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泥沙处置分析与探索

    耿淼蕊杨晨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详细分析黄河下游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沉沙池的生态环境、泥沙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泥沙特性,总结黄河下游泥沙处置的制约因素,分析泥沙处置成本并解读相关政策.以保障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经济效益等多种需求为背景,探索沉沙池清淤泥沙处置途径.可利用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沉沙池现有条件,进行挖泥船动水清淤和泥沙分选,把该工程泥沙处置项目建设成地、水、泥、光、风复合利用的新型泥沙处置示范性项目,以期提高黄河泥沙处置能力以及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经济效益.

    沉沙池清淤泥沙泥沙处置引黄入冀补淀工程

    基于出流管控与径流分担的内涝治理模式探讨

    田坤宫永伟于磊邸苏闯...
    55-6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快速发展和极端天气频发导致内涝风险加剧,给流域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在借鉴国内外出流管控和径流分担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基于出流管控与径流分担的内涝治理模式,以我国北方某城市流域为例,探讨了该模式的适用性及径流管控效果,分析了该模式对流域内峰值流量削减率、峰值延迟时间以及径流总量削减率等关键指标的调控能力.结果表明:基于出流管控和径流分担的内涝治理模式在50 a 一遇、100 a 一遇洪水模拟情景下,流域末端控制点的峰值流量分别由449.2、616.6 m3/s降低至205.5、341.5 m3/s,且均不超过控制点的管控阈值,峰现时间分别延迟了 27、22 min,此外,径流总量削减率分别达到61.9%、48.9%.该模式对保障流域内部及下游地区水安全可发挥重要作用.

    雨洪管理内涝治理流域管理出流管控径流分担海绵城市

    中小河流堰坝分布对边滩景观格局的影响

    黎景江夏继红王玥汪颖俊...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堰坝是中小河流治理中的重要建筑物.以龙游县灵山港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年、2012年、2017年、2021年的遥感影像,并结合实地野外调查与GIS信息提取,归纳了堰坝分布特征,定量分析了边滩景观格局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讨论了堰坝建设后及不同分布方式下边滩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堰坝群分布具有动态性和空间异质性;近15 a来,边滩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化和规则化趋势,各河段边滩格局演变具有显著差异性,上游河段边滩破碎度与边缘复杂化程度均最显著;堰坝对边滩分布会产生剧烈影响,而且不同堰坝分布方式对边滩景观格局的影响差异性较大,随着堰坝分布密度的增大,边滩的破碎化和形态变化越来越剧烈,其根本原因在于堰坝对水动力学条件的改变.

    中小河流堰坝群边滩景观格局指数灵山港

    黄河下游淤背区膨润土保水层试验研究

    张依茹黄波王红雷张旭...
    65-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淤背区保水能力弱、生态林生长能力差的问题,采用膨润土作为保水材料设置保水层方案(纯膨润土薄铺保水层、沙土-膨润土混合保水层、无保水层)并进行现场试验,研究不同膨润土保水层对土壤含水率和植被生长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与评价确定最优保水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膨润土保水层能提高淤背区表层土壤平均含水率4%~12%,植被各项生长指标同比提高4%~17%.利用TOPSIS综合评价法对3种方案进行对比表明,薄铺方案最佳,即在盖顶土与淤沙之间铺一层厚度约1.5 cm的膨润土后,淤背区表层土壤的保水持水能力显著提高,植被生长环境得到改善.

    淤背区土壤改良膨润土保水性黄河下游

    基于四元效应全偏联系数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刘凌陈浩周戎星袁康...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进行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并识别出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基于三元效应全偏联系数,类比推导出四元效应全偏联系数公式,解释其中的内在机理,将其与四元减法集对势、四元半偏减法集对势进行对比,并运用到淮北平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结果表明:2011-2019年,淮北平原水资源承载力基本在2级(临界可载)到3级(临界超载)之间,说明其水资源承载力总体较差.四元效应全偏联系数与四元减法集对势、四元半偏减法集对势方法的计算结果一致,但四元效应全偏联系数方法较其他两种方法计算过程更合理、评价方法更有说服力.四元效应全偏联系数方法能较好地判断集对系统的发展趋势,为解决集对系统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给出了一种新的判断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四元效应全偏联系数减法集对势半偏减法集对势淮北平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郑州市地下水埋深变化研究

