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SD的绿洲城市群水资源保障能力与发展模式研究

    孙建光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绿洲城市群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构建基于人口、经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乌(乌鲁木齐市)昌(昌吉市)一体化绿洲城市群水资源保障能力系统动力学(SD)模型,并根据不同发展目标,设计现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协调发展型水资源配置方案,各方案水资源保障能力、不同产业需水量及用水效率模拟结果表明:从综合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角度,协调发展型方案的城市群水资源综合保障能力最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方案次之,未来城市群发展模式需实现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型方案2030年的水资源供需比为0.98,基本能保障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水资源需求,第一产业用水量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用水量增加,用水结构得到优化,用水效率得到提高,生活用水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水资源保障能力SD模型乌昌一体化绿洲城市群

    山东省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变化研究

    潘洪瑞姜欣张保祥李佩茹...
    64-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是粮食生产和能源消耗大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为实现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采用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分析山东省2000—2020年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水-能源-粮食系统整体发展趋势较为稳定,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各子系统间离散程度相对较低、相互影响程度高,大多数年份水-能源-粮食系统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干旱导致水资源短缺、能源供需矛盾等问题,对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影响较大,提升抗旱减灾和能源保障能力可促进山东省水-能源-粮食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可持续发展山东省

    河南省引黄受水区水资源情势分析

    张修宇陈卓王贻森石峰...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河南省引黄受水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科学认识和掌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为水资源状况评价、水安全评价等提供基础信息支持,以河南省引黄受水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21年气象、水文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识别并分析河南省引黄受水区的水资源情势.结果表明:河南省水资源各要素在时序上变化不大,极端气候条件的影响导致2019年各指标最低、2021年最高,整体基本保持稳定;降水量和蒸散发量是影响水资源情势的重要因子,水资源总量受到降水量影响较大;豫北地区近些年来较为干旱缺水.

    水资源情势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引黄受水区河南省

    基于改进EMD-SSA-KELM的用水量预测方法研究

    刘扬杜帅兵
    73-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用水量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且预测时存在精度低、可信度差等问题,提出了改进经验模态分解法与麻雀搜索算法优化核极限学习机的组合预测模型.首先使用长短期记忆网络对人民胜利渠的原始引黄用水量序列进行极值延拓,改进经验模态分解法的端点效应;然后通过改进后的经验模态分解法将时序信号分解为若干个本征模态分量,使原始用水量信号平稳化;最后利用麻雀搜索算法优化核极限学习机,对原始用水量序列与通过改进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的用水量序列进行预测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改进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有效地抑制了端点效应,模型预测误差降低43.51%、可信度提高76.79%,因此采用改进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有效地提高麻雀搜索算法优化核极限学习机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和可信度,在水资源预测中更具适应性.

    用水量预测经验模态分解麻雀搜索算法核极限学习机

    河岸带潜流层空间结构对生源要素迁移转化的影响

    窦传彬夏继红王玥季书一...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岸带潜流层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区域,位于河岸带下边缘,具有复杂的纵向、横向、垂向三维空间结构,这一结构特征极易改变潜流水动力特性,从而影响生源要素的迁移转化过程.为深入了解河岸带潜流层的三维结构特征及其对生源要素迁移和转化过程的影响,系统归纳了河岸带潜流层生源要素的基本迁移和转化过程,探讨总结了河岸带潜流层纵向蜿蜒镶嵌结构、横向过渡结构、垂向分层结构对生源要素迁移转化的影响.未来对河岸带潜流层生源要素开展研究时,可加强如下3个方面的研究:河岸带潜流层结构随时间的演变规律;环境条件与河岸带潜流层生源要素迁移转化的互馈机制;河岸带潜流层监测预警技术开发.

