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机制及障碍因子研究

    吴艳霞杨帅帅陈步宇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测度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水平、识别其提升的障碍因子,构建基于创新价值链和创新层次两个维度的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机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水平进行测度,利用泰尔指数模型进行空间差异分析,通过空间引力模型进行空间联系强度分析,采用障碍度模型对制约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水平提高的因子进行识别.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在2011—2020年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但是2020年尚有4个省份的耦合协调状态属轻度失调;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水平存在空间不平衡的现象,下游地区最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最低;创新消费能力不足是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分别提出了提升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水平的具体建议.

    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水平耦合协调度泰尔指数空间联系度障碍度黄河流域

    基于水风光一体化开发的黄河上中游水风光资源评价

    张权姜勃唐梅英王珈珞...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上中游地区水、风、光等清洁能源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为高质量推动黄河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建设,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了基础条件.分析了黄河上中游生态环境条件、土地资源条件、水能资源条件,围绕调节能力强的水电站周边地区,开展风能资源、光能资源评价,提出风能资源、光能资源地理分布规律和开发潜力,为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布局以及多种能源互补研究提供支撑.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分布有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多种类型环境敏感区,土地资源中草地面积最大,其次为耕地面积;上游的宁木特、茨哈峡、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水电站,中游的碛口、古贤、小浪底水电站调节能力强,在相应河段具有龙头作用;上游龙羊峡及以上河段、黑山峡河段风光能资源最好,中游河段自上而下风光资源条件逐步变差,风能资源开发潜力3.75亿kW,光能资源开发潜力15.82亿kW.

    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水能资源风能资源光能资源开发潜力黄河上中游

    黄河流域产业数字化协同演化格局与驱动路径

    罗巍冉巧丹程遂营
    13-1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传统产业"重工、重能"现象严重,阻碍流域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新时代产业变革的方向.为构建数字生态共同体、探究三次产业数字化协同演化关系,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度模型探测2011—2020年流域内产业数字化复合系统协同度,并借助FS-QCA法探讨实现高协同度发展的驱动路径.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上呈现"先缓慢上升后波动下降"趋势,九省(区)产业数字化协同度长期处于低协同状态;②单一前因条件均不能构成产业数字化高协同度必要条件,产业数字化复合系统高协同度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多因素组态分析共形成技术驱动型、经济基础保障型、综合调节型3条路径.基于这3条路径,提出黄河流域九省(区)应采取各产业智慧发展、全产业创新联动和强化优势因素、调整产业结构的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建议.

    产业数字化产业协同系统有序度FS-QCA法组态分析黄河流域

    新疆卡拉贝利水库排沙效果试验研究

    肖俊胡健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坝区动床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卡拉贝利水库的排沙问题.观测水库排沙运用时的坝前水流形态、沿程流速变化、冲刷漏斗形态,分析不同运用水位和开启不同排沙洞工况的水库排沙效果,并通过敞泄排沙试验探讨水库恢复部分库容的可能性.研究表明,水深与冲沙流量是影响水库排沙的重要因素,相同的冲沙流量下降低水位排沙效率更高.水库应根据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电站运用情况和排沙洞前淤积高程,抓住有利时机,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冲沙.

    水库排沙冲刷漏斗泥沙模型试验卡拉贝利水库

    黄河流域水文站和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变化及其差异

    赵梓琨孙文义穆兴民宋小燕...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深入理解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大多研究将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作为基础,以此反映黄河流域的蒸发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忽略了水文站蒸发皿蒸发量的重要参考价值.基于黄河流域51个水文站及其邻近55个气象站1975—2018年蒸发皿蒸发量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黄河流域及其8个二级水资源分区水文站和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的差异、变化趋势与空间格局,并通过Spearman秩相关方法分析影响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主控气象因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文站蒸发皿蒸发量普遍低于相邻的气象站,水文站多年平均蒸发皿蒸发量为866.2 mm,气象站为1021.0 mm,水文站蒸发皿蒸发量比气象站平均低15.2%.黄河流域整体年均蒸发皿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水文站、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率分别为-1.2、-1.9 mm/a.水文站和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在空间格局上变化相对一致,"蒸发悖论"主要存在于流域中下游,在流域上游龙羊峡以上区间、龙羊峡至兰州区间主要呈上升趋势,流域中下游主要呈下降趋势.驱动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主控因素不同,气温的上升和相对湿度的下降是流域上游龙羊峡以上区间、龙羊峡至兰州区间蒸发皿蒸发量上升的主要原因,而日照时数的减少和风速的下降是流域中下游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蒸发皿蒸发量气象站水文站主控因素黄河流域

