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游荡型河道河势突变调整的内涵与研究方法

    张向萍江恩慧李军华王远见...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游荡型河道河势演变不仅包含渐变过程,也包含突变过程.河势突变是指游荡型河道局部或整体河势在短时间内发生大幅度的调整.河势突变给河流防洪、供水安全及河流治理带来了重大挑战.如果在某些情况下对河势突变适当加以利用,可有效提高河道整治工程的控导能力,增强河势稳定性.从游荡型河道河势突变调整的现实意义、内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评述其研究进展,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未来开展河势突变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下一步深入系统开展游荡型河道河势突变研究指明方向.

    游荡性河道河势突变调整黄河下游

    小浪底水库运用对黄河下游深泓线演变的影响

    王建伟陈炳瑞段连强陈泰霖...
    57-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冲积河流深泓线的演变对河流河势、河床地貌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小浪底水库建成后来水来沙条件改变对黄河下游河道深泓线演变的影响,基于2002—2014年花园口、孙口和泺口断面汛后实测地形资料,对比分析黄河下游深泓线位置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来沙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2002—2014年花园口断面深泓迁移强度最大,孙口次之,泺口最小;随着花园口来沙系数的增大,花园口、孙口和泺口断面深泓迁移强度均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转折点出现在来沙系数为0.004~0.006时,而3个断面中花园口深泓迁移强度对来沙系数的变化最为敏感,且洪季来沙系数变化对深泓迁移强度变化起主导作用.小浪底水库的蓄水拦沙作用使得黄河下游来沙系数减小,改变了主河槽淤积萎缩的演变趋势,同时也有利于河道主流的稳定.

    小浪底水库深泓线迁移强度来沙系数黄河下游

    20世纪以来治黄方略与流域管理体系演变关系研究

    陈方舟王瑞芳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国家江河管理体系从传统向现代变革.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成立,开启了现代黄河管理新阶段.黄河治理经历了从以工程措施为主,到将黄河水沙视为资源,在全河和流域的层级进行用水量的强制性调配,最终走向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终极目标的流域综合治理之路的发展过程.从治黄方略演变入手,结合自然与社会背景,对20世纪以来黄河管理体系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分析各阶段治黄方略与管理体系互动的特点.指出,流域管理体系作为治黄方略推进的政治保障,其演变与发展以治黄方略为标,不断调整完善;治黄实践中对黄河水沙从控制到利用的认知,决定了流域管理视野的扩展与综合统筹能力的提升.

    治黄方略演变流域管理体系互动

    基于GIS技术的河南省洪灾风险评估与分析

    冯凌彤
    67-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洪灾风险评估方法的地理位置信息准确性不高,使评估结果准确性较差.以河南省为例,引入GIS技术评估洪灾风险.通过收集地理信息资料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值,确定洪灾危险性和易损性指数;引入相关指数构建隶属度函数进行河南省洪灾风险评估,利用GIS技术中的ArcInfo GRID模块与隶属度函数进行因子叠加,获取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利用基于GIS技术的评估分析方法统计的各风险等级面积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评估准确率高达94%.

    洪灾风险GIS技术评估与分析易损性指数危险性指数河南省

    黄河轻型破冰船开河期破冰试验

    谢志刚邓宇王吉诰郑兴...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开河期极易在桥梁、浮桥和建筑物附近形成堆冰,进而形成局部冰坝险情.由于传统的爆破破冰手段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提出了一种轻型破冰船主动干预破冰方式.该轻型破冰船与黄河河道及冰凌特点相适应,破冰船长27.7 m,型宽7.0 m,设计吃水深度为1.3 m,主机功率772 kW.通过在黄河开河期实施连续式破冰、冲撞式破冰、辅助式破冰和碎冰区航行等4项破冰作业试验,验证了该破冰船破冰作业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能动性.破冰船最大破冰冰厚超过50 cm,2 h内可疏通1 km河道航道,破冰面积超过4万m2.研究成果为消除黄河凌汛期局部冰坝隐患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时也为水上抢险作业提供了参考.

