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成分分析耦合集对分析的区域初始水权分配效果后评价

    吴振徐丹丹王开然张欣...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合理的初始水权分配效果后评价对于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中的关键调节作用、促进水权交易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区域初始水权分配效果后评价中存在的指标体系定量赋权的客观性以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间的关联问题,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指标赋权,并基于集对分析(SPA)理论,建立了PCA-SPA耦合的区域初始水权分配效果后评价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滨州市初始水权分配效果后评价,结果表明:邹平市、无棣县和博兴县的初始水权分配效果为"优秀",惠民县的初始水权分配效果为"良好"且升级到"优秀"的趋势较强,滨城区、沾化区和阳信县的初始水权分配效果为"一般".

    区域初始水权分配后评价主成分分析集对分析

    基于改进变异系数法的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汪超李治军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河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促进其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结合河南省实际状况,选取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18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河南省2005-2020年水资源相关数据,运用区间层次分析法(IAHP)与改进变异系数法(ICVM)组合赋权,并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分析河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表明:2005-2020年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虽有波动,但总体趋于稳定,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平均值为0.416,承载力等级为"中等".由M-K趋势检验可知,河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呈上升趋势,预测未来几年水资源承载力等级继续保持"中等"且有可能达到"较高"等级.由障碍度分析可知,废污水排放量、人均用水量、地下水供水量占比、氨氮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水资源总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均GDP为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主要障碍因子,可通过加强水资源保护、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改进变异系数法区间层次分析法M-K趋势检验河南省

    基于投影寻踪改进TOPSIS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陈磊陈莹莹崔毅金菊良...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状况,提出基于投影寻踪改进TOPSIS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首先,确定11个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采用专家咨询和遗传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其次,确定各评价指标的5个评价等级标准;最后,构建基于投影寻踪改进TOPSIS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GRCC-TPP).将GRCC-TPP模型应用于2015年豫北地区5个地级市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焦作市的地下水资源承载状况最好,为Ⅱ级(基本可载);鹤壁市、新乡市、濮阳市的为Ⅲ级(临界超载);安阳市的最差,为Ⅳ级(超载).该评价结果与豫北地区实际地下水资源承载状况基本一致,表明GRCC-TPP模型在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定量评价方面有较好的适用性.

    地下水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投影寻踪方法TOPSIS豫北地区

    黄河三门峡库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及多样性

    单凯马红亮周子俊娄广艳...
    78-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门峡水库是重要饮用水源地,为了解黄河三门峡水库浮游植物情况,揭示水库修建与运用对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进而判定其富营养化风险,于2019年7-8月、2020年6-7月对该库区不同河段(自然河道段、过渡段、库区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计算了浮游植物组成、密度、生物量、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结果表明:三门峡库区浮游植物共6门39种,群落组成以硅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绿藻、蓝藻;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不同河段均呈现显著空间异质性,三门峡水库修建与运行显著改变了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三门峡库区水体总体为中营养,其中自然河道段为贫营养,过渡段和库区段均为中营养.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富营养化三门峡库区

    环境规制对废水排放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

    马卫东秦腾唐德善苏昱蒙...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控污减排是实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基于2003-2020年我国30个省(市、区)数据,采用门槛模型和空间SARAR模型,实证考察了环境规制对废水排放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废水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虽然现阶段环境规制会促进废水排放量的增长,但是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减弱这种正向促进作用;环境规制与废水排放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来自于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分别是废水排放自身的空间依赖性、环境规制的空间扩散和溢出,以及无法考察的随机误差项的空间冲击和干扰,前两者表现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最后一项则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了充分发挥环境规制的控污减排效应,除了适当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和加强跨区域合作,还需要重视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以及其他空间影响因素的深入挖掘.

    环境规制废水排放门槛效应空间溢出效应

    和川水库沉积物-水界面氮赋存特征及交换通量分析

    侯梓良冯民权赵直
    90-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氮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过程,以和川水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库整体氮营养盐污染现状及内源释放特征.采集水库不同点位表层沉积物和上覆水,以此分析氮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性;以原位沉积物柱样沉积物静态释放试验获取沉积物-水界面氮营养盐交换通量,并分析和川水库内源释放对水体营养盐的潜在贡献率.结果表明:和川水库上覆水中总氮含量劣于V类水标准,且空间差异明显;上覆水中氮营养盐以硝酸盐氮为主,间隙水中氮营养盐以氨氮为主,沉积物中氮以有机氮为主;沉积物表现为总氮、氨氮的"源"和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汇";和川水库库区界面交换对上覆水氮营养盐的贡献率较小,TN、NH4+-N、NO3-N、NO2--N的潜在贡献率小于10%.

