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黄宏文

双月刊

1005-3395

jtsb@scib.ac.cn

020-37252514

510650

广州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林业、医药、环境、园林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拟南芥6个突变体热敏感性差异的比较分析

    陈梦雪葛晶晶刘箭
    285-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热敏感突变体的热敏感性,对6个常用的拟南芥热敏感突变体hot1、apx2、fes1a、hsfa7a 、hop1-2-3和hsp70-15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个突变体的热敏感性均高于野生型,但他们之间的热敏感性有显著差异,45℃极度高温下90 min,hot1的白化死亡率最高,处理105 min后,fes1a也出现高比率的白化死亡,处理135 min后,apx2、hsfa7a和hop1-2-3表现出几乎相同的损伤现象,热损伤均比hsp70-15严重.因此,6种突变体的热敏感性依次为hot1>fes1a>apx2、hsfa7a、hop1-2-3>hsp70-15.

    拟南芥突变体热敏感性热激蛋白热激转录因子辅助分子伴侣

    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的2种化感物质对土壤氮循环的影响

    余涵霞庞锦峰张昕宇高雷...
    292-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通过化感作用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的入侵机制,通过外源添加薇甘菊2种化感物质(绿原酸和β-石竹烯),测定其对土壤氮素和氮循环功能菌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绿原酸和β-石竹烯均显著降低了土壤铵态氮含量,添加绿原酸显著提高了土壤硝态氮含量,β-石竹烯则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其主要原因是绿原酸和β-石竹烯均显著抑制了自生固氮菌和氨化细菌的繁殖,绿原酸显著促进了氨氧化细菌和硝酸化细菌的繁殖,而 β-石竹烯仅促进了氨氧化细菌的繁殖,对硝酸化细菌没有影响.因此,薇甘菊能通过化感物质绿原酸和 β-石竹烯影响氮循环功能菌的繁殖从而影响土壤氮循环.

    薇甘菊化感物质土壤氮循环绿原酸β-石竹烯

    极小种群博罗红豆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分布格局

    郭韵康宁董辉张粤...
    301-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护博罗红豆(Ormosia boluoensis)资源,基于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0.6 hm2固定样地,研究了博罗红豆所在群落的物种组成、径阶结构、空间格局、种内关联及其与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联.结果表明,样地内共调查到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4 503株,隶属于38科57属84种.优势种有甜槠(Castanopsis eyrei)、密花树(Rapanea neriifolia)、密花山矾(Symplocos congesta)、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和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等,博罗红豆的重要值仅为1.84%,径阶结构呈倒"J"型,空间分布格局在0~22.1 m的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在22.2~30.0 m的尺度上呈随机分布.博罗红豆与甜槠无关联性,与赤楠在个别尺度上有微弱的负相关性,与密花山矾主要呈负关联性,与密花树、深山含笑主要呈正关联性.博罗红豆的成树和幼苗在0~3.7 m的空间尺度上呈现强正关联,小树和幼苗在0~5.9 m的尺度上呈正关联性,而成树与小树的关联性较弱.因此,推测博罗红豆的空间分布格局受负密度制约、种子扩散限制和生境异质性的作用,在后期的管理中可以适当移植幼苗和对群落中的灌木及小乔木进行适度的疏伐.

    群落物种组成径阶结构分布格局极小种群博罗红豆

    6种园林植物耐旱性分析

    陈嘉欣张玲玲张国庆张超...
    310-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选择耐旱性较强的园林绿化植物,选择6种常见的园林植物: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紫荆(Cercis chinensis)、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进行盆栽控水试验,对植株外观形态和土壤含水率、叶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土壤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金银木、胡枝子和荆条的长势较好;紫薇、紫荆和构树出现叶片萎蔫、掉落现象,6种植物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除紫薇外,SOD活性总体均呈上升趋势,MDA含量持续上升.可见,金银木、胡枝子和荆条的耐旱性较强,紫薇、紫荆和构树的耐旱性较弱.

    园林植物耐旱性干旱胁迫道路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