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分会 长春气象仪器研究所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分会 长春气象仪器研究所

王启万

季刊

1006-009X

qxswhybjb@sina.com

0431-85515135

130012

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1号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Journal Meteorological,Hydrological and Marine Instruments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为:“面向行业、服务科研、反映心声、关注世界。”读者对象:大学、科研院所、部队、民航、环保、监测、检测中心、气象、水文、海洋、电子、计算机、通讯等行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X波段天气雷达电磁干扰回波的质控方法

    周先锋徐嘉何越张广元...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订正X波段天气雷达干扰回波,文章收集并选出X波段天气雷达的异常数据,分析发现电磁干扰回波主要以点状的螺旋带、条幅状麻点和直线两种形式出现.传统电磁干扰滤波采用的单窗口阈值法,在消除干扰回波的同时会因误判而滤除真实气象回波边缘.文章采用构造特征参量并判断各方位径向阈值后赋予标记值,对不同标记值径向实行相应质控方法,最后运用多方位矩形窗口判断孤立点回波,从多角度检查单距离库和周围回波的相对关系,有效减少对气象回波边缘的误判.批量处理非气象回波数据后发现,增加了特征参量的识别算法对径向干扰回波的识别效果较好.

    X波段雷达电磁干扰特征量

    2023年北京沙尘天气视程障碍现象仪观测分析

    尹佳莉常晨乔晓燕戴健...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使用北京20个国家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综合比对了 2023年3月三次沙尘天气过程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数据,分析了新部署的视程障碍现象仪的设备稳定性、与原大气成分观测设备的观测差异,以及地理位置邻近站点间的数据一致性.结果表明:除个别站点设备气泵损坏或通信不稳外,其余各站设备都获取到了完整连续的质量浓度观测数据,设备运行稳定性较好;同过程设备观测数据对比,地理位置邻近但海拔或站址周边环境差异大的站点,质量浓度峰值相差较大,地理位置邻近或海拔差异小的站点极值相近、波动相似;同址原大气成分设备与视程障碍现象仪观测数据对比,在沙尘过境前,两设备PM10观测值接近或原大气成分设备略偏高.在沙尘过境时段,原大气成分设备数据明显高于视程障碍现象仪数据,极值偏高2~10倍,在沙尘持续及后续一段时间,原大气成分站数据保持在较高值,回落较慢,在沙尘过境整个时段,原大气成分设备PM2.5观测值均高于视程障碍现象仪,极值偏高1~10倍.

    北京沙尘视程障碍现象仪颗粒物质量浓度

    基于风云卫星遥感资料的中国青藏高原积雪分布研究

    刘冠华刘鑫闫文辉张志龙...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对1990-2019年气象站实测雪深数据(简称"实测雪深")和卫星遥感反演雪深数据(简称"遥感雪深")互补应用,分析实测雪深与遥感雪深的差值情况,评估遥感雪深的精度;通过多种方法对遥感雪深进行订正,形成质量最优的长时间序列遥感雪深订正数据集;总结积雪的时空变化典型趋势和特征,揭示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雪深对时间变化的响应,以期为青藏高原雪灾防御工作中对积雪资料的应用提供参考.

    青藏高原遥感雪深评估与订正积雪分布

    基于微波辐射计的芜湖夏季暴雨特征分析

    李鸾刘蕾杨琼琼
    14-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芜湖夏季暴雨特征,文章利用2021年7-9月的芜湖微波辐射计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对芜湖暴雨个例进行温度、湿度、液态水含量及垂直廓线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前近地面和500~1 000 m处有逆温;暴雨开始前,低层0 km~1 km绝对湿度达到18~25 g/m3或以上,2 km~5 km液态水密度可达到0.30 g/m3,1 km处液态水密度可达到0.15 g/m3;对流性暴雨和梅雨锋暴雨具有较明显的温度、湿度区别.研究结果为微波辐射计的深入应用提供支持.

    微波辐射计暴雨辐射数据

    基于改进三角矢量模型的无人机测风方法

    李冠林王攀峰曾祥能郝明磊...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误差分析,指出基于三角矢量模型解算真风的效果非常依赖传感器的性能.引入航向角误差和空速误差,对模型进行改进.使无人机沿设定四边形航线匀速平稳飞行一圈,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计算航向角误差和空速误差.无人机继续飞行后,可根据航向角误差、空速误差和实时采集的飞行参数解算出真风.在仿真试验中,原模型的解算结果在无人机转弯时会发生显著变化,而改进模型消除了此现象.改进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大幅减小,准确性显著增强.

