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黄宏文

双月刊

1005-3395

jtsb@scib.ac.cn

020-37252514

510650

广州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林业、医药、环境、园林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热带珊瑚岛优势木本植物抗风桐和草海桐的水分适应策略解析

    唐玮泽李沁张浩萍金益...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水力性状能够反映植物对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能力,研究热带珊瑚岛特殊生境下优势植物的水力功能特征对深入理解热带珊瑚岛植物的水分适应策略,从而选择热带珊瑚岛植被构建和恢复的适生物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中国热带珊瑚岛生境中2 种优势适生木本植物:抗风桐(Pisonia grandis)和草海桐(Scaevola serice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其叶片和枝条的水力性状,并分析了其水分适应策略.结果表明,抗风桐的叶片栓塞抗性、枝条边材比导水率和叶片膨压丧失点显著高于草海桐,而枝条栓塞抗性、叶片导水率、边材密度和叶面积边材面积比均显著低于草海桐.抗风桐的叶片具有比枝条更强的抗栓塞能力,对水分胁迫敏感,但同时选择以高效的枝干水分运输来满足叶片高蒸腾需求的充足供水.草海桐枝条与叶片则存在水力脆弱性分区,在面临水分胁迫时叶片充当"安全阀"以保证枝干木质部的水力安全.抗风桐与草海桐能够通过协调叶片与枝条水力性状采取不同的水分适应策略,从而更好地适应热带珊瑚岛的特殊生境.

    植物水力性状栓塞水力脆弱性分区水分运输热带珊瑚岛植物

    不同改良剂对珊瑚砂理化性质和氮素固持的影响

    陈涵邹碧李应文李泳兴...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碱环境和土壤养分的匮乏严重限制了我国热带珊瑚岛土壤环境下植物的生长适应能力,因此,珊瑚砂改良对促进珊瑚岛植被恢复,维持珊瑚岛生态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对比了同一梯度下 4 种常用土壤改良材料(蛭石、珍珠岩、生物炭和钙基膨润土)对珊瑚砂理化性质、氮素淋溶以及总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施用生物炭使珊瑚砂pH显著降低1.4%,钙基膨润土、生物炭和蛭石能够显著提高珊瑚砂的阳离子交换量至CK的24.21、10.43和9.43倍.同时,施用生物炭、钙基膨润土和蛭石并不能降低以硝态氮形式为主的氮素淋失,但是能显著减少其他途径的氮素损失,从而达到促进珊瑚砂氮素固持的效果,3 种改良剂施用下的珊瑚砂总氮损失相较于CK分别降低了 40.92%、27.32%和 25.09%.因此,施用生物炭、钙基膨润土和蛭石均能有效提高珊瑚砂土壤质量,对改良珊瑚砂和热带珊瑚岛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生物炭的改良效果最为显著,是改良珊瑚砂的理想材料.

    珊瑚砂土壤改良氮肥淋失氮素固持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中国兜兰属植物潜在分布模拟

    黄智聪舒江平严岳鸿陈建兵...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已知分布点和 20 个环境因子,该研究利用MaxEnt模型模拟在现在(1970-2000 年)气候条件和 2 种不同共享经济路径情景下(SSP1-2.6、SSP5-8.5)未来(2081-2100年)兜兰属(Paphiopedilum)植物的潜在分布格局,找出影响物种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兜兰属植物的最适宜分布区位于滇东南地区、贵州西南、广西西部、广东南部、海南北部.影响该属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年降水量、年温度变化和最干旱季降水量.随着全球变暖,适生区有向北和西北方向扩张的趋势,逐渐往西北亚热带方向延伸.在SSP5-8.5的情景下,高适生区出现大幅度收缩.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不同种群的分布区变化规律并不一致,其分布格局响应气候变化的趋势也有所不同,因此该文针对分布区变化趋势不同的物种提出了不同的保护策略.

