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黄宏文

双月刊

1005-3395

jtsb@scib.ac.cn

020-37252514

510650

广州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林业、医药、环境、园林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李伟李明婉王言歌陈妍桦...
    217-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性质、特征,对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尧山共有种子植物132科698属1 978种,包括裸子植物5科8属10种,被子植物127科690属1 968种.科的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略占优势,为53.57%,温带成分占44.05%,而属以温带成分占明显优势,占比69.76%,热带性属仅占25.76%,表明热带成分在尧山已不占优势,尧山区系呈现出明显的热带性向温带性过度特征.尧山共分布中国特有属28属,其中木本属有 11 属,如银杏属(Ginkgo)、杜仲属(Eucommia)、青钱柳属(Cyclocarya)等,仅分布 1 种及少数种的属占比高达87.25%,包含单型属45属,体现出尧山植物区系的古老、残遗性质.尧山与邻近地区(宝天曼、鸡公山、天目山)的区系组成均呈现出温带性,并以尧山温带成分占比最高.总体上,尧山区系呈现出明显的温带性,在区系来源上主要为华东成分,并受到华北、华中成分的渗透.本研究为尧山地区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珍稀濒危植物的评估和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特有种

    广州市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状况及保护策略

    郭亚男王刚涛陈炳辉黄向旭...
    227-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调查到广州市有2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5种广东省重点保护植物.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植物居群的大小和数量以及受威胁等级,建议将广州市分布的14种野生植物列为市级重点保护对象.通过分析植物的生存现状和受威胁因素等,对广州市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提出了相应对策.

    生物多样性保育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珍稀濒危植物

    环纹矮柳(杨柳科)的后选模式指定及形态描述订正

    曾思文何理
    236-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纹矮柳(Salix annulifera C.Marquand&Airy Shaw)的模式标本材料F.K.Ward 5870包括2个完全不同的种.根据深圳法规的相应条款,在此指定F.K.Ward 5870(K-000335077)为S.annulifera的后选模式;将F.K.Ward 5870(K-000335083)从S.annulifera中排除,并鉴定为藏南柳(S.austrotibetica N.Chao).此外,对环纹矮柳的形态描述进行了相应的订正.

    柳属分类西藏

    广义凹唇姜,中国姜科凹唇姜属一新记录种

    李伟杰杨海建叶育石康勇...
    241-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姜科(Zingiberaceae)凹唇姜属(Boesenbergia Kuntze)1个中国新记录植物:广义凹唇姜(B.quangngaiensis N.S.Ly),其叶背绿色,被白霜,穗状花序顶生,花交替排列成2列,偏生于花序同一侧,唇瓣近圆形或宽倒卵形,基部中间具深红色带,顶端中部具紫红色斑点,可与同属其他种区别.提供了该植物的形态描述、彩色图片及中国凹唇姜属分种检索表.

    凹唇姜属海南中国新记录广义凹唇姜

    中越带唇兰,中国带唇兰属(兰科)一新记录种

    袁泉谭飞覃营刘演...
    245-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一新记录种:中越带唇兰(Tainia acuminata Averyanov),并提供形态描述及彩色图片.该种与心叶带唇兰(T.cordifolia Hook.f.)相近,不同在于萼片与花瓣均为狭披针形,唇瓣无侧裂片,阔披针形,渐尖,唇瓣边缘在中上部波状卷曲,唇盘具3条不明显的脊.

    中越带唇兰带唇兰属兰科新记录中国

    多花地宝兰胚囊和胚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裴艳艳黄昭戟李刚叶明琴...
    248-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多花地宝兰(Geodorum recurvum)胚胎发育的系统分类学意义,采用石蜡制片法对多花地宝兰胚囊和胚的发育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在开花前,多花地宝兰胚珠原基发育缓慢,开花授粉后胚珠原基快速发育成"树状二杈分枝结构",随后在"分枝结构"末端形成孢原细胞,开始胚囊发育.多花地宝兰的胚囊发育属于单孢蓼型胚囊,胚珠具有双层珠被.孢原细胞形成后,经过细胞膨大延长发育形成胚囊母细胞,胚囊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线性四分体,在珠孔端形成1个功能大孢子,功能大孢子经过3次有丝分裂形成8核胚囊.多花地宝兰的胚发育具有藜型和紫苑型两种方式.双受精完成后,多花地宝兰合子进行一次橫裂后形成基细胞和顶细胞;基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形成细胞团,细胞团中的细胞向不同方向膨大延长形成多个胚柄细胞;顶细胞有两种分裂方式,一种是横裂形成藜型胚,一种是纵裂形成紫苑型胚.因此,推测多花地宝兰在兰科植物系统分类学上属于较为原始种.

