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气象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象科学
江苏省气象学会
气象科学

江苏省气象学会

杨修群

双月刊

1009-0827

qxkxbjb@126.com

025-83287066

210009

南京市昆仑路16号

气象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江苏省气象学会主办,江苏省气象局、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气象学院、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四单位合办的学术性季刊,主要刊登气象科学各分支领域的科研学术论文、短论和技术总结,国内外气象科学新理论、新技术的综合评述和气象科学学术动态报道等。该刊系中国“自然科学”(中文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0年7月一场梅雨暴雨的异常空间分布及形成机制

    何春杨杜银谢志清
    512-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GPCP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 2020年7月17-19日长江梅雨大暴雨异常空间分布及成因。结果表明,强降水主雨带在长江下游呈纬向分布,与长江干流位置重合、走向一致、长江中游雨带为西南—东北走向。中高层大气环流出现"两脊一槽"的异常大气环流型,南亚高压主体强盛东伸,副高西北侧水汽通道持续维持,为暴雨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环流背景。17-18日高空西风急流呈纬向分布、副高控制华南、低空西南急流持续加强并东移;19日高空西风急流转为"V"型分布,江淮气旋形成,长江中下游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南侧、副高的西北侧和低空西南急流出口区北侧。"两脊一槽"和"V"型大气环流配置结构使得上层的"抽吸"作用和下层的抬升活动相重叠,伴有江淮气旋的辐合作用,导致强烈的上升运动,易产生大暴雨。过程内高低空急流和副高位置和形态的变化是暴雨空间分布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诊断结果显示,热力因子对抬升活动起主要作用,位涡垂直输送和非绝热加热随气压变化项均有利于位涡增强,假相当位温在500 hPa与850 hPa之差的峰值、强上升运动和位涡高值区与强降水中心重合为本次大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热力与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在500 hPa与850 hPa之差的谷值具有较好前期预报指示意义。

    大暴雨高空西风急流异常空间分布位涡高低空急流耦合

    季风涡旋对台风"烟花"路径突变的影响

    梁佳黎诗瑜
    527-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风"烟花"于2021年7月22日00时(世界时,下同)在台湾岛东侧突然向北转向,但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业务预报均没有正确预报出该过程。基于NCEP/NCAR提供的全球再分析资料(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FNL),采用Lanczos滤波方法分析发现,台风"烟花"转向前的西行减速主要受到与季风涡旋有关的季节内尺度环境引导气流分量的影响,向北转向及转向后的向北加速则主要受到季风涡旋和台风相互作用导致的天气尺度环境引导气流分量的引导,主要和beta涡旋对旋转、与季风涡旋的合并、以及加强的Rossby波能量频散这3个重要过程有关。台风"烟花"在纬向尺度约3 000 km的季节内尺度季风涡旋北部的偏东气流西移过程中,与季风涡旋相互作用导致beta涡旋对气旋性旋转,通风流经历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的转变,使得"烟花"向西减速并逐渐向季风涡旋中心移动,并于7月22日00时与季风涡旋合并,加强了 Rossby波能量频散,使得"烟花"东南边缘的天气尺度西南风加强,为缓慢移动的"烟花"提供了向北的引导,"烟花"突然向北转向。

    台风季风涡旋路径突变

    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的质量控制及同化应用研究

    曹玉杰闵锦忠赵新宇
    536-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资料的质量问题,利用北京区域7个站点的RPG-HATPRO型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温湿数据,在传统质量控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双权重检查和偏差订正方法,设计了新的质量控制方案,而后针对质量控制后的温湿廓线开展了同化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只有个别站点的反演温度误差较大,反演温度误差大的站点在质量控制前最大均方根误差为8℃,但在质量控制后均方根误差下降到4 ℃以内,误差下降50%以上,而对于反演温度误差小的站点,质量控制只对高层数据有所改善;进一步分析表明所有站点的反演相对湿度误差都比较大,在质量控制前反演的相对湿度均方根误差最大甚至达到50%,但在质量控制后所有站点反演的相对湿度均方根误差都降到20%以内,误差显著降低,同时经过质量控制后的反演温湿数据误差平均偏差降为0左右,误差满足高斯分布,符合同化的要求。同化试验表明:与控制试验相比,同化质量控制后的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温湿廓线资料能有效改善模式对所有量级的6 h累积降水量预报,无论是降水中心位置预报还是降水量级预报,都使得模式降水预报更加趋近实况,同化试验还表明同化对温湿场有较大影响,使得模式温湿场更加合理,能有效提高模式的预报准确率。

    地基微波辐射计质量控制同化应用双权重检查

    三江源地区夏季-10℃层高度变化及云垂直结构特征

    康晓燕山成焘王启花薛丽梅...
    548-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三江源地区沱沱河、玉树、达日3个探空站的探空资料对1999-2021年-10℃层高度时间变化趋势、突变时间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该地区2021年云出现频率和云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10℃层高度、云层垂直结构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20 a来三江源地区夏季08时和20时的-10 ℃层高度平均值分别为7 014。1、7 201。6 m,并呈显著上升趋势。突变检验分析确定三江源地区夏季08时-10℃层高度出现突变是从2009年开始,20时出现突变是从2012年开始。(2)08时三江源地区夏季云层结构较为复杂,20时三江源地区夏季主要以单层云为主,6-8月平均出现频率分别为35%、42%、39%。从三江源地区夏季云顶高度、云底高度和云层厚度来看,7月云顶高度最低、云底高度最高、云层厚度最小。(3)三江源地区夏季-10 ℃层位于该地区云层中下部。产生降水时-10 ℃层高度主要集中在7 200~7 800 m,云层厚度在4 000~11 000 m。三江源地区夏季降水量与-10 ℃层高度、云顶高、云层厚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云底高存在显著的负相关。-10℃层高度与云顶高度、云层厚度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云底高度间相关性不显著。

