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朱永明杨姣姣张水潮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识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基于黄河流域的特殊性和发展新态势,以问题为导向,从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层面选取13个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因素,采用AHP-DEMATEL方法定量探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识别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创新能力、人才资源、人为破坏、教育资源、收入水平及其差距等是影响黄河流域实现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建议: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国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并适当向黄河流域倾斜,完善黄河流域交通基础设施,解决居民收入水平低、差距大的问题等.

    高质量发展关键影响因素创新能力交通系统人才资源教育资源收入水平黄河流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用研究

    王军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促进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融合,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程的运用,分析了黄河流域的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构成现状,在探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框架,即建立生态环境空天地一体化管理系统、完善综合防汛预警体系、健全黄河供水区水资源管控体系、加快流域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建立完整的流域产业链等.在该框架的基础上建议建立空天地一体化大数据平台,以加速黄河流域的生态恢复,保障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平台黄河流域

    基于黄河流域治理的生态水利PPP项目风险评估

    何楠张亚琼李佳音王军...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运用PPP模式运营可以缓解资金缺口并弥补技术不足.基于已有生态水利PPP项目,通过大量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识别出影响我国生态水利PPP项目的115项风险因素,构建生态水利PPP项目风险清单.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各因素发生的概率、可发现的难易程度和影响进行评估,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工作采用PPP模式进行设计提供了参考.

    生态治理生态水利PPP风险评价黄河流域

    黄河下游洪水频率分析研究

    蔡蓉蓉张红武卜海磊施祖麟...
    18-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避免历史调查洪水误差较大对设计洪水计算的影响和我国过于保守的分析思路导致设计洪水值普遍偏大而影响黄河下游防洪体系合理运行的现状,利用黄河下游花园口站百年实测洪峰流量还原资料,通过洪水频率分析和调洪计算对花园口站在小浪底等水库运用前后的设计洪水频率及洪水过程进行研究,并结合洪峰流量相关图确定了黄河下游各站的设计洪峰流量.结果表明:花园口站天然状态和考虑小浪底等水库运用的100 a一遇设计洪峰流量分别为22949、12948 m3/s,黄河下游夹河滩、高村、孙口站在小浪底等水库运用后100 a一遇设计洪峰流量分别为11730、11050、10100 m3/s;花园口站天然状态和考虑小浪底等水库运用的1000 a一遇设计洪峰流量分别为32301、20865 m3/s,小浪底等水库运用后相应的夹河滩、高村、孙口站1000 a一遇设计洪峰流量分别为19125、17100、15350 m3/s.对比其他学者的成果和目前采用的设计洪水标准,所得结果较小,现有堤防设防标准自然相应提高,表明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客观上存在一定余地,为解放北金堤滞洪区与明显减小东平湖滞洪区的分洪概率和分洪量提供了良好条件,有利于采用"两道防线"与生态治理、因滩施治相结合的"三滩分治"模式治理黄河,进而使黄河下游成为造福两岸人民的幸福河.

    洪水频率分析调洪计算设计洪水花园口站黄河下游

    兰州新区SCS径流模型改进与应用研究

    张永明蒲秉华王鹏全侯慧敏...
    24-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国气候异常,由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已成为城市经济快速发展面临的严峻水问题之一.因此,以无水文资料地区——兰州新区为研究区,开展降雨径流过程模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根据黄河干支流区综合概化时程分配雨型表、《甘肃省暴雨洪水图集》,利用地方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研究区不同频率的产流量;其次借鉴相关研究成果,考虑地形地貌特征、下垫面情况,结合SCS径流模型及DEM-GIS技术,划分流域片区,以流域片区中各典型水文断面为研究单元,构建适合兰州新区产流计算的模型参数,并运用LH-OAT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度分析;最后通过对比地方经验公式法和SCS径流模型的产流成果,经科学分析后认为,模型模拟精度较为理想,符合兰州新区实际降雨-径流过程,推荐研究区采用SCS径流模型计算成果.