    多花地宝兰大孢子胚囊

    毛竹APX家族基因鉴定和表达分析

    宋笑龙孔波高志民牟少华...
    255-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毛竹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得到7条APX同工酶基因(PeAPX s),根据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可分为3个亚类.各个基因启动子序列中存在低温、干旱以及光响应元件.毛竹PeAPXs在7个组织中的表达丰度不同,具有组织特异性.qRT-PCR结果表明,在干旱、盐和低温胁迫下各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PeAPX2在3种胁迫下均维持着较高的表达水平;低温胁迫对PeAPXs有诱导作用,其表达量均呈上调趋势;干旱胁迫下,PeAPX1的表达量下调,未检测到PeAPX3、PeAPX6、PeAPX7表达;盐胁迫下,除PeAPX3和PeAPX6外,其余基因表达量上调.因此,毛竹APX基因可能参与到不同的非生物胁迫过程并在毛竹的生长发育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毛竹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生物信息学基因表达

    多叶斑叶兰花蜜特征和分泌规律及其对昆虫访花的影响

    刘南南肖汉文陈兴惠迟韵阳...
    265-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多叶斑叶兰(Goodyera foliosa)花蜜体积和成分的变异性,及其对传粉昆虫的影响,采用毛细管法、折光仪和高效液相-蒸发光法对一天内不同时间段单花花蜜体积、总糖浓度和可溶性糖成分及含量进行检测,用摄像机对其传粉昆虫访花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单花花蜜体积在10:00达到最大[(7.19 ±2.29)μL,n=10],糖浓度在16:00达到最大[(25.85 ±1.83)%,n=10].花蜜中的主要可溶性糖为果糖和蔗糖,果糖在上午10:00含量达到最高(78.310 mg/g);蔗糖在下午16:00含量达到最高(247.600 mg/g).中华蜜蜂(Apis cerana)访花时间为每天9:00-15:00,访花高峰期在10:00-14:00;橘尾熊蜂(Bombus friseanus)访花时间为每天8:00-16:00,访花高峰期在10:00-12:00和16:00-18:00.因此,这两种传粉昆虫访花频率与多叶斑叶兰单花花蜜体积及糖浓度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们更倾向于访问较高花蜜体积及糖浓度的花朵.多叶斑叶兰花蜜成分中蔗糖占优势,能有效吸引各种蜂类、蝶类和蚁类访花,且访问频率较高,中华蜜蜂和橘尾熊蜂能携带其花粉块,是主要的有效传粉昆虫.花形态和访花昆虫的体型大小的匹配,决定了是否成为有效传粉昆虫.

    多叶斑叶兰花蜜分泌访花昆虫

    琴叶风吹楠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毛常丽张凤良李小琴杨湉...
    271-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濒危植物琴叶风吹楠(Horsfieldia pandurifolia)的遗传多样性,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临沧市的8个居群共56份琴叶风吹楠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琴叶风吹楠在物种水平的多态性较高,多态性百分率为75.16%;在居群水平,平均多态性百分率为36.20%;AMOVA分析表明,琴叶风吹楠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75.45%),而居群间的变异仅为24.55%;mantel检验结果表明,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存在不显著的正相关(r=0.119 7,P=0.321 0);基于遗传相似性系数,对8个居群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951处可将8个居群聚为3组.这些为琴叶风吹楠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琴叶风吹楠种质资源AFLP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

    云南木兰科48种野生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王猛彭继庆曹基武曹福祥...
    277-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云南省木兰科(Magnoliaceae)野生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8种木兰科野生植物资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对引物共扩增出151条带,均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100%.总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2.000 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64 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0.337 9,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510 1.总的基因多样性指数(Ht)为0.368 0,属间基因多样性指数(Dst)为0.251 9,占68.4%,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684 0,基因流(Nm)为0.231 0.UPGMA聚类分析将48种木兰科植物划分为7个类群,各类群并非按照属聚在一起,而是不同属植物相间分布,长喙厚朴(Magnolia rostrata)、素黄含笑(Michelia flaviflora)和球花含笑(M.sphaerantha)可能为云南省木兰科植物中的原始种.48种木兰科野生植物总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属间遗传变异较高,基因流较小,存在遗传漂变的风险,聚类结果与刘玉壶的分类系统存在分歧,这从分子水平为木兰科植物间的起源、进化与分类提供了重要依据.

    ISSR分子标记木兰科遗传多样性系统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