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口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口学刊
人口学刊

尹豪

双月刊

1004-129X

rkxk@jlu.edu.cn

0431-85166391/

130012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人口学刊/Journal Population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创办最最早的人口学杂志之一,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口学专业刊物,是CSSCI入选刊物,全国中文报刊核心期刊,人口学类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优化人口发展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王胜今杨晨
    1-5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特征与新挑战

    于潇常州
    6-10页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模式

    王晓峰刘华伟
    11-15页

    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刘耕
    16-20页

    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规模结构变动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陶涛张毅松韩杰
    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使用正在经历或已经历过人口负增长时代的17个国家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规模结构变动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人口负增长时代主要以人口绝对数量的下降和人口相对结构的老化为特征,对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影响.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大小和人口再生产的亚欧模式分类后,实证研究发现:人口结构老化与一国科技创新能力呈现明显"倒U"型关系,变化拐点为老龄化水平达到16.58%;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高收入国家初期应对负增长时代人口结构老化风险的能力更强;按人口规模划分,人口增长率变动与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负向关系显著,人口大国承受和化解老龄化后期负面影响的能力更强;与东亚国家相比,欧洲国家由于经历的人口负增长时域长、国家多,其人口增长率、老龄化水平与科技创新之间已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关系.当前我国拥有规模庞大且相对稳定的劳动力队伍和科研队伍,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和研发投入占比仍在稳步提升,对未来人口负增长时代的科技创新发展不必过于悲观.面对将很快到来的不可逆的人口负增长时代,我国应当未雨绸缪,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维持稳定的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人口负增长时代科技创新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

    家庭资源对子女离家的影响:抑制还是促进?

    李曼朱善文曾毅张许颖...
    3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家事件直接引起家庭户数量、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子女离家通常伴随着结婚、就业和求学等重要事件的发生,家庭资源是影响离家行为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8年5期整合数据,应用离散时间风险模型研究家庭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亲子关系及居住环境等)对子女因婚姻、升学、初次就业等不同原因离家的影响,并分年龄、性别、城乡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子女离家的高峰是在19-25岁,之后逐渐趋缓.总体上家庭资源对子女离家起到抑制作用,其中家庭经济资源对较年幼子女初次就业离家及较年长子女婚后离家有抑制作用,这与西方国家相关研究发现家庭经济资源对子女离家有促进作用的结论截然不同.家庭社会资源对较年幼子女的升学离家有抑制作用,对于较年长子女离家的影响不明显.与男性相比,家庭文化资源会提高女性升学离家的可能性,而家庭居住环境良好会降低女性婚后离家的可能性.与城镇相比,农村家庭文化资源对子女升学离家和就业离家存在比较显著的促进作用.亲子关系和谐会抑制子女因就业而离家.在当前我国人口和家庭结构发生深刻转变的背景下,文章基于家庭资源的视角为理解我国青年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西方国家的差异做出有益探索.

    家庭资源子女离家离散时间风险模型生存分析

    老年人网络参与对其社会信任的影响——基于CGSS2018数据的检验

    陆杰华韦晓丹
    5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群体的社会信任不仅是其获得满意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还对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在老龄化和数字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分析网络参与对老年人社会信任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8年微观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分析网络参与对老年人社会信任的影响并对其中的异质性和具体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来源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社会信任概率,采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后结论依然稳健.控制变量中的老年人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和党派均对其社会信任产生显著影响.在性别方面,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来源对不同性别老年群体的社会信任产生大致相当的负面影响;在地区方面,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来源仅对东部地区老年人的社会信任产生显著负面影响,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老年人产生正面但却不显著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此外,频繁与邻居朋友聚会和频繁使用传统媒介均能够中和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社会信任的消极作用.基于上述结论,建议加强网络环境安全建设,提升老年人信息素养水平,帮助老年群体形成健康的网络参与行为习惯,在普及老年人网络参与的同时维护老年人的社会信任水平.

