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间
人间
人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沈从文小说女性伦理观

    蔡辉王丽萍
    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是一个女性意识相当强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女性,对不类别的女性毫不掩饰其喜恶,他笔下的女子大都有着独立的人格,对爱情自由执着的追求及婚姻的自主,然而在他们的最后的悲剧命运上殊途同归。

    沈从文伦理女性自然自由

    不可靠叙述者摩尔——论《摩尔·弗兰德斯》中摩尔叙述中的不一致性和不可靠性

    谭海平
    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中关于女主人公摩尔在性格、行为、言语及道德等诸多方面表现出的前后矛盾一直以来都是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是理解这个文本的关键所在。然而,对于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解读,故而给本文留下了探讨的空间。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叙述者摩尔所做的不可靠叙述。因此,本文试图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纽宁的不可靠叙述理论及其判定标准,并结合回忆录的相关规范,首先从宏观上结合不可靠叙述的判定标准,判定摩尔叙述为不可靠叙述者。然后通过文本细读,指出摩尔不可靠叙述的具体体现并进行解读。最后指出,摩尔的不可靠叙述是隐含作者刻意为之,旨在表达隐含作者规范和突出文章主旨。

    不可靠叙述不一致性摩尔隐含作者规范时态

    从萨义德后殖民视角解读《鲁滨逊漂流记》

    谭蔚然
    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滨逊,他勘称世界文学中第一个资产阶级正面典型。他在荒岛上度过了二十八年的艰苦生活,从而塑造一个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英雄化身。本文试图从爱德华﹒萨义德的后殖民视角去分析十八世纪探险小说经典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揭露文化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然而,克鲁索作为一名海外商人,在出海探险中,贸易和开发天然资源的经济动机却是主要的动机。帝国主义的实质也是经济上的资本主义。本文从穆勒对资本,财富以及劳动的作用定义中可看出克罗索所代表的新兴商人阶级对于资本不是保存而是再创造,可以将荒岛上的拥有技术和知识的克罗索视为资本的延续。在小岛上克罗索进行了一系列的劳动,然后对资本进行再创造,随着拥有了财富,真可谓是资产阶级的成功典范。随着帝国主义的发展,英国个人骄傲的膨胀,意图将英国文明带到落后原始地区,这也是殖民主义在文化上的显著体现,

    叙述与社会空间帝国主义资本财富劳动

    浅析弗罗斯特 “设计” 中的“含混”魅力

    邓洁
    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与弗罗斯特大部分备受称颂的诗歌不同,它不以清新淳朴的田园生活为背景,其离奇怪诞的画面,恐怖神秘的氛围受到评论界特别是关心弗罗斯特“恐怖”和“黑暗”特质的学者关注。这首“恐怖诗歌”的理解特别是该诗的主题从问世开始就颇受争议,这种争议不仅反证了弗罗斯特诗歌的“深邃”也暗示了诗歌的“多义性”和“含混性”。本文以燕卜荪的《含混的七种类型》为依据,分析该诗措辞、句法、韵律和主题,剖析其“含混”魅力,展示弗罗斯特“深邃”的一面。

    设计主旨含混性《含混的七种类型》

    浅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名

    许健
    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又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难所记载。「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蜜」意为无极。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後成就。

    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经》

    无根人生,漂泊灵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对《大河湾》中人物归属感的研究

    仲巧巧
    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裔英国小说家奈保尔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大河湾》讲述了几位主人公或者因观念与其民族相左,或者身份不被民族认同,或者不被群体接受的悲剧性人生经历,因此作品表现出很强的归属感缺失的倾向。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归属感是人们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基础上的更高一层的心理需求。本文在此理论基础上,分别从观念归属、地域归属和群体归属等几个方面,探讨萨林姆、因达尔、梅迪等几位主人公在新近独立的殖民地这种特殊环境以及移民的特殊身份下的流亡状态,无根人生,漂泊心灵。

    《大河湾》观念归属地域归属群体归属

    《抒情年代》的情爱抒写——读潘婧的《抒情年代》

    段玉凤
    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文本细读出发,在对书中所抒写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三类情感做出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情爱悲剧的原因,并通过文本与鲁迅的爱情文本《伤逝》的比较分析,从而来重点探讨作者从三个不同视角对爱情展开的罗生门式叙事。

    亲情友情爱情

    浅谈对妙玉形象的几点思考

    赵君英
    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妙玉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个关键人物,关于她的形象存在诸多争议。这一形象寄寓了曹雪芹的审美理想,传达了他对美好品格的赞美。本文就该形象关注较多的三个方面:第一,与宝玉之间的关系;第二,与黛玉的表现理想是否契合?第三,“迷”一样的身世,提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妙玉形象理想人格结局

    男性尊严的丧失——《印第安人营地》探析

    郝明璐
    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海明威最受关注的小说之一,《印第安人营地》短小精致却又含义深刻,在他巧妙的刻画下,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各具特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并不复杂的情节背后,隐藏着男性尊严丧失的主题——印第安人民族尊严和作为丈夫及父亲尊严的丧失,白人医生职业尊严及作为父亲尊严的丧失。

    男性尊严丧失印第安男人白人医生

    从图式理论解读《摸彩》主题:人性本恶

    张静
    10-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篇小说《摸彩》是美国作家雪莉·杰克逊的代表作,讲述了美国小镇上村民们欢快地进行着一年一度的摸彩,摸彩的结果却以主人公残忍的被乱石砸死结束。图式理论是人类通过对过去的经历进行总结概括,然后建立起知识结构从而在以后的交际中对相同情境运用这种已有的知识结构来理解。本文运用图式理论从世界图式,文本图式,语言图式对《摸彩》人性恶的主题进行解读。

    《摸彩》图式理论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