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黄宏文

双月刊

1005-3395

jtsb@scib.ac.cn

020-37252514

510650

广州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林业、医药、环境、园林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银杉种群结构和动态分析

    王林津杨瑞韩继怀勾伟...
    571-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是我国特有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之一,也是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和旗舰种.该研究基于 2022 年对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银杉的调查数据,计算数量动态指数、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并引入生存函数和谱分析描绘其结构动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野生银杉种群年龄结构为倒J型,种群的动态变化指数Vpi为 39.43%,大于Vpi′且两值都大于 0,可以看出银杉种群为增长型,但增长缓慢,对外部干扰非常敏感.银杉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Ⅱ型,生存率、累计死亡率、死亡密度及危险率在Ⅰ~Ⅲ龄级变化较大,后趋于稳定.谱分析表明第Ⅲ龄级是影响银杉种群数量的主要阶段.保护区内银杉幼龄个体数多但死亡率高,是导致种群野外更新困难的主要原因,建议保护区加强银杉幼苗抚育工作,改善生存环境,从而推动银杉种群的自然更新与恢复.

    银杉种群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生存分析谱分析

    濒危野生卷萼兜兰种群分布格局和数量动态特征

    夏丹王伟锋李东海李煜...
    579-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卷萼兜兰(Paphiopedilum appletonianum)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物种,为掌握其野生种群现状,推进对野生种群的保护,该研究对分布于海南南高岭和霸王岭的2 个较大种群进行野外调查,通过点格局方法分析种群分布格局;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分析、生存分析、种群繁殖策略分析和生殖力表分析种群数量动态特征.结果表明,2个种群随尺度的变大,分布格局从聚集分布向随机和均匀分布变化;而霸王岭种群不同尺度上主要为聚集分布,南高岭种群主要为随机和均匀分布.2 个种群的年龄结构为金字塔形,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且随着年龄级增大,种群逐渐呈现衰退的趋势.卷萼兜兰存在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2种繁殖策略,霸王岭种群无性繁殖能力更强,南高岭种群有性繁殖能力更强.霸王岭种群为增长型种群,南高岭种群为缓慢负增长型种群.

    卷萼兜兰点格局分析数量动态繁殖策略

    湿地公园苔藓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贵阳市为例

    段礼鑫王秀荣廖芳谢木妍...
    589-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苔藓植物作为湿地公园的植物组成成分之一,开展其群落构建的研究,可为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贵阳湿地和苔藓植物资源丰富,以贵阳市3个典型湿地公园为对象,研究苔藓植物的物种分布特征和环境因子,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苔藓植物群丛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贵阳市3个典型湿地公园有苔藓植物17科28属66种,其中,丛藓科(Pottiaceae)、灰藓科(Hypn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为优势科;3个湿地公园苔藓植物β多样性差异较小,物种相似度高,丰富度低.苔藓植物分布的生境类型主要为石生与树生;生活型以交织型和丛集型为主.苔藓植物群丛类型可以分为 13 类,均有各自的特征,其物种组成和群落特征能较好的反映群丛类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3 个湿地公园的生境具有相似性.CCA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湿地公园中苔藓植物群丛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是海拔,其次是空气湿度,再次是郁闭度,光照也有一定影响.

    湿地公园苔藓植物群落特征环境因子

    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群落优势木本植物种间联结和稳定性

    陈锦世郭秋菊姚兰朱江...
    601-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群落结构变化,在原始老龄林(恢复100 a及以上)、皆伐后恢复40 a和25 a的次生林3个恢复阶段,设置45个20 m×20 m样地,采用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Godron稳定性测定等方法研究优势木本植物的种间联结和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恢复25 a、40 a的次生林植物群落在总体上呈现不显著正关联,恢复 100 a的原始老龄林植物群落呈现显著正关联.χ2 检验结果表明 25 a、40 a植物群落均为不显著,100 a植物群落中只有2个种对联结性显著,种间联结较为松散.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物种的种对间相关性不显著,呈现独立分布的格局.M-Godron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均处于不稳定状态,但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群落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不同恢复阶段种间联结性较弱,各物种呈现独立分布的状态,群落中的物种更迭较为频繁,说明植物群落仍处于演替进程中,正朝着稳定阶段发展.

    植物群落种间联结群落稳定性木林子

    增温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

    王云张宇辉冉佳鑫毛超...
    61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增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依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野外增温试验平台,收集林内凋落物分别布设于对照和增温(+4℃)小区中,对增温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可溶性有机质数量和光谱特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质量残留率随分解时间的增加显著下降,在0~60 d内快速下降了20.08%~23.32%,在60~210 d内缓慢下降了6.35%~10.98%.凋落物源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分解时间增加呈现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整体降低了94.15%;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则波动式降低了81.82%;可溶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SUVA254、SUVA260、SUVA280 和SUVA370)呈增加-下降-增加的趋势.增温未显著影响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和可溶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但可溶性有机碳和有机氮的含量降低了16.72%和25.10%.凋落物分解降低了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和可溶性有机碳、有机氮含量,改变了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征;增温虽然降低了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有机氮含量,但未显著改变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和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征.