    老年群体网络参与社会信任

    童年逆境对中老年人失能轨迹的影响

    刘瑞平李建新
    6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童年是个体生理功能发育的敏感期和关键期,这一时期所经历的风险环境暴露可能会导致后续生命阶段的一系列不良后果,从而产生风险连锁反应,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这被称为"童年的长臂".文章基于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四期数据以及2014年的生命历程调查数据,采用组基轨迹模型估计中老年人随年龄增长的失能变化轨迹,发现我国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轨迹遵循"低起点缓慢上升型"和"高起点快速上升型"两种类型;其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轨迹呈现出"低起点缓慢上升型""中起点快速上升型"和"高起点加速上升型"三种类型.通过使用Heckman两阶段估计方法对死亡选择性进行控制,探讨童年逆境与中老年人失能轨迹之间的关系.童年时期经历父母长期卧病在床、健康状况较差等逆境与晚年更不利的失能轨迹相关;童年逆境累积数量对中老年人失能轨迹具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经历童年逆境数量越多,中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受损概率起点更高、恶化速度更快;社会经济地位和成年期健康状况在二者关系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潜伏期模型"和"路径模型"共同解释了童年逆境对我国中老年人失能轨迹的影响机制.

    童年逆境中老年人失能轨迹组基轨迹模型死亡选择性

    中国分性别婚姻推迟及其补偿研究

    石人炳柯姝琪
    8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人口出现了明显的婚姻推迟现象.婚姻推迟与补偿问题不仅关系婚姻家庭本身,而且与生育水平紧密相关,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以往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于婚姻推迟仅仅是人口步入婚姻的"进度"上的减慢,还是随着结婚年龄的推迟最终导致相当比例的人终身不婚这一问题,现有研究持不同观点,需要进一步检验.第二,以往相关研究多关于女性,但在中国婚姻挤压非常严重的人口结构背景下,分析比较两性婚姻推迟与补偿的特点更具有意义.第三,以往研究在方法上多使用净婚姻表分析其主要指标,但净婚姻表因纳入了死亡因素反而不能反映婚姻的"净变化".鉴于此,文章利用我国最新普查数据,采用粗婚姻表以及婚姻补偿指数等多个统计指标,从队列和时期视角探讨近30年来中国婚姻推迟趋势及其补偿效应,特别关注在婚姻挤压背景下婚姻推迟与补偿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婚姻推迟程度不断加深,近20年男性婚姻推迟程度高于女性;男女婚姻推迟的补偿效应不断减弱,且男性婚姻推迟的补偿效应低于女性.根据男女婚姻推迟与补偿、终身未婚比例的变化趋势,未来15-20年我国男性将过渡到晚婚不婚模式,而女性还将保持在晚婚普婚模式.我国婚姻推迟与补偿的性别差异与婚姻挤压有密切关系.

    婚姻推迟补偿效应性别差异

    互联网使用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杨华磊王嘉昊肖文静刘雅静...
    9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发现或接触更多有能力和有魅力的人,这可能会提高我们对婚姻的期望水平,进而导致婚姻满意度降低.那么,互联网使用与婚姻满意度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存在何种联系?真的会降低婚姻满意度吗?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Probit以及工具变量等方法考察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婚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会显著提高婚姻满意度.在人口流动的背景下,互联网使用提高了异地夫妻之间的沟通频率;同时,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休闲娱乐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情绪变得更为积极.一方面,更频繁的沟通和良好情绪会提高婚姻的结果值,另一方面,个体通过互联网获取了大量关于其他人婚姻状态的负面信息,反而降低了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值,使婚姻的结果值大于期望值,婚姻满意度上升.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这一效应更多体现在农村、男性以及低龄等群体中.人口流动加剧了农村夫妻两地分居的状况,男性更缺乏表达性,低龄夫妻间更具有激情.而互联网所具有的特性能够增进夫妻间的沟通,增强男性的表达性,同时也能够满足低龄夫妻对爱情的急迫感.在互联网使用内容方面,除与陌生人聊天会显著降低婚姻满意度外,其余多数活动均能够提升婚姻满意度.

    互联网使用婚姻满意度社会交换理论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