    田大永张春艳程艳红张帅领...
    76-8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对郑州市地下水埋深的影响,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郑州市5个城区浅层和中深层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浅层地下水埋深空间相关性随时间呈减弱趋势,空间变异性主要受结构因素的影响;中深层地下水埋深的空间相关性随时间明显减弱,由强烈相关减弱为中等相关,且随时间推移,小尺度随机因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2015-2019年,研究区地下水位有不同程度的回升,枯水期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减小0.63 m、丰水期减小2.37 m,地下水埋深为10~20 m的分区面积明显增大,地下水埋深大于40 m的分区面积明显减小;枯水期深层地下水平均埋深减小5.15 m、丰水期减小21.04 m,地下水埋深小于40 m的分区面积明显增大,地下水埋深为40~60 m的分区面积明显减小;影响浅层和中深层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因素为调水量、开采量、用水量和降水量,南水北调替代水源对研究区地下水位稳定恢复起到主导性作用.

    南水北调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开采郑州市

    基于水资源三重属性的黄河流域用水脱钩及影响因素

    董瑞媛周晓唯张扬王宁...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水资源三重属性视角,运用脱钩模型评价2006-2020年黄河流域用水脱钩态势,通过因子分解法从6个方面探究用水脱钩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以2013年为转折点,2013-2020年黄河流域用水呈从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的良好态势;②甘肃强脱钩状态最稳定,除宁夏外的其他省(区)均具有良好脱钩态势,河南脱钩优化程度最为显著;③用水强度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促进各省(区)用水脱钩的两大关键因素,而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效应是抑制各省(区)用水脱钩的重要因素,水资源利用率过高严重阻碍了宁夏的用水脱钩,流域各省(区)共同面临水资源禀赋差的问题,亟须优化协调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高用水效率.

    水资源三重属性用水脱钩影响因素黄河流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市场联动定价配置机制研究

    张保林
    88-9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配置机制是影响水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配置效率,采用均衡分析方法,探讨了目前配置机制存在的内生节水激励不足、市场均衡难以实现、水资源稀缺性体现不充分、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包含供给侧市场、需求侧市场、受水区同一地级市内水权交易市场、受水区不同地级市间水权交易市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市场联动定价配置机制,并分析了各市场的运作机制及价格联动机制.为规避市场机制失灵,从政府监管和工程技术支持两个方面提出了新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水价配置机制

    黄河流域11个城市水质与城市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分析

    王梅李静白一帆左其亭...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城市快速发展给水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协调好城市发展和水质之间的关系对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至关重要.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2012-2019年黄河流域11个城市的城市发展水平指数(UDI)和水质指数(WQI),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市发展与水质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发展水平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UDI在空间上呈现"上下游"高、"中游"低的规律;水质整体稳定在Ⅱ类,污染物以氮磷营养盐为主;研究期内城市发展和水质整体为良好协调发展,水质和城市发展存在良好共生关系.针对各城市特点,提出通过加强污水排放管理和污染治理、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及采取环境治理和保护等措施提升水质和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性.

    水质城市发展水平耦合协调黄河流域

    黄河源区极端温度与降水时空变化

    朱莎莎吴宇婧范霄寒李庆祥...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适宜的气候是生态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极端温度与降水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在高纬度、高海拔、高寒地区,极端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严重.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利用1988-2017年中国地面气温逐日0.5°× 0.5°格点数据集(V2.0)和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分析了黄河源区30 a内极端温度和降水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极端温度指数和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具有明显规律性,30 a内极端温度不断升高、极端降水指数不断增大;极端温度指数在黄河源区中部、西北部、西部较小,在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较大;极端降水指数在黄河源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

    极端温度指数极端降水指数生态保护黄河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