    增温凋落物分解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光谱特征

    杉木和米槠人工林细根形态对短期氮和磷添加的可塑性响应

    郑子艺姜琦贾林巧陈光水...
    620-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福建三明地区林龄相似的丛枝菌根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和外生菌根树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is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短期氮添加与根袋法探讨氮和磷添加对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细根形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细根的直径与组织密度表现出显著正的氮和磷可塑性响应,比根长和比表面积表现出负的氮和磷可塑性响应,而米槠细根的各形态性状均表现出与杉木相反的氮和磷可塑性响应方向;杉木细根形态性状的磷可塑性响应更强,米槠细根形态性状的氮和磷可塑性响应间无显著差异.细根同一形态性状对氮和磷添加的可塑性响应间的方向相同,且具有正相关关系;细根不同形态性状的养分塑性响应间存在着协同与权衡关系.因此,丛枝菌根树种杉木采取了延长细根寿命的资源保守型策略,而外生菌根树种米槠采取快速占有资源的资源获取型策略.此外,杉木和米槠细根对氮和磷添加可能均具有相同的觅食趋向,且杉木细根形态性状对磷添加更敏感.

    氮和磷添加菌根类型细根形态可塑性响应

    盛宇报春苣苔,中国广西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一新种——兼述微斑报春苣苔花的形态补充描述

    陈荻雅李瑞锋丁莉
    629-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中国广西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一新种:盛宇报春苣苔(Primulina liangshengyui R.F.Li&L.Ding),该种形态上与微斑报春苣苔[P.minutimaculata(D.Fang&W.T.Wang)Yin Z.Wang]近似,但可通过叶片且两面被极短的白色糙伏毛;苞片正面无毛,背面被白色短糙浮毛;萼片密被腺毛;花冠紫色,基部逐渐褪为白色;花丝具腺毛来区分.目前,该种仅在广西大化县发现一个居群,成熟个体不足500株,通过IUCN评估标准,该种暂时被评为易危[VU D2].同时,基于大量的有花标本和野外实地调查,对微斑报春苣苔的花部形态进行了补充描述.

    广西植物新分类群石灰岩植物盛宇报春苣苔微斑报春苣苔

    藏南虎舌兰分类地位的探讨

    黄婧孙美刘玥梅丽...
    637-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对Epipogium sessanum的分类地位进行探讨,通过野外调查、标本比对和文献研究,Epipogium sessanum与虎舌兰(E.roseum)花部特征差异明显,建议恢复其独立种地位,并新拟中文名:藏南虎舌兰.

    兰科虎舌兰属分类修订墨脱县

    磷对黑木相思增殖苗丛生芽生长发育的影响

    白晓刚莫颖欣涂攀峰曾炳山...
    643-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磷水平对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增殖苗丛生芽诱导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该研究以黑木相思无性系SR17增殖苗为材料,分别接种于含0.9、1.2、1.6、2.0、2.4和2.7 mmol/L KH2PO4的增殖培养基,分别继代1和2个周期时调查丛生芽的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2.0~2.7 mmol/L KH2PO4促进黑木相思增殖苗丛生芽的芽高、数量、基部愈伤组织快速生长,其中2.4 mmol/L H2PO4 的增殖效果最佳,且丛生芽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积累也相对较高;随培养基中磷水平的提高,丛生芽中磷和钾含量显著增加,氮含量无明显变化.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磷水平与继代1和2周期时的芽高、数量、基部愈伤组织大小、鲜重、干重、组织含水率和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磷、钾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磷对黑木相思丛生芽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丛生芽组织培养黑木相思

    富营养化水体水淹和水淹后干旱对降香黄檀生理生态的影响

    李大东王海波杨帆苗灵凤...
    651-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富营养化水体水淹及水淹后干旱对陆生木本植物耐淹和耐旱性的影响,以1 a生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为对象,第1 阶段设置对照(CK)、养分(H)、水淹(W)和富营养化水淹(WH)处理,第2 阶段设置对照-干旱(CKD)、养分-干旱(HD)、水淹-干旱(WD)和富营养化水淹-干旱(WHD)处理,研究不同水分和养分处理对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香黄檀幼苗在所有处理下均有较高的存活率;W和WH处理降低了幼苗的茎高增量、总生物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总叶绿素含量和叶片水势,但增加了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H2O2含量,且这种变化在W组中更明显.与第1阶段相比,CKD和HD组幼苗的生物量增长量显著降低,而WD和WHD组呈现相反趋势.其次,与CKD和HD处理相比,WD和WHD处理增加了幼苗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了幼苗的SOD活性和H2O2含量,且WHD组幼苗具有比WD组更高的生物量增长量、总叶绿素含量、POD活性以及更低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这表明养分供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水淹对幼苗生长的消极影响,前期水淹尤其是富营养化水淹有利于幼苗在后期干旱条件下的生物量积累.

    降香黄檀水淹水淹后干旱生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