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加工工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加工工艺
热加工工艺

李斌

半月刊

1001-3814

rjggy@vip.163.com

029-38316271 38316273

713102

陕西兴平市44信箱

热加工工艺/Journal Hot Working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道铸造、锻压、焊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领域的试验研究论文和技术报告,介绍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的先进经验和实用热加工技术信息。本刊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是金属学及金属工艺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用刊,常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机械工程文摘、中国有色金属文献数据库、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 Page One数据库等10余种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主要荣誉: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全国优秀国防科技期刊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Ti-Mg脱氧钢复合夹杂物诱导针状铁素体原位观察

    武承远熊杰唐帅王超...
    53-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Ti-Mg脱氧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模拟和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研究了不同冷速对组织相变的影响以及连续冷却条件下原位观察晶内夹杂物诱导针状铁素(AF)体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冷速的增加,AF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冷速为 5℃/s时,AF含量最多;高温原位观察发现,614℃时AF开始在夹杂物处形核,553℃时形核长大结束.电子探针面扫夹杂物内层以MgO-Al2O3 为主体,外层覆盖TiOx-MnO.贫Mn区的形成是诱导含Ti-Mg复合夹杂物诱导生成AF的主要原因.

    针状铁素体(AF)原位观察贫Mn区(MDZ)Ti-Mg脱氧钢

    退火工艺对汽车用430铁素体不锈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马薇张立军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热轧态430铁素体不锈钢进行了不同温度和保温时间的退火处理,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万能试验机等研究了不同退火处理对 430 铁素体不锈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态430 不锈钢组织由铁素体和黑色析出相组成.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增加,430 不锈钢中铁素体晶粒尺寸先减小后增大,析出相数量先减少后增多.退火温度850℃、保温10 min的430 不锈钢组织中晶粒细小均匀,析出相数量最少,其抗拉强度为663.3 MPa,伸长率为32.4%,强塑性匹配较好.因此,850℃退火保温10 min为430铁素体不锈钢的理想退火工艺.

    430铁素体不锈钢退火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旋转锻造加工高比重W-Ni-Fe合金的退火工艺研究

    李天瑞冯宏伟黄滢秋刘晓彬...
    62-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Ni/Fe为7∶3 的W-Ni-Fe高比重钨合金,在使用旋转锻造方法进行形变强化后进行热处理.结果表明,锻造态W-Ni-Fe合金经过一定温度的锻后退火,强度有所提高,而塑性下降.样品的强度在一定的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范围内能得到提升,更高温度和更高时间的保温会使样品强度下降.不同钨含量的W-Ni-Fe合金,强度提升最大的退火温度和时间条件不同.SEM图像显示,退火前样品钨颗粒因旋转锻造变形呈现长条状织构,退火后钨颗粒的形状无明显变化.这些现象说明,锻造变形的合金样品经过锻后退火发生应变时效现象,使强度得到提升.研究明确了不同钨含量的W-Ni-Fe合金最佳的锻后退火工艺参数.

    高比重钨合金W-Ni-Fe合金旋转锻造退火

    Tb扩散对NdFeB磁体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杨萌威明昕严高林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在烧结NdFeB磁体的单极面镀不同厚度Tb膜,并进行热扩散及退火处理,研究了不同厚度Tb膜及热处理工艺对磁体的影响.结果表明,3.137 μm膜厚对磁体内禀矫顽力提升最明显,并在 850℃×7 h+ 500℃×2 h热处理条件下,获得的磁性能最佳,其内禀矫顽力从872.36 kA/m提升到1305.67 kA/m;20~160℃的剩磁温度系数α从-0.1226%/℃减小至-0.1230%/℃,略有降低,但矫顽力温度系数β从-0.5534%/℃明显增大至-0.52967%/℃.利用SEM观测Tb扩散磁体的近表面及深处的微观结构,可以发现明显的(Nd,Tb)2Fe14B核壳结构及分布较均匀的富Nd相,这是磁体磁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

    热处理温度系数矫顽力磁通不可逆损失

    不同回火工艺对15CrNiMo渗碳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于洪军陈俊豪路明苏盛睿...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要研究了 15CrNiMo渗碳钢渗碳后热处理工艺对其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对渗碳后直接回火工艺和二次淬火工艺进行了分析对比.直接回火工艺是将渗碳淬火后的试样直接进行低温回火处理,而二次淬火工艺是试样在渗碳淬火后经过高温回火后再淬火+低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种工艺的试样和冲击断口进行观察.同时,对两种工艺的试样进行了表面硬度测试.结果表明,两种工艺试样渗碳层与过渡层组织结构差异不大,直接回火工艺试样的心部为贝氏体组织,拥有较好的冲击韧性,而二次淬火工艺试样心部存在双相组织,其中包括另一种形态的贝氏体组织,对冲击韧性产生负面影响.二次淬火工艺试样表面硬度由于碳扩散作用导致硬度下降.直接回火工艺的试验钢表现出更良好的性能,表面硬度为59.5 HRC、冲击功192 J,较二次淬火工艺试验钢的分别提高了6.5 HRC和32 J.

