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海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海洋学报
热带海洋学报

张偲

双月刊

1009-5470

jto@scsio.ac.cn

020-84459408

510301

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热带海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也是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它侧重宣传报道南海及邻近热带海洋的调查、研究成果和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刊物已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源期刊;在国外已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英国《动物学记录》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沙群岛珊瑚礁区黑斑鹦嘴鱼(Scarus globiceps)食性分析

    林先智周岩岩林皓晔胡思敏...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鹦嘴鱼科(Scaridae)鱼类参与珊瑚礁生态系统诸多关键生态过程,在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稳定与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以往研究手段的限制,对鹦嘴鱼的食物来源及生态功能价值认识不足,在其功能定位方面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选择珊瑚分布的典型区域—南沙群岛中的东门礁和南薰礁为研究海域,对该海域鹦嘴鱼优势种类黑斑鹦嘴鱼(Scarus globiceps)摄食的藻类多样性进行全面分析.通过18S rDNA和16S rDNA 多基因条形码技术,分别对黑斑鹦嘴鱼肠含物的真核藻类和原核藻类 DNA 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18S rDNA 的测序结果发现,黑斑鹦嘴鱼类的肠含物中真核藻类以甲藻(Dinoflagellata)、红藻(Rhodophyta)、绿藻(Chlorophyta)、褐藻(Ochrophyta)为主,共计 77 个 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甲藻相对序列丰度和多样性较高,序列比例占真核藻类序列总数的51.42%,其中网甲藻科(Suessiaceae)OTU_5在东门礁和南薰礁的样品中均超过20%.16S rDNA测序鉴定发现肠含物含有原核藻类(蓝藻)的序列,共计21个OTU,其中以念珠藻目(Nostocales)的相对序列丰度最高,达到 39.33%.本研究表明,黑斑鹦嘴鱼在摄食过程中会摄入一定量大型藻类,但微藻(甲藻)序列占据优势地位,蓝藻在肠含物中也有较高的检出率,说明需要重新考虑微藻(甲藻和蓝藻)在鹦嘴鱼食源中的重要贡献以及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鹦嘴鱼食性分析高通量测序18SrDNA16SrDNA甲藻蓝藻

    南沙群岛海域珊瑚礁区三种寄居蟹的摄食差异比较

    贾男周天成胡思敏张琛...
    10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寄居蟹是海洋底栖动物,珊瑚礁区的复杂结构使其成为寄居蟹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在底栖藻类覆盖率上升的环境变化下,寄居蟹等小型底栖生物可以快速适应食物资源变动,与植食性鱼类发挥相似的功能,在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目前对不同寄居蟹现场食物组成差异和生态功能定位知之甚少.本研究于 2019 年春季在南沙群岛海域珊瑚礁区采集三种优势寄居蟹:兔足真寄居蟹(Dardanus lagopodes)、莫氏硬壳寄居蟹(Calcinus morgani)和沟纹纤毛寄居蟹(Ciliopagurus strigatus),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现场食物组成.研究结果显示,三种寄居蟹的食物种类有9个门类,包括红藻门(Rhod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褐藻门(Phae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苔藓动物门(Bryozoa)等.三种寄居蟹均以藻类为主要食物,包含大量的红藻和甲藻(37.75%和21.14%),此外还有少量的绿藻(3.13%).不同寄居蟹种类的食物组成有特异性:莫式硬壳寄居蟹主要以草皮海藻和碎屑为食,是植食性寄居蟹;沟纹纤毛寄居蟹以礁石表生藻席(epilithic algal matrix,EAM)中的介形类为主要食物来源,伴随一些枝状珊瑚藻和丝状褐藻;而兔足真寄居蟹选择摄食壳状珊瑚藻(crustose coralline algae,CCA)、大型藻类及附生其上的苔藓虫.结合生态位重叠度分析发现,三种寄居蟹的重叠度很低(0.059).在以CCA为优势底栖藻类的退化珊瑚礁区,兔足真寄居蟹与另外两种寄居蟹的摄食区域可能并不重叠,主要在清除 CCA和入侵性苔藓虫,维护珊瑚礁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沟纹纤毛寄居蟹和莫氏硬壳寄居蟹作为次级消费者,将能量更高效地向上层传递.本研究结果拓展了以往对寄居蟹生态地位的认识.