    DEM-GIS技术SCS-CN模型改进LH-OAT无水文资料地区兰州新区

    四种卫星降水数据在黄河源区的适用性分析

    张磊磊康颖岳青华唐俊龙...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黄河源区17个气象站1998—2015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多源卫星降水数据(TMPA、RT、CMORPH和PERSIANN)在该地区的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评估TMPA数据在水文模拟应用中的潜力.结果表明:PERSIANN数据精度最低,其次为CMORPH和RT,TMPA数据精度最高,其中PERSIANN和RT数据在该地区存在高估降水量的问题.利用气象站插值降水量和唐乃亥水文站1998—2013年逐月径流资料对分布式水文模型(VIC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在此基础上采用精度最高的TMPA数据驱动VIC模型,进一步验证了TMPA在黄河源区分布式水文模拟应用中具有较高潜力,TMPA模拟的径流过程与基于地面气象站插值降水量模拟的径流过程精度基本相当.

    TMPARTCMORPHPERSIANN黄河源区

    黄河河口入海流路的稳定类型和改道阈值体系

    王开荣杜小康韩沙沙毕乃双...
    34-3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黄河河口入海流路的稳定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和概括总结,简要回顾其人工改道标准阈值的演化和确定过程,初步构建入海流路实施改道的阈值体系,利用实测资料对典型流量级改道水位阈值、河长阈值、海域容沙阈值及其河口容许累计来沙量阈值进行了论证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现状流量为3000 m3/s的改道水位阈值为10.58 m,河长阈值约为89 km,海域容沙阈值约为72.19亿m3,相应的利津站累计来沙量阈值约为120.65亿t.

    河口流路稳定类型阈值体系黄河

    基于高效输沙实现技术的淤筑村台示范研究

    苏立志龚西城鲁详磊李琳琪...
    39-4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黄河下游滩区村台建设过程中,利用黄河泥沙淤筑村台,不但能提升黄河河道的行洪能力,将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还能帮助滩区居民躲避洪灾,改善滩区居民生活条件.为利用高浓度长距离输沙通道淤筑村台,开展"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项目多技术高效泥沙处置示范工程建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张红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理论体系,运用水流挟沙力等公式计算临界流速、阻力系数等,确定淤筑村台工程中动力系统、造浆系统和管道系统的关键技术参数,构建黄河不同粒径泥沙的长距离管道高效输沙参数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结合工程实际的计算结果为管道高效输沙淤筑村台工程的设备布设等重要环节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淤筑村台工程良好的运行情景说明所选择的管径和输沙浓度是合适的,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程成本.示范工程中泥沙水力粗度、含沙量等大量实测数据,均与前期理论计算结果颇为接近,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表明,对于黄河床沙中的粗沙,可以实现长距离精准高效的管道高浓度输沙淤滩目标.

    滩区治理村台淤筑管道高浓度输沙计算方法黄河

    堤防CT成像的数值模拟研究

    潘纪顺刘宇锋李长征杨磊...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述以射线理论为基础的地震CT的基本原理、数学方法、图像重构技术、ART算法和SIRT算法,在现有井间地震CT的基础上研究堤防CT,利用MATLAB编程对堤防进行地震断面CT的数值模拟,通过ART和SIRT重建方法进行反演,分析得出二者在堤防CT应用中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结果表明:ART算法和SIRT算法都得出了较好的反演结果,提高了探测效率和精度,较好地验证了堤防CT成像技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堤防地震CTART算法SIRT算法

    非接触式冰厚和水位一体化远程监测装置研发

    张宝森李春江崔海涛陈洁...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冬季结冰河道冰厚和水位一体化连续监测难的问题,研发了非接触式冰厚和水位一体化远程监测装置.该装置主要由空气耦合雷达、环境温度传感器、水面/冰面温度传感器、高清红外夜视仪、避雷器、GPS模块、远程开关控制和遥测模块、太阳能和风力供电互补系统、硅能电池、超长横杆和三角钢架等组成.集成后的装置可监测冰厚、水位、环境温度和冰面/水面温度等相关参数及全天候的视频图像数据,通过采用4G模块将数据回传至控制中心并自动解译雷达图谱.该装置已安装应用于黄河内蒙古托克托县什四份险工弯道处,完整监测了2019—2020年度凌汛期冰厚和水位变化过程,采集了大量的温度和凌汛视频图像数据.该装置为冰期水文远程非接触式监测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技术,可实现全年无人值守智能监测.

    冰厚水位空气耦合雷达一体化远程监测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