    沉积物-水界面氮营养盐交换通量和川水库

    卫河生态流域健康综合评价研究

    刘阳董卫黄强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科学掌握卫河生态流域健康水平,根据河流健康定义、生态流域框架及卫河流域现状,在融入流域管理思想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4个一级指标,包括16个二级指标的卫河生态流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参考《河湖健康评价指南(试行)》和专家咨询,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评价了现状卫河生态流域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卫河生态流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为62.0分,属于四级生态流域、不健康状态;水安全、水经济处于健康状态,水资源、水生态处于劣态,水资源失衡诱发水生态紊乱进而影响整个卫河生态系统;从4个一级指标得分排序看,水经济>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资源和水生态是制约卫河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应制定科学合理调度水资源方案.

    流域健康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卫河

    再生水补水对城市河流水体细菌群落的影响研究

    刘德荣闻钟
    101-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再生水补水对河流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珠江某支流再生水补水河段为例,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探究河流水体不同空间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并借助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和典型对应分析(CCA)方法分析河流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空间差异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再生水补水对河流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河流各采样点优势门类菌群均为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为68%~82%,上游采样点T1、T2的优势菌属为黄杆菌属,中游采样点T4、T5、T6的优势菌属为热单胞菌属,下游采样点T7和T8的优势菌属分别为毛螺菌属和陶厄氏菌属;NH4+-N、TN和TP等是采样点T1 和T2水体中黄杆菌属的主要负影响因子,是采样点T4、T5和T6水体中热单胞菌属的正影响因子;pH值和TDS是影响水体毛螺菌属的主要因子,TN和TP是影响陶厄氏菌属的主要因子;再生水中碳、氮、磷和有机物含量高是补水口附近细菌具有丰富群落结构的直接原因.

    再生水城市河流细菌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不同初始含水率黄土雨滴溅蚀试验

    邱明明周占江郭富杭赵霞玉...
    106-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雨特性、土质类型及其改良措施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为了给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防治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以延安地区某边坡上更新统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制备原状、干燥、增湿3 种圆柱体试样(初始含水率分别为14.5%、4.5%、33.6%),试验方案为2 个雨滴直径(3.0、5.0 mm)、3 个雨滴频率(10、50、100 滴/min)、雨a滴落差1 000 mm、降雨历时60 min,利用自行设计的单雨滴溅蚀试验平台进行不同初始含水率黄土的雨滴溅蚀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降雨历时延长,雨水从雨滴降落点不断向四周渗透扩散,在雨滴连续击溅作用下试样表面形成由小到大、由浅变深近似圆形的溅蚀坑;溅蚀坑深度随降雨历时延长而增大、随降雨强度提高而增大,不同初始含水率黄土试样溅蚀坑深度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大致可分为快速增长、持续强化、稳定渐变3 个阶段.2)相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试样溅蚀破坏直径和溅蚀扩散直径随降雨强度提高而明显增大;相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干燥试样雨水入渗量和入渗范围较大,增湿试样溅蚀坑内的薄层积水使雨滴溅蚀破坏减弱;小雨情况下初始含水率较高的土体易被溅蚀,而强降雨情况下初始含水率较低的干土易被溅蚀.3)溅蚀扩散直径为溅蚀破坏直径的2.1~3.3 倍,溅蚀破坏直径、溅蚀扩散直径和溅蚀量(体积)受土体初始含水率影响显著.

    黄土初始含水率雨滴溅蚀土壤侵蚀试验

    基于SPEI的豫北地区干旱演变特征分析

    晋超杰姜宁孟凡香田肖冉...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给豫北地区的抗旱减灾与加强水资源规划提供参考,分析该地区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基于1991-2021年豫北地区23个气象站点逐月气象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结合线性回归、Mann-Kendall 突变检验、反距离权重插值(IDW)、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进行豫北地区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91-2021年豫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所有干旱事件以轻度和中度干旱为主,重度与极端干旱次之.在不同时间尺度干旱指数的变化程度差异性显著,干旱与湿润交替出现,有逐渐湿润趋势;时空上,不同尺度各站点干旱频率为22.58%~41.93%.豫北地区以9a为一个干湿变化周期,春、秋季节干旱集中在豫北地区中部,而夏、冬季节在豫北地区东部与西部.豫北地区干旱情况有减弱趋势,主要以轻度与中度干旱为主,季节干旱频率分布差异显著.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突变检验反权重插值(IDW)豫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