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间
人间
人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晴雯撕扇论宝玉的自我矛盾

    徐大凤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是一部集大成的文学巨著。其中“晴雯撕扇”一段通过宝玉对晴雯撕扇的态度折射出他天性中“本心自我矛盾”思想。宝玉珍惜物又怜惜人,有他对“爱物说”的见解,更有他怜惜晴雯的情义。本文通过晴雯撕扇,以别样的角度,对贾宝玉做出分析。

    《红楼梦》晴雯“撕扇”贾宝玉自我矛盾毁灭

    王士禛《论诗绝句》诗学观:“博综该洽,以求兼长”

    唐榕骏
    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士禛位及清初顺康诗坛盟主,与其自青年时便一而贯之的“博综该洽,以求兼长”的诗学观有着莫大的联系。本文谨结合渔洋《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从论诗内容纵横辐射之广及作诗手法兼取唐宋、不拘一调两个方面对其“博综该洽,以求兼长”的诗学观作出具体阐述。

    王士禛论诗绝句博综该洽以求兼长

    论《生死场》对现实的批判

    王丽
    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是一部女性意味十足的作品。在《生死场》中,萧红以一个超乎寻常女人的视角和勇气,大胆而直白地透视一个民族的疮疤,为我们刻画一个充满宿命意味的生死场,并指出造成这悲剧的是生活的社会与女性自身的弊病。

    萧红《生死场》女性意识

    小人物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幻灭——论哈金小说《在池塘》

    韩杨杨
    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池塘》 是哈金长篇小说创作的开端,作品成功展示了弱势人物邵彬与强权领导斗争过程中自我价值的丧失与幻灭,具有普遍意义。哈金通过细致的刻画和绝妙的书写将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展现得淋漓尽致,对80年代中国的官本位思想和群众的奴化心理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冷静的反思。

    哈金《池塘》小人物反抗自我价值

    《城堡》的追寻主题初探

    曹娇
    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追寻”是卡夫卡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之一。《城堡》透露出浓重的追寻气息,深刻地展现了作者的追寻观。在这里卡夫卡用天才的笔触描画了一场独特的追寻游戏,K们越是努力,越容易迷失在寻求的道路上。这种追寻无果的悲剧是“城堡”的权威性和卡夫卡自身的追寻体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城堡》里K们的追寻亦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促使人们深入地反思。

    《城堡》追寻模式原因意义

    论《离骚》与《子虚赋》《上林赋》之异同

    张珮
    8-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们历来解读《离骚》都将它当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富有艺术创造力的浪漫诗篇。《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倾尽才力的鸿篇巨制,代表了汉代散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离骚》和《子虚赋》《上林赋》分别作为楚辞和汉大赋的杰出代表,有不少相同之处,比如两者都描写了楚地的风土,但更多的是两者之间的差异。《离骚》和《子虚赋》《上林赋》体现了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除文体差异外,作者的行文风格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背景不同;作者身份处境的不同;作者思想的差异;创作意图不同等等。

    离骚子虚赋上林赋文体差异自我意识创作意图

    “伪启蒙”还是“真反叛”?——论鲁迅小说《长明灯》

    林曼曼
    9-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明灯”是宗法社会权力争夺与更迭的文化象征符号。企图通过熄灯夺取宗法权力的“疯子”,并不是一个意在启迪民众,打破乡土秩序的“启蒙者”。“疯子”的命运悲剧恰恰体现了强大的宗法共同体对反叛个体的规训。《长明灯》凸显了鲁迅对“启蒙”本身的根本质疑,更表达了作家对伪启蒙者消解五四“启蒙”之义的批判。

    长明灯启蒙宗法秩序权力争夺

    浅谈曹植闺怨诗

    单连梅
    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曹植的闺怨诗,融入了自身独特的情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创作时期不同,曹植的闺怨诗也会随着自身心境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情感变化,诗中形象从委曲求全而到人格独立,怨而不怒的性格中也显示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气度。

    曹植闺怨诗怨妇形象

    痴人说梦,尤见性情——浅析《湖心亭看雪》

    刘路
    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创作的经典小品文之一,它虽然篇幅较短,但不仅境界清奇、情感真挚,而且蕴含着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痴人说梦感人至深,让人流连忘返。本文将从其行文构思、艺术特点、痴人性情等角度来浅析湖心亭看雪的意境与深意。

    行文构思艺术特点痴人性情

    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过渡——以东晋兰亭诗为例

    赵越
    1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晋一朝,政局偏安,佛学兴盛,江南山水,改变着士人们的心态,他们虽仍然谈玄,但是趣味正在慢慢地发生变化,由内正逐渐发现独立的人格,由外则发现了山水自然之美。因此,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上,东晋士人在探讨玄理时,山水则成为了他们悟道的载体,玄言诗正在逐渐向山水诗过渡。而在这个过渡阶段,既写山水又涉玄思,面对山水,进入玄思的兰亭诗正是这个特殊阶段的代表。

    东晋兰亭诗山水诗玄言诗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