    破冰船破冰试验黄河

    技术创新视角下黄河流域工业用水效率研究

    岳立曹雨暄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循环发展战略下,黄河流域成为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工业用水效率提升对流域水环境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以2007—2017年黄河流域各省(区)为研究对象,采用SBM-DEA模型和GML指数法测算区域工业用水效率及其分解,并基于技术创新用门槛回归法探究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黄河流域工业用水效率在研究期间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较大的节水潜力;②黄河流域工业用水效率省(区)间差异明显,效率升高的4个省(区)驱动因素是技术进步,效率降低的省(区)由技术效率下降和技术倒退制约;③技术创新水平对区域工业用水效率存在正向门槛效应;④城镇化水平、工业发展水平、水资源丰裕度和政府研发支持度对工业用水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对工业用水效率有显著抑制作用.正向影响因素可以依托技术创新提升对用水效率的积极影响,负向影响因素则可以依托技术创新趋同效应减小对用水效率的抑制作用.

    技术创新工业用水效率门槛回归法SBM-DEA模型黄河流域

    河南省卫河流域蓄滞洪区雨洪资源利用潜力分析

    张修宇康金鸽陈思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河南省卫河流域蓄滞洪区洪涝灾害问题,首先利用不同下垫面类型分析法计算出研究区雨洪资源利用的理论潜力和实际潜力,然后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基于水资源基础条件、实施可行性、社会经济和耗水量,构建研究区雨洪资源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雨洪资源利用理论潜力和实际潜力分别为39.63亿、38.80亿m3;雨洪资源利用潜力为Ⅰ级(优),雨洪资源充沛且容易利用,但实施条件和用水效率还有待改善与提高.

    蓄滞洪区雨洪资源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卫河流域

    国家中心城市水资源及供水结构的地区差异性分析

    李运涛王亚迪暴占军
    85-8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水安全保障问题,通过分析2014—2018年9个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资料数据,采用测算人均指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基尼系数与供水水源结构不平衡指数的方法,研究国家中心城市的水资源情况及供水结构状态的地区差异性.结果表明:9个国家中心城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差异性较大,部分城市供水水源结构需要优化调整.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提升城市的供水保障能力,才能有效应对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水资源供水水源结构基尼系数不平衡指数国家中心城市

    基于CEEMDAN-LSTM的陶岔渠首水深预测

    陈伟吕学斌梁雪春
    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基于自适应噪声的完全经验模态分解-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CEEMDAN⁃LSTM)对水深进行预测.首先利用中位值平均滤波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再采用CEEMDAN方法对历史水深序列进行分解获得历史水深的高、低频以及残差序列,然后对得到的各个分量使用LSTM神经网络预测,最后叠加各分量预测值重构水深预测结果.以陶岔渠首为研究对象,CEEMDAN⁃LSTM模型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相比支持向量机回归、BP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经验模态分解-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有更强的预测性能.

    水深预测中位值平均滤波法CEEMDAN分解LSTM神经网络模型陶岔渠首

    干旱区人工绿洲水土环境脆弱性评价

    徐存东刘子金朱兴林谷丰佑...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干旱区人工绿洲水土环境脆弱性难以定量化描述的问题,以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灌区为研究区,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选取直接参与驱动区域水土环境分异的土壤盐分、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电导率、地表灌水量、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埋深、海拔、坡度、年均降水量、年均蒸发量、年均气温12个指标,基于云理论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ArcGIS软件为技术平台将各指标空间分布结果按相应权重进行空间叠加,实现研究区水土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的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土环境脆弱性基本保持在Ⅰ~Ⅲ级,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特征,重度脆弱、极度脆弱区域集中分布在灌区东部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土壤盐分、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地表灌水量是影响区域尺度水土环境脆弱性的主要因素.

    水土环境脆弱性云理论改进层次分析法区域尺度景电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