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气象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气象学报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热带气象学报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薛纪善

双月刊

1004-4965

llsh@grmc.gov.cn lq@grmc.gov.cn

020-87675987

510080

广州市福今路6号

热带气象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登热带大气动力学、天气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大气环境、数值天气预报、农业气象及应用等方面的学术成果,报道新的预报方法和成功的经验,综述本领域科研进展及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FLBO-CatBoost算法的上海长江口区强风潜势预报技术研究

    陈诗祺张吉岳彩军沙莎...
    659-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2015-2021年逐小时0.25 °×0.25 ° ERA5再分析资料和上海长江口区5个沿江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运用FLBO-CatBoost集成学习算法,将6种强对流指数作为输入因子,实现对强对流影响下的长江口区强风的潜势分类及概率预报,并利用SHAP方法进行输入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加入Multi-Class Focal Loss与贝叶斯优化模块,提高了FLBO-CatBoost综合性能,模型筛选的输入因子物理意义较明确,判断7级强风时POD、CSI、FAR均达到0.70,0.67、0.12,判断8级以上强风时分别达到0.97、0.91、0.07,优于其他五种集成学习模型.运用SHAP方法进行重要性排序可知,在水汽、能量、动力等条件方面,模型能起到优秀的影响要素诊断与筛选功能.同时,将对流云团影响下,长江口区7级以上强风概率预报的最优阈值选定为0.5,之后进一步结合个例验证模型对长江口区的强风的可预报性.整体而言,建立的强风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业务应用前景.

    强对流天气机器学习CatBoost强风潜势预报

    江苏雷暴大风双偏振雷达特征统计分析

    温静王啸华姚丽娜喜度...
    669-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双偏振雷达、地面自动站、闪电定位仪、探空等资料对江苏2012-2022年262次雷暴大风过程的环境参数和2020-2022年41个导致雷暴大风的对流风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雷暴大风发生在大气层结不稳定背景下,850 hPa和500 hPa温差中位数超过25 ℃,对流层中层存在干层;春季动力条件较好,0~6 km垂直风切变中位数达到18.4 m·s-1,是夏季的2倍;夏季能量条件较好,CAPE平均值可达2 491.0 J·kg-1,而春季仅为977.5 J·kg-1.(2)凝练和定量验证了基于双偏振特征量的雷暴大风风暴演变的概念模型:对流风暴的生命史分为3个阶段,初生阶段存在较强的ZDR柱,Z和KDP较弱且未及地;发展阶段KDP柱显著增强,ZDR柱稍有减弱;雷暴大风发生阶段Z、ZDR和KDP核心高度均明显降低.因此,较强的ZDR柱,并伴随显著增强的KDP柱是雷暴大风发生的前兆信号.(3)统计获得双偏振特征量预警指标:初生阶段和发展阶段多数分别发生在雷暴大风发生前60 min和前20 min;在0~2 km的高度上,3~4 Db 的ZDR大值区提前10~15 min到达雷暴大风站点.

    雷暴大风环境参数双偏振雷达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差异的多尺度分析

    祁万鹏姚素香
    681-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气象局(CMA)提供的降水站点观测数据和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数据集,通过尺度分离方法,对降水率进行定量诊断,探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980-2020年夏季降水年际差异形成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降水呈现显著的天气尺度(小于10天)和次季节主导周期(10~30天以及30~60天).通过定量诊断背景尺度(大于60天)、季节内尺度(30~60天)、准双周尺度(10~30天)和天气尺度(小于10天)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主要决定于背景水汽、背景风和天气尺度风,并且降水强年背景环流贡献最大,降水弱年天气尺度扰动贡献更大.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个降水大值中心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长江中游平均降水更多依赖于天气尺度扰动,下游降水更多依赖于背景环流.在长江中游降水强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更加西伸,且强度更强.在次季节尺度两个降水大值中心也存在较大差异,下游地区30~60天振荡更为显著,尤其表现在降水偏强年份.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尺度诊断年际差异区域差异

    1980-2020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及其人口暴露度演变特征

    杨文丽翟建青赵庆庆郭倩...
    692-7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带气旋频发于人口密集的中国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基于1980-202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数据,研究生成、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时空分布特点.结合空间化后的同期中国人口数据,采用敏感性实验分析热带气旋暴露人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揭示登陆中国热带气旋及其人口暴露度演变特征.(1)1980-2020年,西北太平洋海域共生成1 217个热带气旋,270个登陆中国,生成和登陆气旋频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台风及以上等级登陆气旋共计88个,呈缓慢增加趋势,且强台风频数增加明显.(2)台风及以上等级热带气旋登陆地按登陆频次递减为:广东、浙江、海南、福建和江苏,超强台风登陆地集中在广东、浙江、福建和海南.(3)1980-2020年中国台风及以上等级热带气旋的人口暴露总数为35.8亿人,2016年暴露人口共2.5亿人,为历年最多;同期影响面积累计9.5×106 km2,广西区累计暴露范围最大,为2.1×106 km2.(4)热带气旋致灾因子对人口暴露度的贡献率在各个时期均最高,超过60%,且随年代际先增后减,2000-2009年贡献率达峰值80.3%;人口和其他因素的贡献率呈现出同步变化,随时间先减后增,且人口因素增幅更大.

    热带气旋演变特征人口暴露度贡献率西北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