    无人机测风三角矢量模型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误差分析仿真试验

    基于多源资料的中天山降水云宏微观特征分析

    王智敏冯婉悦魏旭辉朱思华...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C波段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Ka波段云雷达、微雨雷达和地基微波辐射计等观测资料对中天山地区夏季一次地形云降水的宏微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受西风气流影响产生地形云降水;该降水过程的0 ℃层高度在4 km附近,大气层结表现为干层—湿层—干层分布;雷达反射率因子主要分布在15~30 dBZ,云体厚度6 km左右,云内粒子在强湍流作用下迅速增大;在3.5 km高度上雨滴谱存在明显增宽,小粒子数浓度不断减小,大粒子则迅速增多,结合0 ℃层高度信息得出在3.5 km以上多为冰相粒子,3.5 km以下则主要为液相粒子;多种不同波长的雷达分别适用于测量不同尺度的粒子,可以对降水云的发生演变进行整体全面的观测.研究有助于从地形云宏微观物理特征的视角科学评估中天山白杨沟地区地形云降水人工增雨播云潜力.

    中天山地形云降水宏微观特征

    风廓线雷达与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暴雨大风天气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黄亚林孟海龙孙美玲张鑫宇...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简述了风廓线雷达与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实时监测、数据采集、预警系统集成方面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广元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研究,探讨了风廓线雷达与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暴雨大风天气过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受高原低值系统和低层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配合副热带高压588线位置稳定少动,以及地面冷空气入侵,有利于暴雨大风天气的发生;强降水中心落区与多普勒天气雷达的片状混合云回波带和风速辐合区较一致;风廓线雷达垂直风场中垂直风向的转变和水平风速的加快能有效揭示对流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风廓线雷达多普勒天气雷达暴雨大风天气过程

    基于多源探测数据的液态降水现象及量级综合判识研究

    曾杨赖晨张娟娟
    29-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针对液态降水现象进行分析,利用自动气象站、双偏振天气雷达等设备观测资料,采用XGBoost、GBDT等机器学习算法,开展探测数据与降水量级的相关性分析,建立基于多源数据的降水类型及量级判识模型,实现对无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五类降水类型的识别,最终生成判识格点产品,使降水类型判识空间分辨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机器学习判识降水现象

    压电式小型雨量传感器优化设计研究

    沈天舒刘春辉金元尚赵丹阳...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改进了压电式小型雨量传感器外壳结构,优化了雨量测量系统的电路设计,实现了微弱电荷信号到电压信号的转换,以提高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翻斗式雨量计,压电式小型雨量传感器误差更低,小于3%.优化后的压电式小型雨量传感器在测量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提升,研究结果以期为压电式小型雨量计在气象监测和农业灌溉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可靠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压电式雨量传感器优化设计非线性回归模型

    基于误差权重的乡镇温度订正预报研究

    周山华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2018-01-01-2022-05-22修水县共15个代表站点逐日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实况,以及江西省智能网格预报系统、CMA-GFS、CMA-SH9、ECMWF、JMA等模式高低温预报数据,在分析各模式预报误差的基础上,使用基于平均绝对误差权重的多模式集成订正方法对24 h和48 h高低温预报作出订正.结果表明:基于误差权重的订正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站点,对最低气温的订正效果较好;有13个站点24 h最低气温的订正效果优于其他模式,其中溪口站预报准确率优于CMA-SH9模式的比例达5.9%;有10个站点48 h最低气温的订正效果优于其他模式,其中溪口站预报准确率优于CMA-SH9模式的比例达10.19%;最高气温订正效果优于最低气温,有14个站点24 h最高气温的订正效果优于其他模式,其中黄港站预报准确率优于江西省智能网格预报系统的比例达21.45%;所有站点48 h最高气温的订正效果均优于其他模式,其中余塅站预报准确率优于江西省智能网格预报系统的比例达23.05%.

    温度订正预报误差权重多模式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