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与社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与社会
青年与社会

雷邦怀

月刊

1006-9682

qnyshzzs@163.com

0871-4137076

650200

云南省昆明市西坝路29号青年大厦5楼

青年与社会/Journal Young&Worl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毛泽东时期胡乔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

    丁玮姚漪
    34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乔木是我党党史研究、新闻宣传等方面的重要领导人,曾进行了大量重要文献、会议报告以及领导人著作的起草和管理工作。他尽其一生所能,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及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对于全面地了解我党的历史发展情况,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胡乔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以孔丘法律思想为例

    李晓蓉何奇
    345-345,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孔丘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从“礼治”、“德治”和“人治”三个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法律思想和主张,对中国封建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他们的法律思想并客观地进行评价,推陈出新,其中积极的思想主张对当代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先秦儒家礼治德治人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研究综述

    张培培
    346-347页

    略论尼采的“上帝死了”

    张平
    348-348,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帝死了”是尼采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颠覆了西方基督教道德和传统的价值,改变了西方哲学的走向。文章从“上帝死了”提出的背景及具体过程入手,详细地阐明了提出“上帝死了”命题的实际内涵和旨趣所在,并最后分析了此命题的意义和对当代伦理价值观建构的借鉴意义。

    尼采上帝死了超人虚无主义

    试论当代中国婚俗文化之变化

    崔杰
    349-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婚俗文化呈现出新的特点,结婚仪式向多元化发展,择偶方式多样化,城市中出现了“剩男剩女”、“闪婚”、“闪离”等新的现象,对传统婚俗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当代中国婚俗变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婚俗的变化直接折射出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当代中国婚俗变化的结果,对中国社会的变化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婚俗剩女闪婚闪离红娘

    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的回顾

    赵秀慧张璟
    351-351,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理与文化的关系自心理学创立之日便紧密相连,虽然有段时间文化因素被忽视,但并不证明二者之间没有联系。文章从文化主义取向的视角,探讨心理学从个体主义向文化主义的转向,以及在文化主义取向下心理与文化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在文化主义取向下心理学的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化主义取向心理文化

    科幻电影服装的服饰语言元素分析

    孔祥梅
    352-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幻电影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它不仅是一种物质形式,而且是文化的产物。通过把不可能的元素变为可能,创造新的传达方式,丰富了科幻电影服装的形式。文章运用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科幻电影服装的服饰语言元素,并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掌握其创作理念、形式。

    科幻电影服装服饰语言元素思维方式影响

    浅析梁启超的自由思想

    张仁强
    354-354,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启超之于中国,犹如伏尔泰之于法国。处于社会大动荡、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的梁启超是那个大变革时期东方文化圈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他致力于西方先进思想的中国化,力求通过对国人的思想改造,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虽时代嬗变不得不然,然名实之间却不可含糊而过。”文章旨在从自由界限、个人自由与团体自由的关系、自由的类型三个方面,对梁任公的自由思想进行系统的阐述。

    梁启超自由

    竺可桢体育思想研究

    黄正廪
    35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科学家。竺可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习惯,塑造了健康体质。他的体育思想体现在教学观和育人观上。他的体育思想对当下学校体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竺可桢体育思想意义

    从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到和谐社会的桥梁

    赵丹丹
    357-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不乏高举道德大旗的标兵,也不缺示范伦理准则的榜样,我们真正缺乏的,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刻理解和细致考察。“一切社会现象,归根结底都是人类的行为活动”,在一个不能“自爱”的民族,何以爱他的国家?不能“自利”的个体,何以实现“互利”?也许是由于中西文明的巨大差异,反而造就了一种文化互补。一贯对伦理道德进行标榜的中国,鲜见有纯粹公正的学说信念,无视政治的危险对虚假的教条进行解构。功利主义学说,直接导出人性的一系列深刻命题。不同于那些善于辩论的哲学家,爱尔维修以其平实无华的语言,把哲学的本质问题植根于对“功利”诠释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中。以利益在社会活动中各环节相互博弈为出发点和制衡点,为后人指明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为今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录”。

    爱尔维修功利主义人性和谐社会博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