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力发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力发电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热力发电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蒋敏华

月刊

1002-3364

rlfdzzs@tpri.com.cn

029-82102475 82102480/1/2

710032

陕西西安兴庆路136号

热力发电/Journal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联手重组的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的专业发电期刊,主要报道国内热能动力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热力发电(火力、核能、地热及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利用,包括:化石燃料及其清洁燃烧、热力设备及热力系统、电站辅机、电站自动控制、电厂化学、电厂金属材料、电力环境保护,以及电厂状态评价、技术监督,机组启动调试、性能鉴定等,并适时地报道国外热能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杂志创刊已30多年,在学科和行业具有广泛影响,深得读者、作者和专家的认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克劳修斯熵在多时间尺度储能配置问题上的应用

    孙振新李海昭张秩鸣马俯波...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率熵"能够定量反映多尺度储能配置的特性差异.采用 2 种正弦功率曲线合成的功率曲线,重点研究了调频、调峰以及跨季节调节等储能应用主要场景的熵值差异和特性.结果显示:功率熵能够有效体现不同时间尺度储能特性的差异;调频、调峰 2 种调节类型宜采用 2套储能组合配置;对于频率和幅值差异在2 倍以内的 2种调节类型,则宜采用1 套储能配置整体调节.该研究从理论方面探索了多时间尺度储能配置的方法和依据,揭示了多时间尺度问题的本质差异,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最优储能配置、调度和优化方案.

    储能技术配置优化功率熵多时间尺度

    基于换热管束优化布置的固态储氢反应器储氢性能模拟研究

    陈泽祺曹红梅田忠玉张民...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固态储氢反应器内的热质传递过程,建立了反应器的二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反应器内固态储氢材料的径向反应分率分布特性,以及储氢材料床层厚度与换热管径对饱和半径的影响规律,进而开展了换热管束优化布置研究.结果表明:换热管存在对应的最大饱和半径,且随管径增加而增大;当管半径为 1.00~6.00 mm的单管布置时,最大饱和半径分别为2.60、3.30、3.50、3.70、3.80、3.90 mm,其中半径为 1.00、2.00、3.00 mm的换热管体积分数较小,分别为7.72%、14.24%、21.30%,当这 3种换热管以管束布置时,较优的管间床层厚度分别为 4.86、6.09、6.38 mm;此外,增设换热管束可有效改善反应器内反应死区的储氢性能.在半径 2.00 mm换热管束的反应器内,与未增设换热管束相比,在反应死区增设 12根半径1.00 mm换热管后储氢时间减少了 40.00%,为 267 s,而换热管束体积分数仅增加了 1.92%,储氢量仅减少 2.17%.该研究成果可为固态储氢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奠定基础,并为后续的工程应用提供指导.

    固态储氢换热管束储氢性能饱和半径数值模拟

    基于内管移动的卧式管壳式相变储热器储热性能优化研究

    周少斌曹红梅付宁张民...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变储热技术能够实现对固态储放氢过程热量的回收和供给,实现固态储氢罐内的自热平衡,提高储放氢性能.研究针对卧式管壳式相变储热器,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内管偏心放置绕中心轴线旋转的运动方式,采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基于动网格技术编写了用户自定义函数UDF,重点研究了内管偏心距离与旋转速度对储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中心内管静止布置相比,偏心内管的旋转运动能够显著提高储热性能,当偏心距离为9 mm,旋转速度为0.10 r/min时,储热时间达到最小值,储热时间减少了 92.16%,时间平均储热速率是内管静止布置的 11.51倍;当偏心距离为9 mm,旋转速度由0.30 r/min减少至0.10 r/min时,储热时间减少了 13.57%;当旋转速度为 0.10 r/min,偏心距离由 3 mm增至9 mm时,储热时间减少了70.48%.该研究结果可为卧式管壳式相变储热器在储氢领域的性能优化研究提供新思路.