    寄居蟹食性高通量测序生态功能珊瑚礁

    悬浮物对三亚珊瑚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摄食的影响

    胡思敏周天成张琛刘胜...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影响日益加剧,输入到近岸珊瑚礁区的悬浮物日益增多,不仅影响珊瑚的生理,也会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基础生物生产过程产生影响.为了解悬浮物对珊瑚礁区浮游动物组成及摄食的影响,于 2015 年 4 月在三亚典型岸礁区设置了昼夜连续观测站点(W4为悬浮物浓度高的站位,W5为对照站位),分析了悬浮物波动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室内实验,研究了悬浮物对优势桡足类现场食物组成和摄食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两个站位叶绿素 a 浓度偏低,昼夜波动较大;W4 站的悬浮物和叶绿素 a 浓度均高于 W5 站,但 W5 站悬浮物中有机颗粒物组分比例(73.69%)高于W4站(46.09%);W5站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和丰度均高于W4站.进一步摄食分析表明,两个站位桡足类均以后生动物来源的有机碎屑为主要食物,在 W4 站桡足类食物组成中浮游植物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而在 W5 站桡足类还摄食较多的微型浮游动物.在摄食实验中,高浓度的悬浮颗粒物显著提高了红纺锤水蚤(Acartia erythraea)的滤水率和摄食率,但其食物组成却由以浮游植物为主转而以陆生植物碎屑为主,说明浓缩海水中较高的悬浮颗粒物含量限制了桡足类的摄食选择,使其摄食大部分有机碎屑作为补偿营养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高悬浮物浓度会影响浮游动物的摄食选择,但悬浮物中高比例的有机碎屑可为浮游动物提供重要的补充食物来源,支持其维持较高的生物量.

    浮游动物悬浮物群落结构摄食多样性三亚湾

    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礁外坡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与来源分析

    高洁余克服许慎栋黄学勇...
    13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碳埋藏作用是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但迄今关于珊瑚礁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研究却很少,影响着对珊瑚礁碳循环的准确评估.本文以南海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礁外坡的现代表层沉积物为材料,分析其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以及沉积物粒度、叶绿素含量等指标.永乐环礁礁外坡的生态状况相对较好,具有代表健康珊瑚礁生态系统沉积物中有机碳特征的潜力.结果表明:(1)永乐环礁礁外坡沉积物中的 TOC 含量在0.71~1.66mg·g-1之间,平均为(1.23±0.3)1mg·g-1;TN含量在0.12~0.28mg·g-1之间,平均为(0.20±0.05)mg·g-1;(2)C/N比值在6.16~7.59之间,平均为(6.75±0.34);δ13C值在-17.49‰~-15.85‰之间,平均为(-16.61±0.49)‰,表明沉积物中的有机碳以海洋自生来源为主,且主要来自底栖植物;(3)有机碳含量与水深负相关,与叶绿素a含量和脱镁叶绿素含量正相关,表明底栖植物控制的初级生产力是礁外坡有机碳含量的主要来源.结合全新世以来太平洋海域礁外坡沉积物沉积速率(2~5mm·a-1),推测永乐环礁礁外坡有机碳埋藏通量约在3~8g·m-2·a-1之间.本研究为评估南海珊瑚礁对碳循环的贡献提供了新的信息.

