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间
人间
人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谈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刘瑞琴
    208-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高效课堂是遵循流程模式的课,高效课堂的流程主要是自学、展示、反馈。二、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点燃学生的激情。三、高效课堂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课堂高效认识学生

    丰富“三季育人”内涵 提升医学生人文精神

    王崇钟鸣苍健苏晓鹏...
    209-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季育人”概念最早由湖南大学提出,被教育部转发后为大家所熟知。目前,很多高校也在开展形式各异的“三季”主题教育活动,本文以我校开展“三季育人”活动为研究对象,从入学适应教育、表彰励志教育、毕业感恩教育三方面论述了如何通过丰富“三季育人”的内涵以不断提升医学生人文精神。

    “三季育人”医学教育人文精神

    大数据时代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应变策略研究

    王静
    210-210,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信息时代,各种资源信息的共享挑战着高职教育管理者的权威,冲击着当前的考核评价体系。大数据技术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把握学生的真实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预测学生思想动态,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有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可以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大数据时代高职思政教育管理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对策研究

    李慧
    211-21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语境下,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变得直接便捷的同时,也变得私人化非正式化高频化。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误解和冲突。大学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当下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与所得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有着巨大的预期差距,即费时低效。鉴于此,本文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支撑、以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导入为切入点,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一点建设性意见与可行性的措施,即中国文化导入从教材编排,教学大纲制定,课程设置,教法创新,教师素养等方面得以实施, 以期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基于美剧《老友记》的分析

    朱帅帅
    213-213,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语标记语作为语用学的一个成分在会话中通常不可或缺。通过研究话语标记语的特点,结合《老友记》台词,选取高频率出现的话语标记语为分析对象,旨在以关联理论为框架,探索在明示——推理交际模式和语境效应的情况下,分析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并利用该方式为人们有效交际提供更可行手段。

    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交际《老友记》

    比较视野下的《太太万岁》和《首尔假日》

    王萌范倍
    214-214,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7年的中国电影《太太万岁》和1956年的韩国电影《首尔假日》虽然诞生的国家不同,但是其在创作背景,文化趋向、剧作元素以及美学风格上却有相似之处。本文意在通过对两部电影的对比分析,得出战后中韩两国人民的审美心理和风俗喜剧的美学特征异同。为比较战后中韩风俗喜剧电影提出新的思路。

    喜剧历史文化剧作

    民主政治下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洪泽鑫
    216-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媒体主要有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两方面功能,在民主政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对新闻舆论监督对民主政治的作用做过论述。媒体肩负重大使命,必需站在群众的立场,表达群众的思想和情感,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应当紧跟世界潮流,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思想,应当有实事求是的自我批评,勇于纠正自身的错误。

    新闻舆论监督民主政治媒体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电视媒体的发展战略与出路探索

    冯娟
    217-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视媒体在大数据时代到来后,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大数据可以让数据大量生产,并以网络为平台分享给大众,各种新兴媒体借助这一优势快速发展,使电视媒体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少,迫使电视媒体重新构想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法和策略,谋求长足的发展。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转型创新

    浅析我国当代电视剧中的“熟龄”偶像剧现象

    李旭星
    218-218,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偶像剧迅速发展成为电视剧文本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支流。如今,偶像剧有了更为丰富的面貌:一方面,偶像剧的制作进入到“熟龄”姿态,对于偶像剧文本的要求着力突破惯用的“非现实主义”的形式,保留“偶像”元素的同时向着现实主义的路线回归,社会话题及现象等现实因素成为建构文本内容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剧作文本自身的表现手法受到重视,突破演员及剧作硬件的包装,电视剧文本本身艺术价值的地位也有所上升。本文将从以上两点出发,分析当前“熟龄”偶像剧现象。

    偶像剧“熟龄”初老都市性艺术价值

    “我们”和《平凡的世界》中的青年一代

    杨文静
    219-219,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5年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播所引发的关于路遥作品的热议看似令人意外实则却是必然。据悉,追剧的观众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年龄段,从“50”后、“60”后、“70”后、“80”后到“90”都有,这样不分年龄界限的庞大读者(观众)群体充分表明《平凡的世界》是可以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情感共鸣的,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从这部作品中读到自己的命运,从少平、少安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八十年代末至今,《平凡的世界》始终是“城市异乡人”和“底层寻梦者”的励志“圣经”,这无疑是路遥文学的“经典”价值所在。

    《平凡的世界》青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