    三江源地区-10℃层高度云垂直结构降水

    祁连山冷锋过程中积层混合云微物理特征飞机观测研究

    张玉欣韩辉邦康晓燕郭世钰...
    558-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高性能空中国王飞机搭载的DMT(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探测系统,分析2020年6月15-16日祁连山地区两次冷锋过程前后积层混合云的宏微观特征。结果表明:冷锋前 CIP(Cloud Imaging Probe)粒子平均浓度在 101~102 L-1,PIP(Precipitation Imaging Probe)粒子浓度在102 L-1;CIP粒子数浓度随高度逐渐上升,降水粒子在7 300 m时浓度达到峰值后下降;平均粒子谱拓宽速率为3。5 mm·km-1,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降低。冷锋前存在对流泡区域,对流泡内粒子浓度均高出对流泡外,粒子谱拓宽速率高出层云一倍。冷锋后大CIP粒子粒子浓度为102 L-1,降水粒子浓度为 100~102L-1,粒子谱拓宽速率为1。5 mm·km-1,较冷锋前粒子谱拓宽速率小1。7倍。锋前后粒子均呈现多峰型;锋前积层混合云云中对流泡内外谱型一致,云顶处对流泡内外峰值粒径不同。锋前云粒子形状为聚合状、枝状、柱状和不规则状,以聚合状为主;云内冰晶以凇附和聚合增长为主;对流泡内外在粒子形态上没有明显差异。锋后粒子形状以不规则粒子为主,云粒子增长形式以聚合增长为主,并伴有上层云向下层播撒大云粒子的现象。

    祁连山机载探测积层混合云云微物理特征云粒子谱

    南京市不同功能分区风场特征的大涡模拟研究

    韩敬潘哲周慧敏张宁...
    572-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选取南京市新街口商业区和白下路居民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利用大涡模式(Parallelized Large Eddy Simulation Model,PALM)模拟不同入流风速和风向对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入流风速条件下归一化风廓线基本一致,风廓线总体上主要受到功能区自身建筑物形态的影响,在中性层结下城市冠层内平均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接近于指数分布。而本文计算得到的指数风廓线衰减系数的范围为0。55~0。81,高于目前城市冠层模式中的默认值,说明目前的城市冠层模式对建筑物密集区域的风速衰减可能存在低估。风速衰减系数主要受迎风面面积的影响,随迎风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大。迎风面积指数随入流风向发生改变,在本文研究的商业区和居民区中,行人高度风速随入流风向的改变最大下降幅度可分别达8%和10%。行人高度风速一般在与入流风向平行的街道和开阔的空地上较大,在建筑物密集分布的区域风速较低,由于强烈的狭管效应部分区域的风速可以超过入流风速。不同城市结构中入流风向的影响也不同,在十字路口、对称和非对称街谷以及多排建筑物中局地风场随入流风向存在各种变化。

    风环境城市冠层城市功能分区大涡模拟

    受致灾气旋影响的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直接经济损失特征

    赵庆庆姜彤苏布达王艳君...
    583-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热带气旋定义为致灾气旋。依据城区常住人口,将我国城市划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三种规模等级,基于1984-2019年热带气旋灾情和路径数据筛选出致灾气旋,分析我国城市的致灾气旋频次、强度,并研究致灾气旋造成的不同规模城市直接经济损失变化。主要结论为:(1)1984-2019年影响我国城市的致灾气旋为7。7个·a-1,呈微弱下降趋势,而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的发生频次呈显著增加趋势(α=0。05显著水平),30°N以南城市频次整体比北部高;(2)由于致灾气旋影响范围增加,暴露于不同强度致灾气旋的城市个数呈增加趋势,其中暴露于强台风的城市个数增速最快,约为2。0个/(10 a);致灾气旋影响城市个数增加以及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暴露于致灾气旋影响范围内的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以大城市经济暴露度(占比81。7%)的增速最快(402。6亿元·a-1);(3)1984-2019年致灾气旋造成的城市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62。3亿元·a-1(以2019年市值),呈增加趋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高强度致灾气旋频次增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经济损失占我国致灾气旋经济损失的比重从30。0%增加到63。3%。大城市资产财富集中,且多位于沿海地区,致灾气旋发生频次较多,经济损失占比最大(为51。4%),增速最快(为5。2亿元·a-1)。

    致灾气旋不同规模城市经济暴露度直接经济损失

    南京市日最高气温对支气管和心血管类疾病就诊人数的影响

    单婵王子昕王雁君桑小卓...
    593-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合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Mon-linear Model,DLNM)与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在控制新冠疫情影响、节假日效应、星期效应、长期趋势以及大气污染因子等因素基础上,探究了 2018-2020年南京市日最高气温与当地支气管类、心血管类疾病就诊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包括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表明:对于支气管类疾病,冬季为高风险期,低温的即时效应和累积效应显著;中短期累积作用下,气温越低危险性越大;长期累积作用下,10℃左右的危险性最大;高温累积效应不显著,30 ℃左右滞后效应显著。对于心血管类疾病,低温的即时效应和累积效应显著,11~12℃左右影响的累积效应和持续性最强;高温的滞后效应显著,温度越高,滞后效应越明显;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的患病风险会快速增加,日最高气温32 ℃左右的暴露累积风险最大。针对这两类疾病,当日最高气温在22~24 ℃范围内,属于人体最舒适温度。

    日最高气温心血管类疾病支气管类疾病滞后效应累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