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间
人间
人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简析乡土中国“礼”的变迁

    陆浩
    7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他于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课内容整理出来的书,成为其早年的代表作。该书构建了一个以村落为乡土社区单位、以礼俗为社会规范的乡土社会。时隔半个多世纪,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乡村面貌发生巨变。贺雪峰教授,以费孝通先生为学术楷模,多年来深入转型时期的中国乡村社会,写出大量调查笔记,在此基础上汇集成《新乡土中国》一书。将这两本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著作进行比较,对于加深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礼治秩序”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乡土中国》《新乡土中国》

    《黄河中下游地区商周时期青铜格斗兵器研究》评介

    李晓燕
    7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中下游地区商周时期青铜格斗兵器研究》是一本比较完整的关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青铜格斗兵器的研究著作。众所周知,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青铜文明时代,青铜格斗兵器又是青铜时代重要的作战武器,它的出现推动着青铜文明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青铜兵器的研究不仅可以探索青铜时代的战争历史,也是研究当时青铜工业、青铜铸造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本文主要是笔者通过详细阅读该书后的一点感悟和看法。

    青铜格斗兵器商周时期型式划分

    从《堂·吉诃德》看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

    薛妍
    7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部《堂·吉诃德》成就了塞万提斯文学巨匠的地位,而塞万提斯也正是通过堂·吉诃德的刻画完成了对书中“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自序中的申明。他不但将世人的目光吸引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更可贵的是将骑士精神通过小说流传至今,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骑士精神、学习和发扬骑士精神。本文试图通过对堂·吉诃德的解读来探究即使骑士制度消亡,但骑士精神会延续至今的实质和内涵。

    《堂·吉诃德》骑士精神骑士制度

    中国外销瓷在欧洲的传播

    黄合欢
    8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21世纪,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以及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日渐成熟并且向更加深入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着。这种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为我们重新审视16—18世纪中国与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别是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主要贸易产品出口到欧洲,并以此掀起了一阵影响长达300年几乎遍布全球三分之一地区的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猎奇与狂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欧洲饮食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相关工业的发展,甚至对后来世界格局的变化都产生不可忽视影响。本文将着重于对中国瓷器特别是外销瓷在16—18世纪欧洲的传播与演变作以简单的介绍与分析。

    外销瓷欧洲16-18世纪贸易

    “无聊”词汇化

    李芳芳
    8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聊”一词今多理解为“精神空虚,心情烦闷”,在很大意义上变成了一个描述心理变化的双音节词汇,且具有其独特意义。然“无聊”为何会有此种意义?它的意义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经调查发现,“无聊”的此种意义是词义引申的结果,“无聊”本是短语,“无”是“没有”“聊”是“依赖、依靠”,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无聊”逐步变成一个独立的词,这是词汇化现象的表现,多表示精神空虚,是一种精神状态。

    无聊词义引申词汇化

    性格决定命运——论崇祯的双重性格

    杨倩
    8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继承了先祖留下的一个烂摊子:政治解体,财政枯竭,军事衰败;外部后金崛起,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局势极为艰难,以至于自缢煤山,结束了劳而无功的一生。但随着明朝局势的恶化,他的性格开始发生变化,由于坎坷的童年而形成的阴暗性格也逐渐显露,并最终形成了双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复杂的性格特征影响着他的主观施政,最终导致了明的灭亡。

    崇祯双重性格动态发展亡国

    浅析清真叙事词的人物特征

    邵敏
    8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真词作为研究叙事词的典范,一直以来被学术界广泛重视,而“人物”作为清真叙事词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很具有研究价值,本文就清真词中常常出现的三种人物——“女子”“情郎”“倦客”形象,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清真词,叙事学,人物

    论疑母声母在汉语中的演变

    杜芯蕊
    8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声母是构成汉语语音的要素之一,不同时期汉语声母的种类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语声母的种类也随之递减,汉语声母的消失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因素,从上古至中古再到近代,汉语疑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消失的原因以及演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疑母社会因素原因演变

    从贵族文化走向现代通俗文化的历史演变历程

    杨婷
    85-8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昔日京都人士服饰的华美有节,仪容的典雅可观。而国人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在繁荣的现代,服饰还可以说华美,但无论哪个方面都雍容得体,合乎礼仪的贵族式的存在却难以再见。我国的贵族传统薄弱,但并不乏贵族精神。我们委实应当反思走向现代的途中我们遗失了什么,最初的贵族文化何以走到如今的通俗化。

    贵族精神“士”阶级精英文化知识分子通俗化

    历史时期丽江木氏土司与噶玛噶举派合作渊源探析

    刘瑜
    87-8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氏土司家族在明朝之前就已经活跃在滇西北地区,而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也发迹于与滇川交汇地区,这就为两者的接触互动奠定自然地理基础,笔者在本文中将对木氏土司与噶玛噶举派合作渊源等内容进行相关论述。

    木氏土司噶玛噶举派合作渊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