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与社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与社会
青年与社会

雷邦怀

月刊

1006-9682

qnyshzzs@163.com

0871-4137076

650200

云南省昆明市西坝路29号青年大厦5楼

青年与社会/Journal Young&Worl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

    高柏枝
    339-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在加速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时刻牢记本国的具体国情,还要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从政治思想地萌芽、国体、政体及具体制度设计上的差别,分析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推进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良好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国体政体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谢瑞
    340-340,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国家性质历史文化传统、社会观念等不同,中美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大相径庭,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其规律可循。文章通过比较中美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形式、评价上的异同得出两者各自的优势,对于总结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药说明书翻译的几点探讨

    马伦
    341-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说明书的翻译在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说明书的翻译不能只局限于文本内容,还要考虑译入语的政策、法规。文章就说明书的翻译提出了几点问题,期待读者共同探讨。

    中药说明书翻译政策法规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及其中国化

    贺撒文
    342-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从理论上全面论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科学证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20世纪初,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执掌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从当时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出发,列宁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特别是深刻阐述了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而且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新的内涵,使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质。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

    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的发展阶段及特点论析

    李冬梅
    344-34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在确立马列主义信仰,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之前,其政治思想也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文章就其早期政治思想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进行简要论述,以期探讨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对中国革命及建设之影响。

    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发展阶段特点

    “未知生,焉知死”再探--孔子鬼神观中的人文取向

    葛怡爽
    345-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论语》中“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许多学者认为其中含有唯物主义思想。文章首先对这类观点提出质疑,在分析原文和参考古人注疏的基础上认为文本实际上表明了孔子对于现实人生的重视与肯定,并且结合《论语》中的相关篇章进一步阐释孔子的鬼神观及其中的人文取向。

    《论语》孔子鬼神观人文取向

    从传统孝德观看当代中国孝文化的构建

    王警弘李囝
    347-347,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得到广泛重视和弘扬。人们越来越相信,具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优秀中华传统价值观在重塑人的思想和生活观念、在重建社会道德方面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孝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人们通过对父母师长尽孝道,从而懂得向国家尽忠心。孝是百善之先,只有让这颗最具善心善念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我们才能期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向着更高的标准前进。

    孝德传统文化道德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

    闫文璐
    348-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工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必备环节,是人在现实世界中主要的存在形式。社会分工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一方面批判的继承了前人有关分工理论的论述,另一方面又从其自身所处的时代出发,从关怀饱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出发,发展并丰富了社会分工理论。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唯物史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分工日益细化,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离不开国际间的分工合作。文章通过论述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指出分工理论的社会意义及当代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分工理论现实意义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

    邹影刘晓霞
    350-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阶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的情况日益严重,存在大学生信仰多元化、功能化、世俗化等现状,这一现状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市场经济局限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等等。需要我们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加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力度、加强家庭教育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对策

    《共产党宣言》中的民族剥削思想研究

    田宇
    352-352,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因此,在对《共产党宣言》中的民族剥削思想探究的过程中也要遵循此原则。文章主要针对《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这一思想,从背景、内容及评价三方面进行简要探究。

    《共产党宣言》民族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