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民胜利渠灌区气象因素及干旱特征演变分析

    张彦李平邹磊梁志杰...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灌区水资源短缺现象频发,为定量分析人民胜利渠灌区气候变化特征,利用数理统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气候倾向率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等方法,分析了1951—2017年灌区气象因素及干旱特征年、季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灌区年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水面蒸发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年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均呈现升高趋势,且在不同年份发生明显突变;冬季平均相对湿度气候倾向率最大为-1.14%/(10 a),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均在春季最大(分别为0.52、0.18、0.40℃/(10 a)),年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最大(-12.49 mm/(10 a)),夏季蒸发量的气候倾向率最大(-6.91 mm/(10 a));灌区多年平均干旱发生频率为33.43%,约每3 a就会发生一次干旱,春季、夏季和秋季干旱发生频率分别为56.72%、56.72%和26.87%,而冬季无干旱情况发生.

    气象因素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干旱特征演变规律人民胜利渠灌区

    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管理综合评价

    康德奎谷丰佑周伟达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客观评价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管理水平,分析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以2011—2016年的地下水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石羊河流域基本情况,从管理措施、措施执行和管理成果3个方面,优选出全面反映地下水管理水平的10个指标,将地下水管理水平分为Ⅰ~Ⅴ级,以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并采用传统评分体系和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相结合的双重评价方法,对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管理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6年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管理得分为74.72分,管理水平为Ⅲ级;石羊河流域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健全且实施到位,地下水有效监测率高但监测井密度过低;流域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虽略有减小,但地下水供水占比持续增大,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属一般水平.

    地下水管理综合评价组合赋权石羊河流域

    强化刚性约束下的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管理研究

    刘同凯贾明敏马平召
    70-7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已成为新形势下强化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管理、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分析黄河水资源管理形势与主要症结的基础上,针对黄河先天来水不足、水资源过度开发、超量用水、流域内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意识不强等问题,提出了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管理的两步走路径:通过严格取用水的动态监管,强化需求侧"约束倒逼"和供给侧"优化提升"双向发力,从使命担当、底线思维、法律制度、精准化管理、信息化等5个方面实施水资源刚性约束,推动用水方式转变,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

    水资源管理刚性约束节约集约利用黄河

    矿井水开发利用模式分类研究

    张楠郭欣伟倪深海白乐...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矿井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从矿井水空间利用格局出发,在明确矿井水利用分类的基础上,考虑供需双向协调要求,分析提出矿井水分类利用指标因子,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M)方法构建了煤炭矿井水安全利用模式分类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宁东煤炭基地典型煤矿为实例,评价了矿井水开发利用模式分类,结果表明:构建的利用模式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能有效识别主要矿井水利用分类的相关指标和特征值对应的模式分类.

    矿井水开发利用模式分类协调指标宁东煤炭基地

    新形势下黄河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周子俊单凯娄广艳黄玉芳...
    79-83,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健康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是科学开展黄河健康评估的前提,但现有河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反映黄河特性,在黄河健康评估实践中存在一定不适宜性.在全国河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黄河特征、战略功能定位和新形势下黄河健康需求,对全国河湖健康评估指标体系框架适应性进行调整,构建了新形势下黄河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并以黄河干流源头至利津河段为对象,结合各河段生态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梳理分析不同河段适宜评价指标,并确定其权重.

    健康评估指标体系新形势黄河

    土默川平原黄灌区地下水水化学及氢氧同位素特征分析

    王子河邓腾林刘伟赵义平...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6年冬灌期和2017年春灌期采集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土默川平原黄灌区灌渠水、地下水以及雨水,通过测定不同时期水体的水化学成分及氢氧同位素值,分析了水化学类型和同位素的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时期灌渠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判明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部分区域地下水补给源为灌渠水,而河森茂村、后荒地村一带主要受降水和侧向补给影响;研究区灌渠水和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从灌渠水到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呈贫化趋势,但冬灌期、春灌期灌渠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基本一样;地下水冬灌期、春灌期水化学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主要有HCO3·Cl·SO4-Na·Ca·Mg、SO4·Cl-Na、HCO3·Cl-Na·Mg和Cl-Na型水.

