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间
人间
人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由白蛇形象的转变看人性的解放

    张丽
    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千百年来以故事、歌谣、散文、戏曲以及民间工艺美术等多种多样的文艺方式,流传和演变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白蛇这个千古颂唱的形象在历史长流中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白蛇形象蛇仙人性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探析

    周津
    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郭沫若称之为唐代“双子星座”之一的杜甫早已被历史定格在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之上。本文试图在挖掘杜甫忧国忧民情怀产生的渊源的基础之上,结合杜甫的诗篇探析其忧国忧民情怀在诗歌中的体现。

    杜甫忧国忧民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评季栋梁《黑夜长于白天》

    潘佳丽
    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是乡下放进城里来的一只风筝,飘来飘去已经二十多年,线绳还系在老家的房梁上”,这便是季栋梁笔下令人动容的情感体验,也正是这种乡村情怀促使作者始终将目光锁定在了乡村的人与事、情与爱。《黑夜长于白天》便是季栋梁以自我方式对农村苦难的一种呈现,而这种苦难具有明显的历史痕迹,故将其称为“历史齿轮上的伤痕”。

    苦难女性身份社会现实宿命论

    读《现代艺术哲学》

    贺瑾
    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读完《现代艺术哲学》一书,头脑中不泛会留下一点或多或少的印象。自治性、他治性,模仿与再现,情感喷涌与表现,抽象形式主义与有机形式主义,什么是美学?什么是艺术品?其意义及意义是否真实?什么是艺术批评?艺术批评的意图?作为艺术哲学的基础训练,本书主要是讲作者是如何详细分析有关艺术的一个个概念的。但是本书并没有多少独创性的理论建构。总之,作者对美学研究的对象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开辟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现代艺术。

    再现表现形式主义

    杜十娘的悲剧分析

    王欢
    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十娘是我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编纂的“三言”中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怒为文眼,讲述了十娘与李甲的一段凄惨的爱情故事,怒斥封建社会礼教的罪恶。杜十娘虽身为风尘女子,但却不甘命运的摆布,渴望自由,追求真挚的爱情,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本文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出发,对造成十娘悲惨命运的原因作出初步的分析。

    杜十娘悲剧男尊女卑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米》人物谩议

    鲁斐斐
    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童在作品瑰丽阴暗,直逼人性。在具体作品《米》中,描述了以五龙为主角,环绕在周围的一圈人物的爱恨纠葛。人物个性鲜明甚至偏激,但是都是截断的部分,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窥探人性带来的浪漫气息以及宗教般的人性复杂上,来解读人性的复杂,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生解读。

    人性自我人生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

    朱玉锦
    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古代亚洲的文化圈里,中国文学长期占据文化辐射中心的位置。中国文学和韩国文学的渊源颇为深远。早在公元前11世纪古朝鲜之始,中国与朝鲜的先民就有这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到了统一三国时期,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新罗殊异传》就是在魏晋志怪小说的影响下产生的,并对朝鲜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中国的《游仙窟》和朝鲜的《双女坟》为中心,从故事情节,文体特征,人物关系等方面来分析中国志怪小说对朝鲜新罗同一时期的殊异传体散文的影响。

    中国文学韩国文学游仙窟双女坟殊异传体散文

    游滕王阁

    王罕
    8-8页

    品读《易经》的几点感悟

    李雪纯
    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易经》就被列为“群经之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必修的经典。唐太宗的宰相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日本明治维新时的组阁原则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阁。”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的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凭借《易经》的启示,最终成就了对二进制算术、也就是现代计算机机器内码的发明。他甚至给康熙皇帝写信表达了对《易经》的崇敬,并要求加入中国国籍。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也在自传中坦言他的辩证逻辑定律得自于《易经》的启发。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易经》是宇宙代数学。”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当代美国高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说:“过去数十年间现代物理学引起的变化,好像在走向类似东方的世界观:宇宙的全部现象是一个不可分离的和谐的整体。”可见,《易经》是对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发展影响深远而又应用广泛的书。

    销魂别曲——孟郊《古怨别》和济慈《明亮的星》

    王紫荆臧嫦艳
    10-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郊《古怨别》和济慈《明亮的星》都是两首抒发离别的无情的诗歌,本文通过比较两首诗中的意象、韵律、色调,来说明同为销魂的离别之曲,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希望可以为现代诗歌分析与写作有所启发,本文第一部分简要说明两首诗歌的共同点,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阐述了两首诗歌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二部分解释了两首诗歌的不同意像,第三部分阐述了两首诗歌的不通格律,第四部分阐述了两首诗歌给人不同的色调感。

    《古怨别》《明亮的星》孟郊济慈意象韵律色调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