    西安市小寨区域城市雨洪综合模拟与解析研究

    薛树红高徐军刘园康抗...
    32-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评估城市雨洪管理效果,以西安市小寨区域为例,搭建耦合管网模型和地表漫流模型的绿-灰-蓝雨洪系统综合模拟模型,从径流控制、管网排水与城市防涝等方面解析城市雨洪管理现状.研究表明:小寨海绵城市改造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基本可满足要求;2 a一遇、3 a一遇降雨排水瓶颈的管网长度分别为145.02、181.91 km;20~50 a一遇暴雨条件下,海绵城市改造区无明显积水,大环河北岸、南三环中段和雁展路局部积水深度大于15 cm.该模型能够直观表现地表雨水漫流和管道水流运动过程,科学评估城市排水防涝与生态海绵城市建设效果.

    城市雨洪综合模拟绿-灰-蓝西安市

    基于黄河中游水库群调控的下游河道输沙能力分析

    陈翠霞刘俊秀付健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充分挖掘黄河中游水库群调控作用潜力,提高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对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计算不同水沙条件下优化现状水库群调控方式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古贤、东庄水库投入运行后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优化现状水库群调控方式,水库增加泄放较大含沙量的水流过程,可提高下游河道输沙能力10%~12%;古贤、东庄水库投入运行后拦沙期内进入下游河道的沙量和输沙入海量减少,正常运用期可进一步提高输沙能力11%~12%.

    河道输沙水沙调控小浪底水库古贤水库黄河下游

    考虑湖泊范围的子流域划分和编码方法研究

    关铜垒刘佳嘉周祖昊井涌...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子流域划分方法一般通过虚拟河网将湖泊划分为若干部分,每个部分分属不同的子流域,并未考虑湖泊范围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不利于湖泊水量平衡分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湖泊范围的子流域划分和编码方法,包括湖区子流域(湖泊子流域和湖滨带子流域)划分和非湖区子流域划分方法,以及根据栅格流向和河道汇流关系,确定子流域间的上下游拓扑关系并生成其拓扑关系表.黄河源区(唐乃亥以上区域)有鄂陵湖和扎陵湖两大湖泊,采用该方法对黄河源区进行子流域划分和编码,并基于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模型)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研究区湖泊区域的自动识别、子流域划分及编码,水文模拟结果和湖泊水量平衡计算结果合理.

    湖泊子流域划分子流域编码分布式水文模型黄河源区

    小浪底水库拦沙期应急保滩能力研究

    李荣容蔺冬赵翔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下游滩区防洪是当前中下游洪水调度的难点,研究利用小浪底水库拦沙期较大的库容兼顾滩区防洪安全十分必要.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黄河中游洪水分期特点及近期变化,提出了适宜的保滩流量和分期分级洪水保滩库容需求量,研究以小浪底水库为主的中游水库群应急保滩运用方式,分析了水库应急保滩能力.结果表明:扣除大洪水防洪所需库容,前汛期小浪底水库现状汛限水位235 m以上库容可保证5 a一遇"上大洪水"下游不漫滩,"下大洪水"因小花间无控制区来水量较大,故难以保证下游滩区洪水不漫滩;后汛期现状汛限水位248 m以上库容可保证10 a一遇洪水下游不漫滩.实时调度中结合预报小浪底水库提前预泄腾库,保滩能力可进一步提升.但随着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逐渐淤满,水库兼顾下游滩区防洪的能力将逐渐降低.

    拦沙库容保滩库容前汛期后汛期小浪底水库

    淡水侧向冰水界面融化现场测试和能量平衡模型

    祖永恒卢鹏李志军修苑人...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融冰期的淡水冰层上挖凿开敞水域,连续观测气温、水温、辐射和风速风向等,采用触点测量设备监测冰-水侧向界面的融化量,获得冰-水侧向界面融化速率.根据冰层内的热量平衡过程分析冰-水侧向界面的形状变化和影响融化速率的因素.侧向融化速率受水温影响明显,风速、气温和辐射对侧边界摩阻速度和显热潜热比例具有一定的影响.黄河开河期周边的河迹湖,冰-水侧向界面热通量远大于底部热通量,从而影响区域水环境.

    冰层冰-水侧向界面融化能量平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