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口与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口与经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人口与经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黄荣清

双月刊

1000-4149

010-65976473

100026

北京市朝阳门外红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内

人口与经济/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口学专业期刊。反映人口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传播计划生育工作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就业性别平等——现状、挑战与应对方略

    伦蕊陈亚婷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妇女发展水平全方位提升,经济活动参与权达到历史新高度.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职业性别隔离程度也不断加剧,阻碍女性晋升的"玻璃天花板"现象比比皆是,性别薪酬差距持续拉大,传统性别角色观依然在许多领域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下中国就业领域的性别平等依然任重道远,而数字化进程并未使上述问题得以自行缓解.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性别平等具有"双刃剑"作用,在数字化直接创造出大量适合女性就业创业岗位的同时,数字经济部门本身的职业性别隔离现象却日益严峻,两性之间的数字技能鸿沟不断深化,技术替代人力凸显了女性就业脆弱性,组织结构扁平化加固了"玻璃天花板",而且性别歧视甚至内隐于数字技术之中,成为一种自带歧视意味的数字秩序.总体而言,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行业间的横向性别隔离程度,还是行业内的纵向性别隔离程度,都呈现加剧趋势.在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新问题,仍须依靠"发展"本身来解决.从长远来看,在促进性别平等和向女性赋权方面,数字变革拥有无限潜能.未来仍须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平等保护政策体系,完善促进就业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营造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生态,大力发展性别平等化的数字教育,建立有助于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公共服务体系,并紧抓数字机遇拓展女性就业空间,从而使数字科技真正成为赋能弱势群体、引领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数字经济就业性别平等性别歧视职业性别隔离

    新就业形态就业规模测度研究——基于某市住户端调查及平台端大数据的综合分析

    张成刚王含
    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就业形态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其就业规模和占就业人口比例一直未得到系统回答,导致相关政策出台缺乏依据.本研究构建了依托住户端调查数据和平台端大数据两个数据维度的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就业规模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以W市劳动力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数据,对该市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比例和就业规模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显示,在未修正前,2023 年上半年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规模达 61.42 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口比例为 4.97%;使用职业伤害保障等数据修正后,该市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规模为 100.38 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口比例为8.13%.2019-2023 年上半年,W市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比例不断波动.2020 年初,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新就业形态就业比例出现快速下降.2023 年开始,新就业形态就业比例又重新开始上升.具体类别中,用车服务、物流服务、生活服务、网络直播、中介服务等新就业形态就业比例上升;而金融服务,商品交易,承接生产订单,知识、技能、娱乐、广告等线上服务新就业形态类别比例下降.本研究构建的依托住户端调查数据和平台端大数据相结合的测度方法避免了新就业形态就业规模的低估和高估.

    新就业形态劳动力调查制度就业规模

    中国死亡独生子女母亲总量及变动趋势再研究

    刘旭阳王广州
    2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我国生育水平降低,城镇地区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主流,面临较大的独生子女死亡风险."七普"数据的公布为探究我国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资料,基于"四普"至"七普"数据,汇总不同子女数量的妇女规模,利用年龄移算的方法测算得到2020 年已经退出育龄期的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结果显示,当前50 岁及以上"曾生子女无子女"妇女规模约为 288.8 万人,其中 50-59 岁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达到191.9 万人,占当前死亡独生子女母亲总量的66.4%;"六普"数据中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与"七普"数据缺乏一致性,基于"六普"数据到"七普"数据的打靶预测结果表明,"七普"数据可能高估当前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随着生育水平的下降、生育进度的推迟,未来妇女独生子女死亡风险提高,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快速增长趋势将保持稳定.基于此,建议一方面加速构建生育支持体系,避免长期生育率低迷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制度,多部门协调扩大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扶助资源.

    失独曾生子女独生子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生育的幸福效应——兼论其对低生育率的支撑

    张震马茜
    4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育的幸福效应是理解低生育率社会中个体生育决策的一个重要维度.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2010-2018 年数据,考察孩子出生前后父母幸福感轨迹.研究发现,个人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对生育事件有积极的预期收益,主观幸福感在生育事件发生的当年达到顶峰,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生育事件前后的主观幸福感轨迹表明,生育事件对个人的心理和生活感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证实了适应效应的存在.就业性质对生育的幸福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并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明当父亲和母亲的工作允许他们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时,他们都会增加亲子互动和沟通并从中获得更高水平的幸福感.生育的这种幸福效应具有超经济性,并借助个人的生育决策筑成低生育率的底部.

    主观幸福感生育的幸福效应定点理论母职惩罚父职惩罚

    中国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脆弱性分析——基于CLASS 2020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文娟薛诗睿
    6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所提出的"暴露水平—敏感性—适应能力"脆弱性分析框架,综合已有研究中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相关影响因素,构建了中国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 2020 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识别出高、中、低三种社会参与脆弱性特征的农村老年人,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揭示出不同特征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脆弱性类别的相关因素,并结合雷达图展现不同类型风险人群的脆弱性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脆弱性整体处于中低水平,仅有少部分老年人群的脆弱程度高且内部差异大;高龄、文化水平低、健康状况差、无配偶、所在村居没有老年活动场所或设施的农村老年人更容易在社会参与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脆弱性.不同特征的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脆弱性差异是由暴露水平、敏感性及适应能力三个维度共同作用导致的,其中高暴露性是识别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弱势人群的重要依据,而低适应能力则是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呈现出较高脆弱性的关键因素.未来应根据不同特征农村老年人的脆弱性类型及表现,从个体、家庭及社会不同层面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以降低高风险人群的脆弱性,防范中、低风险人群的脆弱性进一步上升,增强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能力.

