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黄宏文

双月刊

1005-3395

jtsb@scib.ac.cn

020-37252514

510650

广州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林业、医药、环境、园林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二色仙人掌,中国仙人掌科一新归化种

    李新华周闻郭嘉诚贾霜...
    192-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4-6月,在江苏省西南部句容市郭庄镇虬山,首次发现二色仙人掌(Opuntia cespitosa Rafinesque)归化种群.该种群主要生长在海拔46~90m的废弃采石场上,分布范围东西长510m,南北宽260m,面积约13.26 hm2.二色仙人掌开花结实的成年植株共计910棵,其中最大灌木平卧茎长轴上叶状茎10个,树龄可达10a,大概在2010年就生长于虬山.在句容虬山采石场关闭时,采石场工作人员可能将盆栽的二色仙人掌就地丢弃,从而导致该归化种群的发展.比较了二色仙人掌与中国仙人掌属已知其余4种归化植物的形态特征,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此外,讨论了二色仙人掌的传播机制及其入侵风险.

    仙人掌属外来种花被片二色仙人掌

    香港茜草科植物新记录

    王瑞江江国彬
    197-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查阅馆藏植物标本,有3种茜草科植物:丹草(Hedyotis herbacea)、小耳草(H.pumila)和蕴璋耳草(Scleromitrion koanum)为香港新记录.这些资料为香港的生物多样性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耳草属茜草科蛇舌草属香港新记录

    瑙蒙石斛,中国兰科一新记录种

    马良董建文陈世品庄莉彬...
    201-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中国兰科石斛属一新记录种:瑙蒙石斛(Dendrobium naungmungense Q.Liu &X.H.Jin),并提供特征描述及彩色图片.凭证标本现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树木标本室(FJFC).

    中国兰科新记录瑙蒙石斛

    宁前胡内生真菌Fusarium tricinctum固体发酵代谢产物研究

    王国凯刘海涛刘丛彬杨家欣...
    203-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宁前胡内生真菌Fusarium tricinctum固体发酵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色谱、中压以及制备液相等方法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和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表明,从其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结构鉴定分别为fungerin (1)、fusagerins F (2)、6-[(3R)-3-hydroxybutan-2-yl]-5-(hydroxymethyl)-4-methoxy-2H-pyran-2-one (3)、6-[(3S)-3-hydroxybutan-2-yl]-5-(hydroxymethyl)-4-methoxy-2H-pyran-2-one (4)、6α-chlamydosporol (5)、6β-chlamydosporol (6)、(3R,4R)-(-)-4-hydroxymellein (7)、(3R)-(-)-8-hydroxymellein (8)、enniatin B (9)、erniatin B1 (10)、enniatin A1 (11)、enniatin A (12)、enniatin B3 (13)和enniatin B2 (14).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宁前胡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表明化合物均无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宁前胡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抗肿瘤活性

    植物营养体胎生研究进展

    艾星梅陈龙清李宇航辛宗洋...
    209-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营养体胎生是植物体上的营养器官如胞芽、珠芽、不定芽、叶片等成熟后不脱落,直接吸取母体营养继续生长发育,在自然状态下脱离形成新的植株.营养体胎生植物的种类较多,大多是在长期适应干旱、冷凉、高温等恶劣环境条件下进化出的结果,是繁育途径的一个重要补充.与传统的无性繁殖方式相比,繁殖系数较高,可实现高效再生,且病毒感染率较低,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胎生器官的形态发育、生理生化、分子水平和再生繁殖特性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目前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引起胎生现象的本质还没有得到系统解答,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关于营养体胎生形成机理的调控和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以及胎生苗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因此,研究营养体胎生适应性现象的本质及其进化将为植物种群的繁衍、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

    营养体胎生形态解剖生理生化基因调控繁殖

    信息动态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