乡土情怀亦是让人喜爱,暗流般的形式主义符号让电影更加充实丰满.

    《山河故人》时代变迁乡土形式主义

    《生活大爆炸》中喜剧效果的多模态认知语用研究

    路子玥
    16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是美国一部非常受欢迎的情景喜剧.本文对生活大爆炸中的两个情节进行多模态语用和认知的分析,以探索情景喜剧中隐含意义的构建过程和功能以及喜剧效果是如何产生的.以期为同类影视作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验证多模态认知语用理论在同类影视作品中的可行性.

    生活大爆炸多模态认知语用关联理论

    浅析日剧《W的悲剧》中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

    王信峰
    168-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剧《W的悲剧》改编自日本知名推理作家夏树静子的同名代表作.在保留小说故事主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深刻剖析了封建家长制与男权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和辻家女性的悲剧根源,有意识地突出了四位不同时代、不同成长背景的女性所做出的不同反抗,揭示了女性反抗意识的发展脉络,展示了女性顽强的抗争精神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能力,从而赋予了这部作品全新的时代意义,令它焕发出新的生机.

    《W的悲剧》夏树静子女性主义反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