    珊瑚礁沉积物有机碳碳同位素永乐环礁西沙群岛

    两种造礁石珊瑚固碳能力初步研究

    赵贺张峻菱王浩柯景召...
    146-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珊瑚礁是海洋中生产力水平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碳循环受珊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钙化作用三大代谢过程的共同调节,过程十分复杂.为探明珊瑚固碳能力,明确其在光照和黑暗下固碳能力的变化过程,本研究以取自三亚蜈支洲岛健康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和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对象,基于碳酸盐体系分析方法,通过设置光照、黑暗两种处理方式,测定试验前后水体理化因子变化,并根据 CO2 体系计算软件得出水体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和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含量.结果显示:在光照条件下,两种珊瑚所处水体总碱度(total alkalinity,TA)和酸碱度(pH)下降,水温和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上升,DIC和CO2被持续消耗,产生碳汇效应;黑暗条件下,水体TA、pH和温度上升,DO下降,DIC和CO2持续释放,产生碳源效应;比较光暗处理结果后,计算得出风信子鹿角珊瑚固碳率为 0.00576mol·m-2·h-1;丛生盔形珊瑚固碳率为 0.00022mol·m-2·h-1,风信子鹿角珊瑚固碳效率显著高于丛生盔形珊瑚(P<0.05);两种珊瑚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自身所产生的,属于CO2的汇.综上所述,两种珊瑚最终降低了水体TA、DIC和pCO2,能够促进大气CO2向海水转移,形成碱度汇和碳汇效应.

    风信子鹿角珊瑚丛生盔形珊瑚溶解无机碳固碳能力

    南海北部涠洲岛边缘珊瑚礁的生物侵蚀实验研究

    江绿苗陈天然赵宽张婷...
    15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边缘珊瑚礁面临着来自自然与人类的双重压力.海水富营养化引起的生物侵蚀加剧,虽然较为隐蔽,但却会对珊瑚群落的发育以及礁格架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是边缘珊瑚礁潜在的危害之一.本研究在南海北部涠洲岛三个典型的边缘珊瑚礁开展了近一年的原位侵蚀实验,定量分析了珊瑚礁的生物侵蚀强度与侵蚀速率,并结合卫星遥感监测的水体环境参数,探究了珊瑚礁侵蚀与海水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大型侵蚀生物的侵蚀速率相比侵蚀强度更能够指示海水富营养盐与高浊度环境,而侵蚀强度能够体现侵蚀生物的群落演替阶段.此外,将涠洲岛生物侵蚀速率数据与全球其他典型珊瑚礁区域进行对比,发现涠洲岛生物侵蚀速率处于全球中等水平(以内部大型侵蚀生物为主导),但在其所属的"人为边缘礁"类型中为较低水平.结合气候变化、城市化发展、礁体健康状况等趋势以及本研究结果,推测涠洲岛的生物侵蚀可能会继续加强,达到"人为边缘礁"的高侵蚀水平,并进一步加剧珊瑚礁的退化.

    边缘珊瑚礁生物侵蚀速率原位侵蚀实验南海北部

    聚焦退化珊瑚礁关键造礁石珊瑚类群的补充与恢复—以三亚西岛为例

    梁宇娴刘骋跃俞晓磊张浴阳...
    16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海南三亚西岛的珊瑚礁正处于退化状态.造礁石珊瑚群落以团块状为主,分枝状珊瑚严重退化,对环境敏感的鹿角珊瑚属占比降低,且数量、种类明显减少.基于此,本研究聚焦关键物种—鹿角珊瑚属(Acropora sp.)的补充和恢复,利用无性培殖的珊瑚开展珊瑚礁生态修复试验.期望通过补充鹿角珊瑚属种类和数量,改善西岛造礁石珊瑚群落,促进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维护西岛及周边海域生态稳定,本研究首先通过苗圃培育技术,利用珊瑚树形苗圃和浮床式苗圃共培育鹿角珊瑚种苗 2500株,经 6个月的培育后,获得 6221株大小为(13.1±1.7)cm的珊瑚用于底播移植;随后采用铆钉法将上述珊瑚移植至西岛近岸原生礁石.结果表明:移植 8 个月后,移植珊瑚的存活率高达98%,珊瑚平均大小为(19±0.17)cm,平均生长速率为(0.73±0.17)cm·month-1·,修复区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提高至43.83%,其中鹿角珊瑚属的覆盖率为 10.55%;移植 20 个月后,移植珊瑚的存活率为 93%,珊瑚平均大小为(26.2±5.7)cm,平均生长速率为(0.60±0.28)cm·month-1 修复区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提高至61.49%,其中鹿角珊瑚属的覆盖率为15.93%.总体来说,本研究选择的珊瑚种类合适,采用的珊瑚苗圃培育技术和铆钉法珊瑚底播移植技术可靠,西岛退化珊瑚礁区鹿角珊瑚恢复效果显著.本研究可为我国典型近岸退化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并为未来我国珊瑚礁修复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三亚西岛珊瑚礁修复关键类群鹿角珊瑚属