    卧式管壳式相变储热器固态储氢内管移动储热性能数值模拟

    金属有机架构物Cu-BTC低温吸附储氢数值模拟研究

    席肖桐田绅郭璐娜陈六彪...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理吸附储氢具有安全性能高、储氢密度大及充放氢速率快的优势,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储氢方式,其中金属有机架构物(MOFs)材料凭借其高度有序的孔隙结构和可调控特性已成为理想的吸氢材料.为探究吸附储氢过程热效应对储氢性能的影响,首先建立了吸附储氢数值模型并进行验证,随后对比分析了Cu-BTC与活性炭AX-21的储氢特性,并探究不同温度下Cu-BTC的储氢能力.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AX-21,采用Cu-BTC作为吸附剂材料,常温下储氢量提升了 12.8%;将储氢温度降至 77 K时,Cu-BTC储罐的最高压力降至0.97 MPa,储氢质量相较于常温 300 K提升了174%.以上结论可为Cu-BTC材料储氢研究提供参考.

    储氢吸附储氢金属有机架构物Cu-BTC低温吸附

    高水电占比地区电氢混合储能优化配置研究

    孟凡奇王鹏王海利辛力...
    126-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用电负荷快速增长和极端天气下来水不确定性提高等因素影响,高水电占比地区电力供给侧与需求侧波动性矛盾日益突出,电力系统对具备长期调节能力的灵活性资源需求愈发迫切.氢储能作为具有长期调节能力的新型储能,能够缓解高水电占比地区供需紧张形势.为此设计了适应高水电占比地区实际情况的电氢混合储能优化配置模型,在目标函数中引入了失负荷惩罚函数,并量化了大型/中小型水电机组发电能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某高水电占比地区 96 台不同类型发电机组构成的电力系统为分析对象,相较于现行储能配置要求,模型优化结果使得水电消纳量提升了 7188 MW·h,失负荷电量下降了 6513 MW·h,总成本下降了 319.4 万元.横向对比了高水电占比地区、高火电占比地区、高新能源占比地区对不同类型储能的需求规模以及储能企业的收益情况,相关结论能够为未来储能投资发展提供参考.

    高水电占比电氢混合储能调节能力失负荷影响

    并/离网风光互补制氢合成氨系统容量-调度优化分析

    邓振宇周家辉徐钢张润之...
    136-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波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设计了一种并/离网风光互补制氢合成氨系统.以系统年收益最大作为目标函数,考虑系统电平衡、氢平衡以及电网交互等运行约束,建立了容量配置-调度优化模型,以内蒙古某地区风光真实出力作为输入,通过风光容量配比分析,探究风光容量配比对系统的技术经济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容量配置与调度优化后,并/离网风光互补制氢合成氨系统能够在不同风光出力情况下合理切换工作状态,平抑风光波动,实现合成氨设备的稳定高效运行,并网型系统优于离网型系统;在案例区域内,随着风电容量的提高,系统需配置的电解槽与储氢罐容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容量接近或相等时,系统经济效率较高.

    风光互补绿氨容量调度优化风光容量配比分析

    太阳能耦合固体氧化物电池热电氢联产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

    赵鹏翔杨佳霖杨宪丛琳...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固体氧化物电池可在燃料电池发电模式和电解制氢模式间切换,且工作温度为 650~850℃,具有高品位余热回收利用的潜力,将固体氧化物电池用于热、电、氢联产可大幅提高设备利用率及能量利用效率.提出了光伏、光热驱动的固体氧化物电池热电氢联产系统,并耦合了蓄电池及熔盐蓄热保障系统连续稳定运行.以总成本最低为目标,构建系统容量配置及运行策略优化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基于品位对口、梯级利用的用能原则,采用夹点分析方法优化全系统多品位能流的梯级利用,揭示耦合系统物质和能量高效集成机理.针对某工业园区太阳能资源及热电氢需求实际案例,固体氧化物电池年满负荷运行小时数高于6000 h,耦合系统平准化用能成本为0.28元/kW.

    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热电氢联产能量梯级利用光伏光热

    "长时储能技术研究"专题特约主编寄语

    何青居文平王俊杰王宏刚...
    前插1-前插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