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间
人间
人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沈从文笔下女性悲剧产生的因素——以《阿黑小史》《萧萧》为例

    杨盼洁
    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创作出了许多精彩纷呈的经典小说,其小说中也诞生了一些为后人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的人物形象。众所周知,沈从文先生是浪漫主义文学家,他的小说亦被称之为牧歌式小说,沈从文在为我们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同时,在其作品中亦有不少揭露女性悲剧的篇目。本文以沈从文小说《阿黑小史》《萧萧》为文本,旨在探究沈从文笔下女性悲剧产生的因素。

    沈从文人物形象小说女性悲剧

    简析《给艾米丽的玫瑰》与《红楼梦》主人公命运悲剧性——以艾米丽和林黛玉为例

    季雪
    12-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给艾米丽的玫瑰》描写了没落的贵族小姐艾米丽悲剧色彩的人生,以及题目中玫瑰代表的艾米丽爱情理想的扭曲与幻灭。《红楼梦》则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抨击了封建制度,揭露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生无疑是一场悲剧,造成两人相似结局的原因,主要可从两人的身份地位,所处环境,人物性格,爱情观念四个方面来分析。

    艾米丽林黛玉悲剧性格环境

    浅谈茹志娟《百合花》创作的两种倾向性

    张沥丹
    1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有其倾向性,它能够创造性地传达出作者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情绪、观念、思想、理想及其价值取向。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随应时代形势,革命题材小说成为文学创作主流,而同样是作为一篇革命题材的小说,茹志娟在1958年创作的《百合花》打破创作倾向单一的局势,以情感倾向为主,政治倾向为辅,风格迥异,耐人寻味。

    政治倾向情感倾向茹志娟《百合花》

    情是真 忆似真——述如懿与弘历的昔日情意

    薛哈妮
    1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主角是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贵为国母统领后宫。但却因为一次南巡,被打入冷宫,虽未被废,但死后却按皇贵妃礼仪下葬。她就是那拉皇后。作者流潋紫自己就在杭州工作和生活,她自己对这段历史有好奇心,想写这个故事,于是就有了这个故事。

    如懿弘历情意

    灵魂与文学的对话——从《咸济酒话》谈起

    向真
    1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审美文化依托现代科技和消费经济,造出各种现代神话,新的世俗神话着眼于大众自身的生活,为大众提供类似于宗教感的激动、幻想和痴迷,在上帝缺失的时代增补精神的空白。“审美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首要策略”表征这一全社会性质、全民性质、全球性质的审美化潮流的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经验世界。审美活动和艺术欣赏对于人心的陶冶感染往往是潜移默化、不露痕迹的并最终达到使人情性愉悦、志气和顺的效果。构成文学艺术底线的审美功能,不是空洞抽象的,只有与其他意识融合在一起,作品才充满诗情画意,也就具有了灵动性。一部作品如果没有灵魂,可能会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不会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不会令人为之震撼。

    咸济酒话审美文学

    《红楼梦》诗词用典管

    张艳
    17-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对中国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表现在诗词韵语的嵌入,还在于它对千百年历史积淀下来的词语典故娴熟地运用和改造翻新,赋予其更为丰厚的文化底蕴。据统计《红楼梦》单正文部分就涉及两百多个典故,这些典故在小说叙事中起着深化主题思想,表达作者观点;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描写典型环境,烘托故事氛围;借题臧否万物,伤时针砭时弊;彰显人物情感,比试才学高下等多种作用。

    《红楼梦》诗词用典作用

    作为哲学的自传——谈奥古斯丁《忏悔录》的自传特征

    刘群
    18-1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传在本质上是关于自我的书写,而哲学的最大目的是对自我的认识,以自传文体的机巧来表现哲学观念的意图是一类自传者的写作方式,使得自传中的哲学意味浓厚,而白哲学的自传表现却又是浅显易懂,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就是属于这一类,他用自传的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宗教哲学观念,反过来又以他的宗教哲学观念来观照自己的生平,两者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奥古斯丁的自传书写和哲学思考是同步的。

    奥古斯丁自传哲学性

    萧红情感孤独与缺失的探究

    刘学萍龚小萍
    20-2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红,在人生的路途中仅仅停留了40载,但是她的才华和她的叛逆,却给那个时代以及以后的时代带来了一阵阵的旋风。萧红的研究在时间的推移下,不仅没有渐渐暗淡,反而在不断地研究中给予新的启发和灵感。但是,学者们过多的研究是集中在萧红这个女性作家的光环上,探析她的作品的优秀,研究她的写作,也分析萧红的叛逆和女性主义的体现。但是,这位女性的情感却鲜有人问津。在萧红短暂但波折的人生中,她的情感上的压抑,苦楚和孤独被她身上的才气所遮盖。本文从萧红的童年经历,爱情经历和时代的孤独者三个方面对萧红的情感进行分析,希望更多的学者和读者在关注女性作家独具一格的作品和才华的同时,也将注意力分散在萧红的情感上。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文,还原给读者一个更加有情有义和真实的萧红,让更多的人了解萧红的女性情感变化,增加大家对萧红的全面认识。

    情感缺失孤独情感认识

    《太平广记》中“鸟”意象浅探

    岳宸
    2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平广记》是宋人整理出的一部小说集,从第四百六十卷到第四百六十三卷是《禽鸟卷》,本文将通过对于《禽鸟卷》中的鸟类描写进行分析。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总述,第二个部分是《太平广记》中鸟的意象浅探。其中,第二部分又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鸟意象中的祥瑞寓意,其二是鸟意象中的品德寓意。

    《太平广记》意象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

    于淼
    23-2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戴维·洛奇是一个自觉意识很强的学者型作家。《小世界》是其1984年出版的一部英国战后校园小说,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部“后现代”小说。《小世界》虽然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元素,如泛性论、解构、拼贴、戏拟和元小说等,但作者通过运用反讽、戏拟对主人公们在“小世界”中的世俗追求和学术腐败现象进行的细致描写体现出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特征,由此向我们展示了其现实主义的革新特征——英国现实主义的传统与后现代主义小说实验革新因素的融合。本文通过阐释文本所运用的反讽与戏拟手法入手,进一步论及小说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又有别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创新。

    戴维·洛奇《小世界》反讽戏拟现实主义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