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黄宏文

双月刊

1005-3395

jtsb@scib.ac.cn

020-37252514

510650

广州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林业、医药、环境、园林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眼带叶兰,中国兰科一新记录种

    邓绎诚
    395-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双眼带叶兰(Taeniophyllum biocellatum J.J.Sm.),并提供特征描述和彩色图片.该种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为花序柄和花序柄苞片浅绿色,根呈圆柱形,花序短;紫红色药帽的中间具2个黄色小点,唇瓣开口大,萼片和花瓣黄绿色.

    带叶兰属双眼带叶兰兰科新记录中国

    旒带石豆兰,中国兰科一新记录种

    张泽张煜罗艳
    397-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石豆兰属(Bulbophyllum)一新记录种:旒带石豆兰(B.lemniscatum C.S.P.Parish ex Hook.f.),对该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彩色图片.旒苏石豆兰的花形态十分特别,在萼片背面生有一个长带状附属物,附属物由6~8条纵向褶片包围中轴形成.

    旒带石豆兰石豆兰属新记录中国

    中国禾本科植物新资料(Ⅱ)

    张悦张谢勇胡长松孙国峰...
    402-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我国境内新发现的2种外来禾草:宽叶臂形草[Brachiaria platyphylla(Munro ex C.Wright)Nash]和车前臂形草[B.plantaginea(Link)Hitchc.],这2物种有时被处理为尾稃草属(Urochloa)的成员.依据小穗第一颖背部具向轴性,第二外稃先端不具小尖头的形态特征,认为他们更接近于国产臂形草属(Brachiaria)的物种,编制了他们与国产近缘物种、属的分类检索表,并讨论了2外来种的潜在入侵风险.

    宽叶臂形草车前臂形草入侵物种新记录

    中国疱衣属地衣的初步研究

    徐亚男杨秋霞贾泽峰
    407-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中国疱衣科疱衣属一新记录种:类喜马拉雅疱衣(Phlyctis subhimalayensis S.Joshi&Upreti),提供了该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和DNA数据支撑.还对中国已知的疱衣属物种进行了简要描述.同时讨论了近似种,编制了分种检索表,为疱衣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地衣型真菌厚顶盘目疱衣科分类学新记录

    郭岩山不同海拔丝栗栲细根功能性状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陈逸飞林晨蕾张硕郑德祥...
    413-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细根功能性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对郭岩山500、700、900 m海拔处丝栗栲细根功能性状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丝栗栲细根生物量与细根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组织密度及体积密度呈正相关,细根根长密度、体积密度、表面积密度和比根长4个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均与细根组织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根际土含水量、C和N含量与细根比根长、根长密度、体积密度、表面积密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土壤容重与细根组织密度呈正相关.海拔700 m的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及体积密度显著大于海拔500和900 m的.500和900 m海拔的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与土壤深度呈负相关,而500 m海拔细根的组织密度与土壤深度呈正相关.因此,郭岩山丝栗栲通过改变细根功能性状来适应海拔和土壤的变化.

    丝栗栲细根功能性状海拔生态适应土壤

    嘉宝果不同发育期花果叶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邱珊莲林宝妹郑开斌吴妙鸿...
    423-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嘉宝果(Myrciaria cauliflora)的挥发性成分,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不同发育期的花、果、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萜烯类是花、果、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随开花进程呈增加趋势,随果实和叶片成熟进程而下降,单萜类是其中的优势成分,主要有α-蒎烯、β-蒎烯、D-柠檬烯、β-罗勒烯等;花苞期、初花期和嫩叶以β-蒎烯含量最高,盛花期和老叶以α-蒎烯最高,末花期和果实中均以D-柠檬烯含量最高,嫩叶中α-蒎烯和β-蒎烯的总含量高达62.07%.酯类在花期中以初花期含量最高(16.92%),在果实中以完熟期含量最高(14.81%),老叶中酯类含量(4.35%)显著高于嫩叶(0.26%).因此,α-蒎烯和 β-蒎烯是花、果、叶共有主香成分,柳酸甲酯和苯乙醇是花苞期和初花期特征主香成分,毕澄茄烯是完熟果特征风味物质,β-石竹烯是嫩叶特征主香成分,桉叶油醇和β-胡椒烯是老叶特征主香成分.

    嘉宝果发育期挥发性成分

    苦槛蓝叶的黄酮类成分及其荔枝霜疫霉抑制活性研究

    叶慧娟谷文祥
    434-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苦槛蓝(Myoporum bontioides)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法从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1)、3,5,7,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2)、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3)、木犀草素(4)、山奈酚(5)、鼠李黄素(6)、5,7-二羟基二氢黄酮(7)、7,4'-二羟基二氢黄酮(8)、5,7,3',4'-四羟基二氢黄酮(9)、5-O-乙酰基-3,7,3',4'-四羟基二氢黄酮(10)和7-甲氧基香橙素(11).除化合物4、7、11之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苦槛蓝叶中分离得到.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表明化合物4、7~9和11对荔枝霜疫霉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苦槛蓝黄酮类化合物荔枝霜疫霉

    毛山小橘枝叶中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

    吴寿远周戚陈子明黄国玲...
    441-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毛山小橘(Glycosmis craibii)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分离技术,从毛山小橘枝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生物碱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其结构分别鉴定为de-N-methyl-O-noracronycine(1)、去甲山油柑碱(2)、glycocitrineⅡ(3)、acrifoline(4)、3-hydroxy-2,4-dimethoxy-10-methyl-9-acridanone(5)、阿塔宁(6)、glycosolone(7)、3-(3ʹ,3ʹ-dimethylallyl)-4,8-dimethoxy-N-methyl-quinolin-2-one(8)和4-methoxy-N-methyl-2-quinolone(9).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其中化合物2、3、5、6和9为首次从山小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芸香科山小橘属毛山小橘生物碱

    女贞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药动学研究进展

    刘美红邹峥嵘
    446-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贞子系木犀科(Oleaceae)女贞属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的干燥果实,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的功效.女贞子含三萜类、环烯醚萜类、苯乙醇苷类及黄酮类等多种化学成分.许多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女贞子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镇痛、保肝、抗骨质疏松、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抗菌抗病毒等活性.对女贞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女贞子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女贞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动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