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与社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与社会
青年与社会

雷邦怀

月刊

1006-9682

qnyshzzs@163.com

0871-4137076

650200

云南省昆明市西坝路29号青年大厦5楼

青年与社会/Journal Young&Worl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媒介奇观下的职场真人秀节目探析--以《非你莫属》为例

    杜鹏伟
    318-318,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运用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介奇观”理论,对职场真人秀节目《非你莫属》进行解读,探讨这一电视娱乐产品所营造的奇观背后的运作思路,及其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观,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生境下电视求职节目热播的文化根源。

    媒介奇观职场真人秀非你莫属

    中国近代服装变化

    宋德风
    319-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代服装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重要的组成成分,文章从中国近代服装的设计样式、面料、种类上分析了中国近代服装的变化。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中,深刻的社会背景深深的影响了中国近代服装的变革。中国向来有“衣冠之邦”的美誉,服装在中国有着独特讲究。它不仅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和地位,而且也反映了中国古来而又恢弘的文化。中国近代服装的变革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打破古老的封建穿衣习惯,开创了更符合人性化的穿衣习惯。

    近代服装变化设计样式面料

    论后情感社会的“剩人现象”及“新相亲方式”--以中国城市化变迁为基点

    李炎
    321-322,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城市化的生活与城市化精神。由城市性引发的后果之一便是都市“剩女”与“剩男”的流行。随之出现了各样相亲方式。文章希望通过对这种现象的简要论述以及对这些相亲方式的利弊进行简单探讨,能够让社会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后情感社会。这种社会现象不能仅靠社会自动调节,而是需要各种媒体的配合,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需要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入手,整合社会化的力量,从根本上进行疏导。

    城市性剩人社会新相亲时代社会整合

    林语堂创作《京华烟云》的互文解读

    江莲
    323-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语堂用英文撰写的小说《京华烟云》通过描述京城三大家族的起落沉浮,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的深刻变化。该书无论是在背景、内容、人物刻画上,还是在文化习俗的选取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无不体现出这部小说的互文性特征。林语堂利用其深厚的写作功底将大量来源于中国社会的互文性文本进行转换和重新组织,将某些独特的中国文化和历史片断译成了英语,他的创作实际上伴随着一个隐形的互文翻译过程。文章拟以互文性视角解读林语堂先生对《京华烟云》的创作,试图探讨其创作潜在的互文因子,以期更好地解读此作,同时亦能为互文理论对翻译和文学作品创作的解释力提供一点参考价值。

    互文性文学翻译《京华烟云》

    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剩女”现象分析

    王书菲
    325-325,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剩女”群体为分析对象,以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分析“剩女”现象背后的成因。

    社会性别剩女

    浅析赣南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蓝美玲
    326-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赣南畲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封闭的自然环境、族性意识薄弱、民族传统教育缺失、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制约因素。文章在分析这些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赣南畲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思考。

    赣南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制约因素

    科幻电影服装在现实意义中的研究

    孔祥梅
    328-328,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幻电影服装是现代服装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对科幻电影服装在现实意义中的研究:主要包括科幻电影服装在现实意义中的体现及其在现实意义中的风格特征、材料直觉特性、色彩直觉特性等方面展开研究,以便运用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科幻服装的创作。并用国际化视野贯穿其中,从而达到拓展未来科幻服装艺术创作新内涵的目的。

    科幻电影服装风格特征直觉特征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人民性选择与延续

    白洁
    329-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阐述的核心问题,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意识,对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至今,对世界无产阶级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将坚持并发扬延续文艺的人民性理论,通过文艺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人生。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性时代现实人生

    浅谈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身份迷失

    杨变变
    331-331,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奈保尔是后殖民时代的一名著名的作家,《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他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作品的取材是作者童年时期的经历以及自己父亲的真实生活,通过对作品中的后殖民时代的真实生活的描述,给读者展示了一种身份以及文化的迷失现象,体现的是作者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同。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奈保尔身份迷失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析

    张琬琪
    33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一。主要分析了需要理论运用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并以需要理论为指导,从重视人的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引导人需要的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注重人体需要的差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三方面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探析。

    需要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