    兜兰属最大熵模型气候因子气候变化

    混交比例对桉树-乡土树种混交林优势树种叶片资源获取性状的影响

    龙靖何小芳陆宏芳刘楠...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桉树-乡土树种混交林在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具有较大潜力.该研究以南亚热带4种桉树-乡土树种混交林(桉树与乡土树种混交比例分别为5∶5、6∶4、7∶3、8∶2)和桉树纯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优势乡土树种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和速生树种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的叶片生理、结构和化学性状在不同比例混交林中的差异.结果表明,4 优势造林树种的叶片性状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其中灰木莲的比叶面积(SLA)、光合磷利用效率(PPUE)、单位质量叶片最大光合速率(Amass)和蒸腾速率(Tmass)以及叶片养分含量最高,说明灰木莲采取资源获取型的生态策略;尾叶桉的SLA、Amass、Tmass及叶片养分含量最低,但具有最高的PPUE,说明尾叶桉兼顾了资源获取型和保守型的物种特征.灰木莲与尾叶桉在SLA、Amass、Tmass、PPUE、叶片氮含量和氮磷比等叶片性状上几乎没有任何重叠,说明灰木莲与尾叶桉之间的叶片资源利用高度互补,可能是与尾叶桉混交的理想树种.物种水平上,灰木莲叶片氮含量、华润楠叶片磷含量以及干季时阴香叶片Amass和PPUE随乡土树种混交比例增加有增加的趋势,但总体上树种混交比例对于 4 造林树种的叶片结构、化学和生理性状的影响不大;林分水平上,桉树-乡土树种混交林的比叶面积、光合能力以及叶片氮磷比显著高于尾叶桉纯林,说明桉树与乡土树种混交能够提高林分整体的光捕获和光合能力,但同时也加剧了植物生长的磷限制.因此,建议在未来南亚热带桉树人工林的构建与改造中,应优先挑选与桉树资源利用互补并能够优化混交林磷素循环利用的乡土树种.

    桉树乡土树种混交林混交比例叶片性状

    不同生长光强下8种红树植物幼苗叶片的光响应特征

    朱一民李婷孙当歌叶万辉...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红树植物光适应的生理生态策略,对6种真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卤蕨(Acrostichum aureum)]和 2 种半红树植物[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黄槿(Hibiscus tiliaceus)]的1 a生幼苗在不同生长光强(自然光强的100%、45%、30%、10%)下的光合光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光强对红树植物光响应特征的影响因物种而异,遮荫显著提高了秋茄和木榄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而对其他红树植物的Pmax没有显著影响;秋茄在 45%光强下具有较高的Pmax,木榄的Pmax则在 45%和 30%光强下显著高于其他 2 个处理.随着生长光强的下降,秋茄幼苗叶片的光饱和点显著上升,木榄、老鼠簕和卤蕨的光补偿点呈下降趋势,木榄和卤蕨的表观量子效率升高的同时暗呼吸速率下降.木榄、老鼠簕和卤蕨具有较强的耐荫性,适宜种植在光强较弱的林下;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则适宜作为中上层树种或在郁闭度较低的林下种植.

    红树植物遮荫光合作用光强

    普定杜鹃花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

    赵宏玖杨瑞袁丛军戴晓勇...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定杜鹃花(Rhododendron pudingense)是杜鹃花属一新种,在贵州省首次发现的4个分布区设置样方,采用匀滑技术和均值比率等方法分析其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普定杜鹃花在 4 个分布区共有 1113 株,其中晴隆 611 株,望谟308株,普定83株,镇宁 111株;普定杜鹃花种群个体主要集中在第I和第Ⅱ龄级;晴隆、望谟和普定分布点的存活曲线表现为Deevey-Ⅱ型,镇宁为Deevey-Ⅲ型;各个分布点都表现为聚集分布.4个分布区的普定杜鹃花种群属于增长型,但由于普定杜鹃花在分布的群落中数量较少,在群落物种组成中处于从属地位,加上其生长区域大量基岩裸露导致其生境的脆弱性,如果不加强人为干扰措施去保护普定杜鹃花,可能导致这一新物种会被森林群落中的其他物种淘汰.

