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语文是基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教材文本内容,深入挖掘教材文本资源,从文本多个层次入手,创建富有“语文味”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升各方面的素质,改变现今语文课堂上的“去语文化”现象。在新课改过程中,语文教学出现了“超文本”、“去语文化”现象,对于学生的文本理解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基于此种现象,许多学者提出了应对策略,曹明海教授提出应“立足于‘教教材’,即依据教材文本资源确定教材内容,发掘教材文本资源构成的教学内容”①,并提出了文本的多层次解读理论,以期扭转现今“超文本”教学的现状。文本的多层次性结构理论自古以来中外皆有。如中国的《周易·系词》中提出了“言、意、象”的观点,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提出“六观”思想。在西方,波兰著名现象学美学理论家罗兰·英伽登和英美新批评理论家韦勒克、沃伦都提出了文学文本的多层次结构问题。曹明海教授提出文本是由形式层、再现层、表现层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