    渗碳后热处理直接回火工艺二次淬火工艺冲击韧性表面硬度

    磁控溅射AlCr涂层对电工纯铁防腐性能的影响

    聂开勋吴兵陈志会唐正强...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电工纯铁的耐腐蚀性能,基于磁控溅射技术,在电工纯铁表面制备了AlCr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涂层表面形貌、结构和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并通过中性盐雾及电化学测试,分析了电工纯铁基体及AlCr涂层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适量Cr元素掺杂可以使涂层致密化,在Cr靶功率为75W时效果最好.随着Cr的加入,AlCr涂层呈现不同的化合物态,包括Al8Cr5、Al13Cr2 等相.中性盐雾及电化学测试结果均表明Cr-75 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最好,在经过158 h的盐雾测试之后涂层依然没有被腐蚀;Cr-75 涂层阻抗比纯铁高约 2 个数量级,腐蚀电流密度为7.4×10-9 A/cm2,相对于电工纯铁(1.6×10-6 A/cm2)降低了约 3 个数量级,点蚀电位与腐蚀电位之间的电位差最大(0.272 V),抗点蚀性能最好,保护效率高达98.8%.

    磁控溅射电工纯铁AlCr涂层腐蚀

    H13模具钢双激光冲击锻打组织与性能研究

    谢地辉张驰杨青天张永康...
    85-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激光熔覆涂层存在气孔、裂纹等缺陷,在H13 模具钢表面进行双激光冲击锻打制备H13 钢粉涂层试验.研究了不同激光冲击锻打频率对涂层表面显微组织、物相分析、残余应力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激光熔覆,双激光冲击锻打后的显微组织更加均匀且晶粒细小,双激光冲击锻打并未改变试样件涂层的物相结构.双激光冲击锻打给试样件表面引入了残余压应力,随着激光冲击锻打频率的增大,涂层表面的残余拉应力逐渐减小,且逐渐转变为残余压应力,表面显微硬度也逐渐增大.

    激光熔覆双激光冲击锻打显微组织显微硬度残余应力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γ基体相通道研究

    陈忠田庚方李天富王子军...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镍基单晶合金在高温下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是航空航天及核能领域的关键材料.通过对铸态、力加载及热处理状态的变化研究了第三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10 的γ基体相通道演化,并对铸态样品利用四圆中子衍射做了单晶性检测.结果表明,DD10 在[200]、[020]、[002]晶面的单晶性能良好;经力加载和热处理后γ基体相通道有序性增加,通道宽度增加,且在力加载的γ基体相通道中析出二次沉淀强化相;900℃热处理后,γ基体相通道中的Co、Cr元素含量显著增加,在相同的竖直通道中Co元素含量一致;在相同的水平通道中Cr元素含量则保持一致;Mo、Re、W等微量元素经热处理后更多的从γ基体相通道中进入到沉淀强化相中.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中子衍射γ基体相通道热处理

    2A14-T6铝合金厚板电子束焊接头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

    杨嘉佳卢明刘伟曹慧...
    93-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24 mm厚2A14-T6 铝合金板开展了电子束焊接试验,获得了最佳的焊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接头变形小、深宽比大,探伤结果为I级.接头各微区组织具有差异性,焊缝中心组织为树枝晶,近熔合线处的焊缝组织为柱状晶,热影响区组织为粗化的扁长纤维状组织,沉淀强化相颗粒增多,过时效区组织与母材相近,均为扁长纤维状组织.焊缝区晶粒内有少量沉淀强化相,晶界上存在由铜、硅等元素与基体相形成的共晶相,呈网络状分布;母材区有细小的Al2Cu沉淀强化相及呈条状分布的大块共晶相.焊缝区显微硬度最低,热影响区硬度随距焊缝中心距离增大先上升后下降,母材区的最高.接头的平均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分别为 387.7 MPa和3.4%,微观断口有撕裂棱和少量大而浅的韧窝,为脆性为主的韧脆混合型断裂.

    电子束焊2A14-T6铝合金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堆芯下支承板失效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魏超李春郭超刘巧凤...
    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堆芯下支承板作为反应堆堆内构件,用于承载整个堆芯的质量,核电厂严重事故下支承板的失效过程对于事故进程的发展和缓解措施的有效性都有着重要影响.针对堆芯下支承板结构特点,结合严重事故下堆芯熔化进程,研究确定了机械失效、机械熔融混合失效和熔融失效 3 种堆芯下支承板的失效模式,以及温度、熔融材料、水环境和熔融物作用位置等 4 方面影响失效模式的重要因素;并针对各因素开展了分析,从而为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的行为与现象研究和核安全审评提供基础.

    堆芯下支承板失效模式影响因素严重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