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间
人间
人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媒体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王璐琪
    22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当今迎来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本文通过网络查询,文献阅读,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阐释,对新媒体的未来进行展望,并且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本文重点分析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传播,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

    新媒体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发展好少数民族文化

    余尚瑾杨奡
    222-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民族和谐相处,民族文化共生同荣。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古老的文化渐渐流失于时光长河,在新媒体大规模普及日常化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多样的方式记载文化,使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留传,是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及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每个人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对少数民族文化记录传承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利用其更好地传播、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新媒体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建议

    世界广播电视五大管理体制

    任鹏飞
    223-223,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播电视体制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广播电视活动直接或间接起着控制和制约作用的组织制度。广播电视在不同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和经营体制。在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加上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广播电视在所有权、管理经营、新闻传播、社会控制等方面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是体制上的差异。

    国有国营国有公营社会公营公私合营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策略

    孙玲
    225-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新兴媒体也跟随时代的脚步进入人们的视线。传统媒体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势在必行。在分析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劣势,笔者提出了,解放思想、整合媒体资源、坚持党管的策略。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推动媒体健康良好的发展。

    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策略

    中国动画造型设计的风格特征研究

    刘璐
    226-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画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在早期主要以丰富的色彩和简单的故事情节成为幼儿启蒙的重要工具。而发展到今日,动画片已经成为成年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选取了中国动画造型设计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

    动画造型动画设计风格特征

    关于在新媒体发展情境下艺术家“名声焦虑”现象研究

    张新
    227-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影响下,艺术界内创作状态的转变悄然发生着变化。传播模式的改变,对于传播对象、观者的观念都有极大转变,甚至重塑。“长隐终南,一朝闻名”的传统创作模式已不可行。而今,艺术家在创作时存在着较之前创作模式没有的“名声焦虑”现象。笔者将从古代和现代、国内与国外的对比中,阐述新媒体发展情境下对艺术家心理活动的影响。

    新媒体名声焦虑艺术家

    传播学视角看校园网络暴力的应对机制

    巫函
    228-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由此而来的网络暴力也层出不穷。针对大学生网络暴力易于操作、难以监管和后果难控的特点,本文试图从其概念界定、表现形式以及深远影响出发,结合众多网络暴力实例进行探讨。最终提出了笔者对于如何在网络新环境下应对大学生网络暴力的相关建议。

    大学生网络暴力应对机制

    从《百鸟朝凤》和《西便制》中窥探中韩两国传统艺术的没落

    吴超群
    229-229,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的定义之一是,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作为传统艺术的存在,每一样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是伟大的创造,都透露着每个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不仅是每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然而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的——唢呐艺术和作为韩国古代曲艺的主要艺种的——盘索里艺术正在逐渐走向没落,甚至是消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示和反思。本文以《百鸟朝凤》和《西便制》为中心,将对两种艺术走向没落的原因做以分析,以求警醒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和保护。

    百鸟朝凤唢呐西便制盘索里没落

    平地一声雷——从影视剧的创作手法解读《包身工》结构特色

    沈超亚
    231-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包身工》是作于1935年的一篇报告文学,由于作者夏衍作为电影艺术家的特殊身份,其在文学的创作结构上不可避免地融汇了电影的艺术手法,电影手法的融入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结构,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本文将结合电影的艺术特色,进一步分析《包身工》的结构特点。

    《包身工》结构特点电影艺术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的中国文化元素简析

    吴小静
    23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采用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为观众展现了一场跨越大洋两岸的隔空爱恋,看似无意地加入诸如“书信、古诗词、春节、饺子、拜年、古典爱情”等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元素符号,让这场充满传奇色彩的柏拉图式爱恋更加浪漫和厚重,向世界展示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