    河岸带潜流层生源要素迁移转化

    黄河源玛曲县生态格局及生态服务价值演变分析

    赵伟明杨忆昕黄草丁世星...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玛曲县生态环境对于黄河源气候调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发挥着重要作用,评估玛曲县生态格局及生态服务价值(ESV)有助于保护其生态环境.基于玛曲县1995—2020年不同时期的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分析玛曲县生态格局演变趋势.基于改进的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评估玛曲县ESV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合地理探测器法探讨不同驱动因子对ESV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5 a来,玛曲县生态格局变化幅度先减小后增大,ESV值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文调节功能的ESV值随生态格局演变的变化幅度最大;ESV的空间分布受自然因子与人为因子的共同影响,温度与DEM是主要驱动因子,人类活动对ESV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与自然因子交互作用下产生的非线性增强效果.

    生态格局生态服务价值地理探测器法空间分布玛曲县黄河源

    基于DPSIR的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王广州凡姚申窦身堂于守兵...
    92-9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综合评价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借鉴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选取人口增长率、年径流量、富营养化指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投资等28个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实测和统计数据等基础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2011—2020年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1—2020年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系统基本处于亚健康与健康状态,2018年以来,随着黄河口生态水量调度力度加大,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显著向好.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PSIR模型黄河口及毗邻海域

    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郭梅刘文飞
    98-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矛盾突出,为厘清其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特征,综合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统计等多源数据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和灰色关联法等,对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1990—2018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联性进行了量化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8年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以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越来越活跃,以耕地和草地开发为建设用地,以及草地退化为未利用地为主;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1990—2018年总体减少了112.905亿元,其中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废物处理和保持土壤服务对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小的贡献较大;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高值区主要位于研究区西北部,低值区主要包括宁夏全区以及甘肃白银、山西朔州和内蒙古呼和浩特等;1990—2018年草地和耕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度较高.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关联性能源富集区黄河流域

    坡面流临界坡角数值模拟研究

    王玉林高吉惠杨博文
    10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是研究坡地土壤侵蚀机理的基础.为增进对坡面流的系统科学认知并提供新视角,采用改进的Green-Ampt模型建立平直坡面土壤入渗模型,采用Preissmann时空平均四点隐式差分法离散圣维南方程并构建坡面流数值模型,运用前人试验资料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模拟了雨强分别为60、30 mm/h,坡长为5~50 m、坡角为5°~50°坡面流过程.结果表明:在雨强为60、30 mm/h的情况下,各种坡长不同坡角坡面流随降雨持续的变化情况相似,均表现为产流初期单宽流量快速增大,产流约20 min之后转为缓慢增大或趋于稳定;从坡顶到坡脚,初始产流时间几乎没有差异,而总体径流时间沿程增大;在一定雨强和坡长情况下,坡角从5°增大至50°时,坡面流单宽流量和流速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即存在使单宽流量和流速达到最大的临界坡角,单宽流量临界坡角随坡长的增大而增大,其变化范围为5°~31°;当雨强和坡长不变时,降雨停止时坡脚处的水深随坡角增大而减小,且坡角较小时其对水深的影响较明显,在雨强为60、30 mm/h情况下各种坡长不同坡角坡面流水深变化范围分别为0.66~37.74 mm和0.12~7.78 mm.

    坡面流临界坡角坡长雨强数值模拟

    退耕还林前后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

    陈浩张晓萍权伟郭晋伟...
    111-116,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退耕还林前后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结合GIS和RS技术,分析了北洛河上游流域退耕还林前后1981—2010年(分为1981—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3个时段,编号分别为Ⅰ、Ⅱ、Ⅲ)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在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异特征,1981—2010年在降雨侵蚀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呈持续下降趋势,尤其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后土壤侵蚀模数显著下降,时段Ⅰ、时段Ⅱ、时段Ⅲ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8612.62、8078.91、3060.71 t/(km2·a);②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后,流域内耕地面积锐减,林草地面积显著增加、植被覆盖度大幅提升,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遵循耕地>草地>林地的规律,即土壤侵蚀模数随着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呈现下降趋势;③3个时段土壤侵蚀随地形的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1350~1550 m是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分布的主要高程带,其侵蚀量约占流域侵蚀总量的80%,流域内72%的侵蚀量分布在坡角>15°的坡面,各时段不同坡向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均遵循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的规律.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土壤侵蚀模数退耕还林(草)北洛河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