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与社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与社会
青年与社会

雷邦怀

月刊

1006-9682

qnyshzzs@163.com

0871-4137076

650200

云南省昆明市西坝路29号青年大厦5楼

青年与社会/Journal Young&Worl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韩两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比研究

    李钰
    308-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诸多原因,世界上不同国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文章对中国和韩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韩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做了仔细的对比。

    中国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中学版ATT测验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马盘龙
    309-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国内基于ATT测验的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工具的应用情况,对目前基于ATT的学习适应性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并总结了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ATT中学生学习适应性

    种族概念的存在困境

    姜夕迎
    310-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族是生物学上的差别还是文化上建构;随着种族歧视的日益消除,种族身份与种族的话语语境是否还应继续存在;这都涉及到种族概念的问题。文章通过对生理决定与社会建构论的讨论指出重构的必要性与趋势。

    种族生理决定社会建构重构

    转型社会中的文化使命

    刘欣陈爱梅
    311-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型社会中,常态下的社会秩序会因社会变迁引起某些领域的失范现象,在价值选择上容易陷入迷茫和无所适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文化建设作了战略性部署,文化的引领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转型社会文化使命

    论马克思以实践为原型的辩证法及其理论抽象

    段思聪
    312-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辩证法不仅是一种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的哲学思维方式,而且是一种根本性的哲学思维方式,它是人的思维突破有限进入无限领域的产物。旧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与思辨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分别执著于纯粹感性和纯粹理性各一端,因而不能真正实现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统一。而马克思的辩证法由于科学实践观的引入,揭示了理论形态的辩证法与实践活动辩证结构的同构性,因此真正把握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辩证法古希腊哲学黑格尔实践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浅析公共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转变为例

    王冰桂舟
    314-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文章以“单独两孩”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为例,潜在分析这一政策调整所带来的价值探讨,并从中有所启发,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提出了几点认为公共政策在制定、调整和转变过程中应遵循的价值取向。

    单独两孩政策转变计划生育以人为本

    当代中国情境中社会冷漠的成因分析

    王珏
    316-317,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的中国正处于陌生人社会,社会交往大多靠利益关系相维持。人与人之间缺少熟人社会中的关心和照顾,人渐渐变得疏远。近些年来,频频有老人跌倒无人敢去搀扶,致使老人命丧黄泉的悲剧。道德滑坡、社会冷漠一次次出现在新闻的头版头条,可究其原因却少有定论。文章主要从个人修养、他人行为和社会机制三个维度对社会冷漠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个人修养主要指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对其冷漠行为的影响;他人行为指在发生状况时,周围的他人或者曾经遭遇的他人对当事人行为的影响;社会机制指宏观的社会体制对个体冷漠程度的影响;社会冷漠之所以被斥责是因为明知这种行为会将遇难者处于危险境地甚至死亡却仍因为种种原因选择放弃。文章希望通过对社会漠视产生缘由的全方位思考以使社会中的个人意识到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危机,使越来越多的人摆脱冷漠。

    社会漠视道德滑坡道德危机

    解读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

    王斐斐
    318-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明确社会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他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社会事实的涵义、社会事实的特性、研究社会事实的方法与准则。关于社会事实的特性,迪尔凯姆提到了外在性、约束性和普遍性,文章认为还可以补充一些新特性,包括:内在性和可选择性、个体创造性、社会历史情境性。以便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社会事实社会事实的特性研究方法与准则

    对于“网络红人”兴起的原因分析

    闫晓冬
    320-32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互联网兴起的这些年里,每年都会有一些“网络红人”流行于互联网上,这些“网络红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明星,更具草根中的边缘出身,道德符号化以及短期被关注的特性,他们有些是自我有意识的宣传炒作成名,有些则纯粹是大众网民们过分关注的结果。文章主要以“芙蓉姐姐”与“凤姐”事件为引子,分析产生“网络红人”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是与作为“网络红人”群体在现实生活中被边缘化的身份,大众的消费主义文化心态,以及互联网这一缺失规范的传播平台有着紧密的联系。

    “网络红人”边缘化消费社会网络传播

    现代社会人的欲望与个性的关系研究

    栾哲
    322-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代社会物欲横流,人的本心常被社会之污浊蒙蔽,无法看清自己,藏个性而求名利,掩赤诚而逐奢靡,导致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主义风气盛行,低俗庸俗媚俗之事屡见不鲜,人文精神江河日下,企事业里的人只知道顺从领导,听从上级,凡事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管理者的意见。为了欲望对上级绝对的服从,而自己也在这个氛围中磨平了个性,削掉了棱角。欲望与个性之争,人们可否听见良知在呼唤,在呐喊?控制欲望,唤回个性,找回自我。

    无欲则刚个性欲望无欲之欲汉字生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