    氢氧同位素水化学特征地下水土默川平原

    青海省湿地面积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刘小园刘希胜
    90-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的萎缩、扩展与周边的生态环境紧密相关.青海省湿地类型主要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主要分布于海拔较高的三江源源头区域,多由区域降水、山脉顶峰的冰雪融水提供补给,受人类直接影响很小.根据青海省湿地资源第一次和第二次调查以及实测数据,分析了青海省湿地面积变化特征.同时采用全省各流域水文站1956—2016年降水、径流数据以及30个气象站1960—2013年气温数据,分析了青海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湿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的变化和湿地面积的变化具有同步性,气温对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湿地影响是间接的;降水量主要影响以降水和地表径流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湿地,气温主要影响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湿地.

    湿地面积降水量气温M-K突变检验青海省

    洛阳龙门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对策

    王现国李扬张晓丽罗锐...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洛阳龙门地热田位于洛阳断陷盆地西南部,依据地热地质资料,分析研究了龙门地热田边界、空间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地球物理化学特征、地热水温度场、热储构造发育特征,同时对龙门地热田地热水的赋存、运移条件等进行了分析探讨.该地热田的形成受地质构造控制,属构造热储对流型地热田,草店断裂(F1)和魏湾断裂(F2)为龙门地热田的控热构造,伊河断层(F3)、朝阳—首阳山断层(F4)为地热田的导热、导水构造,寒武系灰岩为龙门地热田的热储层,上覆数百米的二叠系、三叠系砂岩、泥岩互层为该地热田热储层的盖层,龙门地热田地热水水温高达98.5℃,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地热地质形成条件龙门地热田

    乌梁素海重金属在冰-水介质中的行为特征

    孙驰王俊吴用赵胜男...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乌梁素海冰体和水体中重金属的行为特征,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连续采集乌梁素海典型区域冰体和水体,并将其均匀分层,对冰体和水体中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通过绘制重金属分布图定性描述冻融过程中重金属的分布和迁移规律;通过构建冻结过程和消融过程中重金属冰-水迁移模型,分时段估算了重金属在冰-水界面的迁移通量和迁移总量,并结合冰厚、冰生长率、重金属质量浓度变化率等参数,量化了重金属在冻融过程中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湖水结冰过程中,冰体中重金属质量浓度较低,随着冰厚的增加,冰下水体重金属质量浓度逐渐增大;在湖冰消融阶段,冰体中重金属质量浓度增大,融冰水的淡化作用致使冰下水体中重金属的质量浓度逐渐减小;乌梁素海不同重金属迁移总量Fe>Zn>Mn>Cr>As>Cu>Pb>Hg>Cd.

    乌梁素海重金属冻融过程迁移量分布特征

    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机理与灾害链效应研究进展

    祝艳波兰恒星彭建兵李军华...
    108-116,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分布广、类型多、突发性强,且往往灾害链生、后果严重,威胁人居安全与社会稳定,制约区域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亟待从根本上厘清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机制,深化对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群发机理及链生效应研究.为此,立足于分析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问题,详细梳理了与之有关的山洪成灾规律、崩滑流灾害群发机理、水土灾害链效应、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作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探讨了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研究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未来水土灾害研究亟须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基于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提出了相关研究建议.在复杂地质条件、极端气候变化和强烈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群发机理与灾害链效应研究的主要方向有:极端降雨作用下山洪成灾规律,地貌-气候耦合作用下崩滑流灾害群发机理,考虑生态影响的水土灾害链放大与消减效应,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作用机制.亟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有:从耦合联动孕灾角度揭示地质、地表、气候过程与土水灾害群发响应机制,从致灾效应角度揭示水土灾害链动力学过程与致灾效应评价,从地质安全与生态安全角度建立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理论,进而提出基于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效应评价的生态减灾技术.研究建议: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从"地、域、河"空间尺度阐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的区域模式、动力学机制、灾害链生与生态环境互馈效应,从人地协调观角度建立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与防控理论.

    水土灾害崩滑流灾害链生态环境互馈效应地质安全生态安全黄河中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