    三亚凤凰岛造礁石珊瑚迁移效果研究

    张浴阳刘骋跃俞晓磊罗勇...
    177-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造礁石珊瑚既是构成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功能生物,也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数量的快速衰退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近年来我国对造礁石珊瑚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正在逐步加强.海岸工程易对周边的珊瑚礁造成严重影响,实施保护性迁移是降低工程对造礁石珊瑚影响的重要手段.为研究海南热带海域造礁石珊瑚迁移方法以及迁移保护的效果,我们对三亚凤凰岛二期项目拆除工程影响海域内的造礁石珊瑚实施了保护性迁移及监测.迁移造礁石珊瑚个体共计16634株,包括鹿角珊瑚属、牡丹珊瑚属、滨珊瑚属等 18属造礁石珊瑚种类.迁移个体分别迁移至鹿回头海域 6210株与西岛海域10424株.迁移珊瑚采用了三种移植方法,分别为铆钉移植、小型移植礁体移植与直接摆放.在迁移至鹿回头和西岛两地 8个月后,迁移珊瑚平均存活率均在 80%以上,两地迁移珊瑚的总存活率为 86.24%.调查的结果显示,铆钉移植的方法存活率最高,小型移植礁体和直接摆放的两种移植方法存活率稍低.迁移至西岛的珊瑚8个月平均生长了3.03cm,的增长率为23.31%,而鹿回头迁入的珊瑚平均生长了6.15cm,增长率为58.74%,高于迁移至西岛的珊瑚.迁移采用的三种移植方法的8个月的存活率均高于75%,并且珊瑚的生长速率较好,说明珊瑚适应迁入区环境.由以上结果来看,此次保护性迁移珊瑚数量多,涉及的珊瑚种类广,在迁移后经受过两次台风的影响,迁移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中,珊瑚迁移的效果达到了保护受拆除工程影响的造礁石珊瑚的目的,可为未来的珊瑚迁移性保护提供重要经验.

    造礁石珊瑚珊瑚礁保护珊瑚迁移三亚珊瑚礁凤凰岛

    波流共同作用下珊瑚礁海岸水动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彭尔曼姚宇李壮志许从昊...
    187-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波流共同作用下珊瑚礁海岸附近水动力特性,本文基于雷诺平均的 Navier-Stokes 方程(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equations,RANS)建立了2维数值波流水槽,分别采用k-ωSST湍流模型模拟湍流和流体体积法(volume of fluid,VOF)追踪自由液面.模拟定常正向流和反向流,并与只考虑波浪的情形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了水流对沿礁波高、平均水位以及破碎带附近波生流、湍动能和雷诺剪切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纯波浪的情况,正向流使礁坪波高和增水减小,反向流使礁坪波高和增水增大,增减幅度随水流流量的增加而增大,正向流影响下破碎带附近沿水深方向整个水体均为向岸流,反向流影响下破碎带附近波谷上方为向岸流下方为离岸流,波谷下方水流强度均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大;破碎带附近的湍动能和雷诺剪切应力的随着正向流流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反向流流量的增加而增大.

    背景水流破碎带Navier-Stokes方程珊瑚礁

    《热带海洋学报》征稿简则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