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黄宏文

双月刊

1005-3395

jtsb@scib.ac.cn

020-37252514

510650

广州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林业、医药、环境、园林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香港17种植物新记录

    刘金刚幸敬阳黄筑君韩卓希...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香港17种植物新记录:无配膜叶铁角蕨[Hymenasplenium apogamum(N.Murak.&Hatan.)Nakaike]、似薄唇蕨(Leptochilus decurrens Blume)、穿心藤[Amydrium hainanense(H.Li,Y.Shiao&S.L.Tseng)H.Li]、毛背桂樱[Laurocerasus hypotricha(Rehder)T.T.Yu&L.T.Lu]、寒莓(Rubus buergeri Miq.)、毛果青冈(Quercus pachyloma Seemen)、粉绿柯(Lithocarpus glaucus Chun&C.C.Huang ex H.G.Ye)、龙眼柯(L.longanoides C.C.Huang&Y.T.Chang)、豆叶九里香(Murraya euchrestifolia Hayata)、崖柿(Diospyros chunii F.P.Metcalf&L.Chen)、打铁树[Myrsine linearis(Lour.)Poir.]、针齿铁仔(M.semiserrata Wall.)、疏齿木荷(Schima remotiserrata Hung T.Chang)、台湾醉魂藤(Heterostemma brownii Hayata)、华南水壶藤[Urceola napeensis(Quint.)D.J.Middleton]、斜果挖耳草(Utricularia minutissima Vahl)、馥芳艾纳香(Blumea aromatica DC.);其中,醉魂藤属(Heterostemma Wight&Arn.)为香港新记录属.同时描述了每种植物的生境、主要识别特征以及与相似种的区别.多数新记录种都发现于山地或沟谷中的偏僻生境.对这些生境的持续探索有望进一步丰富香港的植物类群.

    香港新记录植物区系物种保存维管植物

    基于分子与形态证据的桃色无心菜(石竹科)分类地位探讨

    姚纲薛彬娥
    13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义无心菜属(Arenaria L.s.l.)是石竹科(Caryophyllaceae)中分类较为困难的大属之一,基于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该属目前已被拆分为多属.基于形态学证据,桃色无心菜(Arenaria melandryoides Edgew.)被置于无心菜属齿瓣亚属[subg.Odontostemma(G.Don)Williams]、齿瓣无心菜属(Odontostemma Benth.ex G.Don)或独缀草属[Shivparvatia(Edgew.)Pusalkar&D.K.Singh]之中,但都缺少分子系统学证据的支持.基于ITS序列重建了繁缕族(Alsineae)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目前所界定的齿瓣无心菜属并非单系,桃色无心菜应纳入独缀草属的范畴.此外,还支持将传统无心菜属齿瓣亚属中漆姑无心菜(A.saginoides Maxim.)、匙叶无心菜(A.spathulifolia C.Y.Wu ex L.H.Zhou)及云南无心菜(A.yunnanensis Franch.)归入齿瓣无心菜属的处理,以及将单花亚属中红花无心菜(A.rhodantha Pax&K.Hoffmann)归入独缀草属的处理.形态特征上,花朵单生于枝端这一特征可作为独缀草属区别于齿瓣无心菜属的重要识别特征.

    石竹科无心菜属齿瓣无心菜属独缀草属系统发育分类学

    四花球兰,云南球兰属(夹竹桃科萝藦亚科)一新种

    张静峰童毅华夏念和
    139-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描述了产自云南的球兰属一新种四花球兰(Hoya tetrantha J.F.Zhang,Y.H.Tong&N.H.Xia).该种为附生灌木,具有一年生的顶生花序和小型叶片,而与产自缅甸的狄克森球兰(H.dickasoniana P.T.Li)相似,但该种叶片卵形至阔卵形,先端锐尖,具短尖头,花序通常具4朵花,萼片线形且较长而与后者区别.

    披针叶球兰复合体花序位置新种云南

    匙叶紫菀,中国菊科一未详知种的补充描述

    陈又生陈越
    14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中国菊科紫菀属一未详知种:匙叶紫菀(Aster spathulifolius Maxim.),发现于我国东海的舟山群岛,位于浙江嵊泗县的两个岛上,生于海滨岩石上,并提供特征描述和图片.该种与普陀狗娃花[Aster arenarius(Kitam.)Nemoto]比较近缘,提供了这2种的详细形态区别特征.

    中国菊科未详知种匙叶紫菀形态

    条叶雪莲,中国菊科一新记录种

    陈又生
    147-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中国菊科风毛菊属一新记录种:条叶雪莲(Saussurea linearifolia Ludlow),并根据馆藏标本提供特征描述.本种以前记载分布于尼泊尔和印度的喜马拉雅地区,我国西藏吉隆为首次发现.