    普定杜鹃花种群结构分布格局

    水菜花种群潜在生境选择与空间格局预测

    吴庭天雷金睿陈宗铸陈小花...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水菜花(Ottelia cordata),喜生于清洁的水环境中,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是检验湿地环境及气候变化的关键指示物种之一,在我国仅零星分布于海南北部的火山熔岩湿地区,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研究水菜花种群潜在生境选择及其空间格局演变,有利于加强濒危物种保护保育及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管理.该研究基于GIS平台和MaxEnt模型,结合气候、地形和土壤因子,探究水菜花种群环境限制因子及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潜在适宜生境的演变格局.结果表明,水菜花种群对温差与降水量变化敏感,等温性、最冷季度降水量、土壤类型和年均降水量对水菜花种群分布影响显著;全新世中期-当前-2070年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菜花适宜生境面积先减小后增大,分布重心呈西南-东北-西南转移格局;未来气候情景下,水菜花种群高度和中度适宜生境缩减,低适宜生境增加,南部地区将出现新增适宜生境,东北、西北及西南部适宜生境将发生消减.该研究从气候环境角度论证了水菜花种群的潜在生境选择及空间变化特征,可为濒危物种保护保育、湿地管理及其生物多样性维护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水菜花气候变化潜在生境环境因子

    西南典型半寄生植物毛叶钝果寄生的生物量分配研究

    岳喜明缪宁马瑞李桾溢...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理解半寄生植物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生存策略,对西南典型半寄生植物毛叶钝果寄生(Taxillus nigrans)的生物量分配模式和异速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以长度(L)或基径(BD)为自变量的个体生物量(TB)回归模型:TB= 0.0027L2.3077,TB=134.99BD3.334,TB=4.35L+8.34BD-183.85.结果表明,毛叶钝果寄生在幼龄和非幼龄阶段的生物量分配占比分别为叶>茎>吸器和茎>叶>吸器.在幼龄阶段,毛叶钝果寄生吸器和植冠(叶、茎和果实)间呈等速生长关系;在非幼龄阶段,各器官间的异速生长关系不完全符合异速分配理论,叶与吸器间的异速生长指数(1.01)显著高于异速分配理论的假设值(0.75)(P<0.001),而茎与吸器间呈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P=0.001).毛叶钝果寄生独特的生物量分配模式以及异速生长特征有利于其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毛叶钝果寄生半寄生植物生物量分配异速生长生存策略

    南亚热带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种子库特征研究

    段文军李达李冲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桉树人工林土壤种子库特征,对不同林龄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种子库的储量、垂直分布特征及与林下植被的相似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活力种子储量最高的为1~2 a生桉林,显著高于其他林型;其次为3~4 a生桉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最低的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显著低于其他林型.随林龄增加,尾巨桉林土壤种子库储量快速下降.土壤种子库中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是杂木林和马尾松林,显著大于其他林型.随林龄增加,尾巨桉林土壤种子库植物种类先增后降.所有林型中,0~5 cm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均显著高于5~10 cm土层.杂木林种子库和林下植被共存植物种类最多,其次是马尾松林,杉木林最少.尾巨桉人工林随林龄的增加,共存植物种数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土壤种子库Jaccard(CJ)和Sorensens(CS)相似系数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因此,在速生桉人工林经营中适当间种(保留)乡土树种,可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稳定性.

    土壤种子库种子储量垂直分布尾巨桉人工林南亚热带地区

    基于黄花菜产量与品质特征的优异种质筛选及评价

    李洲谭方曦赵乙灿张定山...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优异种质资源,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基于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分析等方法,对 20 份菜用黄花菜种质的产量形成与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黄花菜种质的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 1.9%~75.6%,其中以花蕾色度a*值的变异系数最大,总黄酮含量、花蕾质量次之,花蕾含水量最低.花蕾质量、花蕾粗和花薹数与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737、0.583 和 0.517.营养品质间的相关性较弱,而外观颜色指标间及其与部分营养品质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影响黄花菜产量的主要决定因子为花蕾质量和花薹数,其决策系数分别为 0.534 和 0.239.营养品质和外观颜色的权重分别为 0.523 和 0.477,结合TOPSIS法可以对不同种质的品质进行有效区分.根据综合得分与产量绘制二维散点分布图可以快速筛选到产量与品质均佳的优异资源.

    黄花菜产量品质TOPSIS法种质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