    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脆弱性暴露水平

    医养结合与老年消费——理论与机制

    郭诗怡倪晨旭李民王震...
    7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寻求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讨论我国近年来实施的医养结合政策试点如何影响老年家庭的消费行为,这为如何利用公共卫生政策间接激发老年消费潜力以及解决潜在的"老年储蓄之谜"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医养结合政策对老年家庭人均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效应,这主要体现在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优化上.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医养结合改善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助于减少因应对未来医疗与健康风险而增加的预防性储蓄;另一方面,医养结合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抑郁倾向,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增加了更多积极社会互动的机会,从而促进了消费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推动了消费升级.此外,研究还发现社区医疗和养老服务使用均能显著刺激老年家庭消费,特别是对医疗服务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显示,城市家庭、经济发达程度高、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好的地区在医养结合政策下更易实现老年家庭消费提升.研究结论为优化当前医养结合的运营模式和挖掘老年经济潜力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在未来,医养结合政策应注重提升服务质量,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优化医养服务的结合,并考虑区域和人群的差异化.

    医养结合老年消费居家养老老龄化

    机器人使用与职业伤害——理论机制与中国证据

    何小钢郭晓斌刘叩明
    8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对职业伤害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区域层面工伤数据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系统地考察了机器人使用对职业伤害的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器人使用显著减少了职业伤害,结论在内生性处理、替换被解释变量、排除国际贸易的影响和排除某些行业趋势的影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机器人使用能够显著降低工作场所内和机器人使用后期的职业伤害,但对工作场所外和机器人使用前期的影响不显著.相较于在制造业就业比例较低的地区,机器人使用对职业伤害的影响在制造业就业比例较高地区的作用更大.机制分析发现,任务的重新分配和工作条件的改善是机器人使用影响职业伤害的重要渠道.具体而言,机器人使用一方面可以取代高体力、高风险任务,推动这些工人从事体力强度较低、受伤风险较低的任务和职业;另一方面有助于减少工作时长、降低工作强度和优化工作环境,从而改善工作条件.研究为通过智能制造转型提升劳动者职业健康提供了中国的经验证据,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机器人使用任务重配工作条件职业伤害

    创业的性别差异研究——同群效应的视角

    焦娜刘辉
    104-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劳动力市场的性别结构对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0 年CFPS六期的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创业的性别差异问题,结果显示,中国男性创业比例持续高于女性,但这一差异逐期收敛.应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GPSM)和工具变量法控制同群效应的"反射"问题.分析认为,同群效应不仅对创业活动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且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是不同的.从不同世代的角度来看,同群效应对个人创业行为存在代际传递效应和性别趋同性,女性创业受到母亲行为的影响更大,男性创业受到父亲行为的影响更大;从同世代的角度来看,女性创业主要受到同群女性创业行为的影响,男性创业主要受到同群男性创业行为的影响,且同群效应对女性创业的影响大于男性;同群效应对个体创业概率的影响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非线性特征,因此,同群效应对创业活动的正向作用是短期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生存型创业中,同群效应对女性创业的影响显著大于男性,在机会型创业中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主导型行业中,同群效应对女性创业的影响显著大于男性,而女性主导型行业中,创业的同群效应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控制了人口流动导致的自选择问题后,研究结论仍然是稳健的.政府应重视创新创业,推进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性,同时,中国劳动力市场激励机制设计应着眼于从结构上提高人力资本和行业的匹配度,实现创业性别结构的平衡.

    创业性别差异同群效应广义倾向得分匹配工具变量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水平、差异及影响因素

    郭泰鼎秦雪征
    124-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改善个人和社会群体的健康行为,从而有助于提升一国人口的整体健康水平.为测算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结合国内外健康素养的测评方法,从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医疗保健三个维度出发,创新性地设计了"北京大学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网络调查问卷",并面向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20 年的受访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随机抽样与问卷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对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和人群差异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考察不同维度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国居民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71.41%),但具备较高健康素养水平的人群不足三成(25.07%).分维度看,疾病预防(25%)与医疗保健(21%)维度中具备较高健康素养的人群比例较低.分人群看,健康素养得分较低的人群主要包括男性人群、60 岁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较低人群、自家农业生产经营人群与非农自雇雇主、农村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群.研究结论表明,重视预防保健、关注文化程度较低人群的健康教育、关注劳动力人口的职业健康素养、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健康宣传对提升国民健康素养、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素养量表评估影响因素健康教育

    中国式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有益探索——《中国人口城市化与碳减排研究》评析

    原新
    140-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