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类居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类居住
人类居住

杨学安

季刊

1004-6658

office@unbabitat.org.cn

010-58934750

100835

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

人类居住/Journal Human Settlements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宗旨是本着改革开放的方针,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服务于我国人居领域的建设。把全球人居状况,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及各国在人居发展方面的经验介绍给我国广大读者,以提高我国人居管理水平。同时将我国人居领域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介绍给国外读者,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本刊的读者对象包括从事人居工作的决策者、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规划设计人员以及中国驻海外机构、海外华侨团体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卷首语

    吴良镛
    1页

    中国和东盟同意加快落实新城市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联合国人居署在华信息办公室
    3页

    2024年国际青年日:联合国人居署致力于将青年纳入城市发展

    联合国人居署在华信息办公室
    4-5页

    联合国人居署新任执行主任罗斯巴赫在内罗毕正式就职

    联合国人居署在华信息办公室
    4页

    地理经纬:国土和都城地区层面元大都相地初探

    武廷海
    6-11页

    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

    赵万民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阆中古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学术研究价值.作者根据多年对阆中的认识和考察,从山地人居环境学角度,对阆中的历史过程、中国山水聚居观、阆中山水聚居格局、文化源流、城市、街道、建筑空间等,从理论和实践案例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文章提出:1.中国的历史城市,往往集山水空间和聚居形式为一体,形成优良的人居环境,以及所禀赋的健康品质;以阆中为例,分析中国的"周王城"方城思想和"管子"因地制宜建城思想,在山地人居环境建设中,是相交融的,互为支撑和实践.2.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是"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山水人居的建设境界,也是追求一种"中庸"状态,是山水物质环境和文化精神构成的"融贯",形成"山、水、城、人"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从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阆中古城是山水人居典例,阆中南北地域文化交融,山水与历史形态交融,生态与人文建设交融,是山地人居环境学术研究难得的模型.

    阆中古城山水文化人居融贯品质评述

    象天法地:阆中古城的天文观测与城市规划

    徐斌黎耕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的阆中,素以山川形胜和深厚的天文学传统闻名.在2000多年的建城史中,先后存在战国城、东汉城、唐宋城和元明清城四个城址.针对唐宋城的实地调研和复原研究显示,周边山体在天文观测与城市规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标志性山体作为天文指向线的观测标准,构成了"地平历"系统.另一方面,这些山体也作为城市中心和轴线的确定标准,并构成城市的景观系统.这种"天地结合"的规划理念,在战国城、东汉城和元明清城中也有所体现.阆中的城市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象天法地"的哲学思想,是探讨古代天文、地理与城市规划相融合的极佳案例.

    阆中天文指向线地平历城市规划象天法地

    因势利导,形意相成:巴蜀传统聚居营建的山水观

    李旭陈澜语屈宣孜韩筱...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蜀地区传统聚落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山水特色鲜明.研究古人对山水环境的理解与利用,有助于对城市形态与地域特征的解析与传承.以巴蜀地区传统聚落为例,从区域、聚落、公共建筑三个尺度分析聚居与山水的关系,总结巴蜀传统聚居的营建智慧:包括主动适应自然,择址于气候温润、水资源丰富的丘陵低山地区;根据职能在河流凸岸或凹岸优选周边山体围合环护之地建设城镇,获得良好的交通、生产、景观与微气候;重要的公共建筑或傍山居高或临水择要;特有的风水喝形寓意美好,山水审美更添意趣.这些营建智慧体现了古人因势利导,形意相成的山水观,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当下仍值得借鉴.

    巴蜀地区山水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营建智慧

    重读经典:霍华德生平及其田园城市思想的历史贡献

    刘亦师
    36-40页

    城市风景区:近代中国山水人居理想的继承与转化

    傅舒兰
    4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