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与社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与社会
青年与社会

雷邦怀

月刊

1006-9682

qnyshzzs@163.com

0871-4137076

650200

云南省昆明市西坝路29号青年大厦5楼

青年与社会/Journal Young&Worl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离骚》看屈原的自我

    金红
    351-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离骚》重新审视屈原,发现屈原将自我异化为楚国,当自我无法在楚国政坛自由展现时,又折向历史圣贤,另一个外在来规定自我,造成另一种确认自我的失败,导致屈原最终走向诗歌艺术,在诗歌中,自我得以伸展,创造了一个自由的世界。

    离骚自我自由

    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哲学思考

    谢良红罗琼
    352-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种科学理论,笔者在文章中就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对它的哲学反思来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做简单的阐述,以此使人们更正确并深入的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方面。在保证自然可持续发展下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共处,走出一条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哲学反思规律必然选择实践

    贯穿于卢梭“理想国”中的法与自由--读《致日内瓦共和国》

    邹湾
    353-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如伟大的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中论述的那般,要成为一个值得全人类都普遍认同和歆羡的国家,也即所谓的“理想国”,需要各方面的条件同时得以满足。不管是对外的环境还是对内的人文,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不难发现一直贯穿其中的便是法与自由。而研究法与自由可以发现,法与自由本身也是不可分的,法中有自由,自由中有法,法与自由贯穿于卢梭“理想国”的整个世界中,形成了一个协调统一,又生意盎然的有机整体。

    “理想国”自由

    基弗尔的新表现主义艺术刍议

    郭锐
    35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弗尔是德国当代蜚声海外的艺术家,他被誉为“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他在作品中运用各种材料来表达其艺术观念和文化诉求,赋予材料以新的文化内涵。基弗尔在作品中反省德国的历史、文化,试图恢复德国整一的历史文化传统,他是“德国罪行的考古学家”。

    安塞尔姆·基弗尔新表现主义材料

    崆峒养生文化研究

    刘黔
    35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崆峒养生文化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必静必清,无摇汝精”为精髓,同时注重食、乐、术的有机结合,对现代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拟追溯崆峒养生文化的历史,对崆峒养生文化的主要方法、内容进行探讨,阐明崆峒养生文化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崆峒养生文化传统体育

    论阿多诺视域下艺术的本质

    孙征
    356-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和《美学理论》两部著作出发,分析了阿多诺视域中的艺术的本质和功能,为我们研究阿多诺的美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艺术否定性超越性革命性

    论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发展

    李佳
    357-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他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立场与方法之中,对邓小平的哲学思想进行逻辑梳理与系统建构是一项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工作,文章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为基本维度,力图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哲学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及路径选择

    连方圆
    358-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教育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现代教育不仅具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和塑造合格公民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学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认识

    钟伟惠
    359-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其站在社会批判的立场上为东方发展社会主义合理性做了具体的论证。文章拟从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入手,分析理论中蕴含的价值和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价值中国现代化建设启示

    浅析我国历史故事中“狐”形象的变化发展

    陈楚敏
    360-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历史故事中对“狐”的描写确实不少,“狐”在作品中的形象也随着作品和人民的文化观念而有所异同,文章将主要从“狐”形象经历了“狐仙-狐妖-狐狸精”等几个阶段变化来展开研究和分析。

    狐妖“狐”形象狐狸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