    条叶雪莲菊科新记录中国

    宽囊异型兰,中国大陆兰科一新记录种

    刘定坤马良陈世品兰思仁...
    149-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中国大陆兰科异型兰属一新记录种:宽囊异型兰(Chiloschista parishii Seidenf.),并提供特征描述及彩色图片.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树木标本室(FJFC).

    中国兰科新记录种宽囊异型兰

    未来气候变化对孑遗植物鹅掌楸地理分布的影响

    翟新宇申宇芳朱圣华涂忠华...
    151-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未来气候波动对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潜在适生区的影响,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软件,结合物种地理分布点信息,对鹅掌楸当前适生区分布进行了模拟和划分,同时预测了2061-2080年间气候变化条件下鹅掌楸的潜在适生分布区变化,进而分析影响鹅掌楸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较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9.在未来4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场景下(RCP 2.6、RCP 4.5、RCP 6.0和RCP 8.5)鹅掌楸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在RCP 4.5情景下,鹅掌楸适生面积明显增加;RCP 8.5情景下适生面积明显减少,尤其在贵州地区以及贵州、重庆与湖南的交界处.因此,鹅掌楸适生区分布的几何中心不变,而适生面积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昼夜温差月均值、最湿季降雨和最干季降雨是影响鹅掌楸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77.1%.

    鹅掌楸Maxent模型气候变化潜在适生区

    3种雌雄异熟樟科植物开花动态的比较研究

    金晓芳肖昌龙张杰赵姣...
    16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樟科植物雌雄异熟的繁育系统特点,对3种樟科植物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紫楠(Phoebe sheareri)和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雌雄异熟花的开花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雌性功能期的开始时间、雌性功能期和雄性功能期的时间分配有差异.3种植物的主要传粉者均为中华蜜蜂,在雌性功能期和雄性功能期均有访花;在雌性功能期第四轮退化雄蕊蜜腺和雄性功能期第三轮花丝基部的蜜腺分泌花蜜,不同开花阶段的花蜜蜜量和含糖量没有显著差异;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在雌性和雄性功能期均较高;雌性功能期和雄性功能期均有自然花粉落置;座果率均是异交补粉>自然>套袋,表明都存在一定的传粉限制.因此,樟科植物雌、雄性阶段时间分配的不同,可能与退化雄蕊蜜腺和第三轮雄蕊附属蜜腺的分泌节律有关.

    阴香紫楠浙江楠雌雄异熟开花蜜腺退化雄蕊

    冬季南亚热带森林演替中后期优势树种幼叶光保护策略

    林威俞正超罗燕娜施楚亮...
    17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演替中期和后期优势树种对冬季不同光强的适应性,对在全光照(100%自然光强)和低光照(30%自然光强)下生长的演替中期优势种木荷(Schima superba)、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和黧蒴(Castanopsis fissa)及演替后期优势种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inna)和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的生理生化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全光照相比,低光照下演替中期优势树种幼叶的非光化学猝灭(NPQ)、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值(Car/Chl)和花色素苷含量下降,细胞质膜渗透率增加;而演替后期优势树种幼叶的花色素苷含量增加、细胞质膜渗透率降低,且受光抑制的程度低(Fv/Fm高).此外,除总抗氧化能力外,演替中期优势树种幼叶的花色素苷含量、NPQ和Car/Chl均显著低于演替后期优势种.因此,演替后期优势树种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光保护策略来提高对冬季强光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演替中期优势种在光保护策略的多样性及光保护能力上均弱于演替后期优势种.

    群落演替花色素苷非光化学猝灭光保护冬季

    7种桉树花粉微观形态及其亲缘关系分析

    王楚彪李敖彬潘松海卢万鸿...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我国常用桉树树种的亲缘关系,利用扫描电镜观察7种桉属(Eucalyptus)树种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粗皮桉(E.pellita)、窿缘桉(E.exserta)的7个花粉性状大多处于前2位,其中粗皮桉花粉的赤道面长、宽和面积最大,分别为17.522、17.090μm和300.830μm2,而窿缘桉花粉的萌发沟长、宽和大小最大,分别为6.576、0.720μm和4.718μm2;赤桉(E.camal-dulensis)花粉的赤道面最小,韦塔桉(E.wetarensis)花粉的萌发沟最小.聚类分析表明,在信息保留87.5%时,7树种可以分为3组,粗皮桉和窿缘桉聚在一组,韦塔桉和巨桉(E.grandis)聚在一组,其余聚在一组.粗皮桉、窿缘桉的花粉外壁纹饰较光滑,细叶桉(E.tereticornis)和赤桉属常规,尾叶桉(E.urophylla)、韦塔桉和巨桉较粗糙.从花粉形态分析,粗皮桉和窿缘桉的亲缘关系较近,韦塔桉、尾叶桉的亲缘关系较远,细叶桉、赤桉和巨桉的亲缘关系与传统分类结果一致.因此,7种桉树花粉形态反映了一些新的亲缘关系,对桉树的杂交育种有指导意义.

    桉树花粉扫描电镜亲缘关系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