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间
人间
人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谈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共通的世界协商”的文学观——论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协商中的世界文学》

    王燕
    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在《协商中的世界文学》一文中不仅对歌德、理查德·G.莫尔顿、卡洛斯·富恩特斯提出的“世界文学”观念进行了批判,也对帕斯卡尔·卡萨诺瓦试图建立文学世界共和国的理念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在他看来,这些力图适应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文学观并不能真正抹除民族文化的差异与对立,相反助长了民族间的竞争。普伦德加斯特主张构建一种与民族竞争模式相对立的“共通的世界协商”的文学观念。他认为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实现不同国家在文化相遇过程中的平等与融合。本文就在这一基础上,继续跟随普伦德加斯特的思路,探讨他这一构想的来源及其可行性。

    协商世界文学民族文学竞争

    维吾尔族民间达斯坦

    翟新瑞
    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吾尔民间达斯坦属于维吾尔口头文学艺术形式,编配曲调旋律的文学体裁,广泛流传于民间。它所产生的影响深远,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维吾尔民间达斯坦与民间口头文学紧密相关。

    维吾尔族民间达斯坦民间古典文学民间口头文学

    运用虚构分析蒋子丹《桑烟为谁升起》

    张盖
    1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的真正感染力就在于它的虚构而非它的真实,因为在表现上虚构可以作为一种手段而达到体现真实,虚构可以将作者想要表现给读者的对象呈现的更加清晰,对于对象的内涵和思想价值剖析的更加明朗,可以说虚构是造就艺术的一种必要方法,融合了虚构的创作才能称之为艺术,因为它具有虚构成分带来的艺术价值。蒋子丹的《桑烟为谁而升起》采用了多视角介入的手法,这一过程中虚构的运用不仅加固了多次转化的层次关系,同时,虚构还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对解读位置有适当的把握。虚构的运用使得人物本身的情感纠结更加凸显,更加加深了由主人公本身经历带给人们的思考深度。

    虚构的结构作用虚构文学表现力人物刻画情节张力

    论《边城》中爱情悲剧的原因

    邓子敬
    1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更是他理想人生的缩影。但在这种理想生活中上演的并不是主人公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爱情悲剧。究其悲剧的原因,既有天命迷信思想对其爱情悲剧的催化,也有翠翠自身主体意识的薄弱。同时现实社会中种种名利冲突以及作者的精神寄托都是沈从文为读者呈现悲剧美的重要原因。

    《边城》爱情悲剧天命意志薄弱

    《谢尔盖神父》中卡萨茨基的救赎之路

    焦孟洋
    15-1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谢尔盖神父》主人公卡萨茨基从军官转变为神父,声名远播的神父犯下大罪后,放弃神职选择流浪,终于在普通的劳作中找到了信仰的真谛。他的世俗身份越卑微,他的内心越趋向神圣。他最终接近了上帝,实现了他的救赎,真正成为一个游历于俄罗斯大地的圣徒。

    谢尔盖神父救赎信仰

    陈金如诗词

    陈金如
    16-16页

    那年的中秋

    付新民
    1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记叙了一九九二年中秋时的故事,故事中笔者与蹬士大姐的对话与共识折射出了人的同情、善良心地。从中勾画出笔者对同胞大姐的思念, 既反映了血浓于水的姐弟关系也显现了人间处处有爱的现实。

    中秋蹬士思念

    看脸,亦不如看气质

    申洁雯
    18-18页

    小诗三首

    董闽军
    19-19页

    在最美处停留

    郭艺涵
    20-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