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黄宏文

双月刊

1005-3395

jtsb@scib.ac.cn

020-37252514

510650

广州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林业、医药、环境、园林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连作改变土壤性状对甜叶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徐新娟魏琦超罗庆云周伯雅...
    549-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连作障碍的产生机理,对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连作后的土壤性状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土壤性状与叶片干质量和甜菊糖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连作2 a和3 a的土壤pH值、有机质、速效磷、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和甜叶菊叶片干质量及甜菊糖苷组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连作4 a后,土壤pH值、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0.07%、14.38%和24.79%,土壤电导率(EC)和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是对照的2.57和1.70倍;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在连作4 a降到最低,比对照分别降低了63.68%、72.03%、47.43%、78.35%和41.07;多酚氧化酶则在连作4 a达到最高,是对照的4.22倍;与对照相比,连作4 a的叶片干质量和甜菊苷含量降低了29.51%和16.00%,莱鲍迪苷A含量则增加了22.19%.叶片干质量及甜菊糖苷含量与土壤性状间存在着相关性.因此,连作通过改变土壤性状影响甜叶菊产量和品质,生产中最大连作年限不宜超过3 a.

    甜叶菊连作土壤性状产量

    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瘤菌根菌对铁皮石斛的促生机制

    王伟英林江波邹晖戴艺民...
    557-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促进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生长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物,对瘤菌根菌与无菌盆栽铁皮石斛苗共生后形成的侧根根系进行转录组、代谢组和双组学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转录组分析共找到262条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了35 条通路中,其中内质网蛋白质加工通路途径的差异基因最多,其次为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通路.代谢组分析共检测出194 个差异代谢物富集到 33 个KEGG通路中,其中代谢途径的差异代谢物最多有 133 个,其次为不同环境的微生物代谢途径的差异代谢物有 70 个.通过联合分析,有 9 个差异基因的差异表达导致丝氨酸、谷氨酸、D-甘露糖和激素等代谢物的积累量发生变化,这可能是瘤菌根菌促进铁皮石斛生长的重要原因.因此,推测瘤菌根菌促进铁皮石斛生长与氨基酸、糖、植物激素的积累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有关.

    铁皮石斛内生真菌转录组代谢组

    斑驳病毒对'牛尾'山药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徐馨蕾施令祥段延碧龙雯虹...
    56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斑驳病毒对'牛尾'山药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对不同病害程度的'牛尾'山药叶片的叶绿素和光合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轻病植株的叶片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显著低于健康植株,重病植株的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也较健康植株低,但轻病植株与健康植株间无显著差异.斑驳病毒侵染山药后,轻病和重病植株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低于健康植株,但胞间CO2 浓度与健康植株间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山药感染斑驳病毒后光合效率下降,从而导致生理机能受到影响.

    山药斑驳病毒病叶绿素光合特性

    中国茶渍属和石蕊属4新记录种

    李碧庭郭守玉热依木·马木提魏鑫丽...
    573-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形态学及化学研究,结合n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该文报道了茶渍属(Lecanora Ach.)和石蕊属(Cladonia P.Browne)地衣4中国新记录种:莱氏茶渍(Lecanora layana Lendemer)、白头山茶渍(L.baekdudaeganensis B.G.Lee&Hur)、伪银茶渍(L.pseudargentata Lumbsch)和草皮石蕊[Cladonia caespiticia(Pers.)P.Gaertn.,B.Mey&Scherb.].该文对这些物种的分类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对比,同时提供了各种的地理分布图和形态图.这为中国茶渍属和石蕊属地衣物种多样性及资源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地衣型真菌茶渍目大别山新记录

    不同倍性白姜花切花挥发性成分差异分析

    张爱玲涂红艳肖望陆秋婵...
    585-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比较二倍体和四倍体白姜花(Hedychium coronarium)切花挥发性成分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了二倍体和四倍体白姜花切花初开期、盛开期和初衰期释放物质种类,通过峰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建立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分析.结果表明,白姜花切花挥发性成分包含 63 种萜烯类、40 种苯丙素类和 22 种脂肪酸衍生物类物质;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大于其他两类,四倍体白姜花在初开和盛开期挥发物质总质量极显著大于二倍体.二倍体与四倍体挥发性成分的组间差距明显,两个倍性组内差距在正常范围内;挥发性成分约63.7%的代表性特征得到较好聚类;优势成分和劣势成分均是两个倍性白姜花差异的重要成分.在盛开期和初衰期,α-罗勒烯是四倍体特有的且相对含量最大的优势成分,β-罗勒烯是二倍体中相对含量最大且显著多于四倍体的优势成分;二倍体和四倍体共有的优势成分和贡献较大的物质是石竹烯、沉香醇、桉树脑、α-金合欢烯和苯甲酸甲酯等.总体上,二倍体白姜花在四倍化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种类和总含量增加,相同倍性不同时期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也存在差异,白姜花切花的挥发性成分以萜烯类为主.

    白姜花四倍体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罗勒烯

    贵州鼠尾草化学成分研究

    赵玉敏周谣刘翰飞李金玉...
    595-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贵州鼠尾草(Salvia cavaleriei)的化学成分,运用色谱分离技术,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β-倍半水芹烯(1)、6R-(7R,11-二甲基-10-乙烯亚基)-环己烯酮(2)、β-没药烯(3)、α-姜黄烯(4)、3,4-二羟基苯乙酸甲酯(5)、香草醛(6)、姜油酮(7)、6-姜烯酚(8)、阿魏酸十八烷酯(9)、维生素 E 醌(10)、5-羟甲基-2-糠醛(11)、硫代乙酸酐(12)、吲唑(13)、棕榈酸(14)、角鲨烯(15)和二十六烷(16).其中,化合物2 为新天然产物,除化合物3、4 和6 外,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贵州鼠尾草中分离得到,此外,化合物2、5、9 和12 为首次从唇形科(Lamiaceae)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 和15 为首次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贵州鼠尾草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化学成分

    异叶三宝木的二萜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岑祥妮范艺灜刘浩文李佳莹...
    602-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异叶三宝木(Trigonostemon heterophyllus)的二萜成分及其抗菌活性,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对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现代波谱技术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牛津杯法和2倍稀释法检测化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以及革兰氏阳性菌肺炎双球菌(Pneumococcus)的生长抑制活性和MIC值.从异叶三宝木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包括5个二萜类,1个木脂素类,分别鉴定为trigonochinene E(1)、neoboutomannin(2)、6,9-O-dedimethyltrigonostemone(3)、stelltian B(4)、3,4-secosonderianol(5)、biondinin A(6).化合物1、2、3、5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MIC值分别为9.375、18.75、18.75、18.75 μg/mL.化合物 2、3、4、6 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4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4 外,其他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且化合物1、2、3 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强于阳性对照硫酸卡那霉素.

    异叶三宝木二萜类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