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间
人间
人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简述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的时代特征及其历史贡献

    张维娜
    6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者胡绳晚年时提出的“近代历史舞台上的三个角色”这一新命题,指引着更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到近代历史舞台上除国共两党以外的中间势力。研究抗战时期中间势力的时代特征有助于我们在传统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更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重大意义。

    抗日战争中间势力历史贡献

    试析明朝人物画的兴衰

    王宇
    6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物画自古由来,至唐宋到达巅峰,以元代开始,已呈现下降的趋势,到了明代更是每况愈下。明代人物画的发展经历了明代前期的院体浙体的写实风格和记实主题,有宋代院体的艺术风貌。至中期,吴门一带的文人画家文征明,唐寅等把对人物画的兴趣集中到仕女画上。唐寅和仇英的工笔人物画可称之为吴门写实人物画的绝响。明末人物画流派纷呈,徐渭的大写意人物和造型奇异的“南陈北崔”及注重写实的“波臣派”,是明末最具个性的人物画风。

    明朝人物画兴衰

    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观念的积极内涵

    程书
    6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女性伦理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长达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在家庭生活、社会分工、政治统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承认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观念对于女性自主意识发展、自我人格培育的束缚和压抑等消极影响的前提下,试图挖掘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观念中在个人道德、两性关系、家庭结构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积极内涵。

    女性伦理三从四德夫为妻纲贞节观

    罗马人的扩张称霸基因——对三次布匿战争过程初探

    张德强
    63-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马人天性是一个善于扩张追求称霸的民族,古罗马从建城开始的历史就是一部扩张与战争的历史。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最重要的扩张战役就是与迦太基人的三次布匿战争。本文从三次布匿战争的过程中梳理罗马天性爱战斗的基因。

    罗马人迦太基布匿战争

    刘伯温盛名难副

    李德生
    64-6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伯温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文化人物,因为一生非凡际遇而引发了后世诸多评价,尤其是将其与张良、诸葛亮等历史智者进行比较。本文通过对刘伯温的军事贡献和其一些不智言行的分析,认为刘伯温在明朝开国中的功勋有被夸大的嫌疑,而且其人性格上存在严重的缺点。对于一个绝代智者而言,刘伯温可谓盛名难符。

    刘伯温朱元璋评价盛名难符

    英属马萨诸塞政教关系初探

    刘丽玲
    6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的马萨诸塞政教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也是“海湾殖民地清教徒招致最普遍误解”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出现很大的争议,存在很多分期。虽然各个研究学者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其理解和分析都有合理的地方,但是其中仍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的研究需要纳入到新英格兰的历史研究当中,而且在整个早期的美国历史进程的研究当中地位显著,意义重大,因此值得学者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英属马萨诸塞政教关系殖民地

    试述“庄周梦蝶”的悲态心理

    陈慧
    6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的“庄周梦蝶”,是对于人生的超越现实的认知。蝴蝶是庄周的物化的意象,彰显着庄子主观与客观,物质与心灵的相互交融。庄周梦蝶虽只寥寥数语,却蕴含着多层涵义。但本文试着从“蝶化庄周”这一维度出发试述庄子悲剧的心理。庄子的思想智慧,为后人所折服,予人以隽永的启迪。

    庄子庄周梦蝶物化悲剧心理

    论“德”字的英译

    冯然
    68-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德”字内涵颇多,其英译也在翻译界引起了诸多争议。翻译并不仅仅是文字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字所负载的文化蕴意的传递表达。本文对现有“德”字英译的几个译本进行分析,希望对其他富有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德”字文化负载词英译

    浅析泰国诗琳通公主《琢玉诗词》中宋词翻译——以李清照词为例

    胡蕾
    69-6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词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各族人民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中,宋词也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窗口。中泰自古就是友邦,在双方建交后两国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因此中泰翻译尤其是宋词翻译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宋词

    古代存留养亲制度的价值分析

    朱晓妍周春光
    7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存留养亲制度是根植于我国儒家孝道文化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独有的、对于社会各个阶层普遍适用的一项特殊法律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律家族化、伦常化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由于存留养亲制度的存在,使老、疾尊长得到奉养,维护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感化和改造罪犯,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存留养亲制度历史发展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