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承载力视角下黄河流域开发区演变趋势及产业集聚特征研究

    李金铠汪文翔孟慧红魏伟...
    109-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有近40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发区的快速扩张在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造成了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空间资源配置效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从生态承载力视角分析黄河流域开发区演化趋势以及主导产业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开发区集聚特征明显,数量与规模均明显增长,开发区集聚区域总体生态承载力下降;流域开发区呈东西走向分布,国家级开发区轨迹及重心向东偏移,省级开发区与总体开发区轨迹及重心向西南偏移;不同产业类型开发区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省级与国家级开发区主导产业结构差异较大,部分省份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较明显.

    开发区生态承载力时空演化主导产业黄河流域

    基于水生态文明视角的城市滨水空间研究

    赵之煌李纲胡丽香张莉萍...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中的开敞空间和市民游憩场所,是城市规划设计重要的景观表现载体,其滨水的独特性和空间布局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市民的空间视觉感受起着重要作用.以郑州市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询、案例研究、实地调查,总结出郑州市滨水空间现状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以郑州市贾鲁河滨水空间为案例,基于水生态文明视角,构建生态海绵、生态群落、生态驳岸三维度的滨水空间规划体系,提出城市滨水空间优化建议.

    水生态文明城市滨水空间郑州市

    MICP技术与超旱生植物联合治理流沙试验研究

    赵志杰李驰高瑜张振国...
    119-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MICP技术与超旱生植物联合进行防风固沙的可行性,基于MICP技术对流沙进行处理,选择霸王、无芒隐子草和白沙蒿3种超旱生植物进行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菌液浓度和胶结液浓度对植物出苗率的影响,并采用室内风沙侵蚀系统对MICP技术处理的试件进行吹蚀试验,研究了其抗风蚀性能.结果显示:MICP技术联合超旱生植物进行防风固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的最佳菌液OD600值为0.8、胶结液浓度为0.10 mol/L,以此配比对流沙进行处理后矿化覆膜生成情况最优、旱生植物出苗率最高;3种超旱生植物出苗率顺序为白沙蒿>霸王>无芒隐子草;矿化覆膜具有良好的抗风蚀性能,菌液和胶结液混合液按喷洒量为0.5~0.7 mL/cm2处理的试件经12 m/s风速吹蚀10 min后,质量损失率比对照试件降低50~64个百分点,喷洒量为0.7 mL/cm2的试件抗风蚀性能最好.

    MICP超旱生植物防风固沙盆栽试验吹蚀试验

    冰盖前缘冰塞演变动力学试验研究

    钮馨冉张宝森韩红卫宋春山...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冰塞在北方寒区河流多发,发生时易带来严重的凌汛风险.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探究不同水力条件下冰盖前缘流凌的演进规律及其产生的流冰荷载.结果显示:流速对流凌在冰盖前缘的运动堆积状态和冰塞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影响明显,未开江冰盖前缘冰弗劳德数小于临界冰弗劳德数时,流凌出现并置型堆积;大于临界冰弗劳德数时,流凌多形成水力增厚型冰塞;冰弗劳德数继续增大,流凌从水力增厚型冰塞过渡为力学增厚型冰塞.水力增厚型和力学增厚型冰塞出现时,冰塞体对冰盖沿河长方向和沿垂直方向的作用力随来冰量增大而增大.

    冰塞试验研究水流特性水力增厚力学增厚

    渠道边壁糙率变化对其输水能力影响研究

    欧祖贤杨会朋王志国陈力晖...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渠道边壁糙率变化对渠道输水能力的影响,采取不同加糙体布置形式对梯形渠道进行加糙,通过河工模型试验分析渠道内断面的垂线流速、壁面切应力以及摩阻流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受边壁糙体阻碍作用的影响,靠近渠道边壁的垂线流速较小,中垂线流速大于两侧垂线流速;壅水造成最大流速出现在水面以下;当糙体间距和尾门开度一定时,整体上摩阻流速和壁面切应力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当尾门开度和流量一定时,糙体间距越小,摩阻流速和壁面切应力越大.

    渠道边壁糙率输水能力垂线流速

    基于MTMD系统的弧形钢闸门减振分析

    苏聪聪吴泽玉王俊
    132-13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减轻弧形钢闸门因流激荷载而引起的振动,可采用多阻尼调谐质量阻尼器(MTMD)抑制结构的过大响应.首先将闸门简化为单自由度结构,建立结构-MTMD系统的运动方程,推导出结构动力放大系数计算式;然后以结构动力放大系数为工具,求出弧形闸门MTMD最优频带宽度、阻尼比和TMD数量等系统参数;在此基础上对被控闸门进行流激荷载响应分析.对比闸门设置MTMD前后的位移和速度时程曲线,结果表明:多调谐质量阻尼器能有效降低闸门的动力响应幅值.

    弧形闸门MTMD流激荷载频带宽度动力时程分析

    河床基底重构复合土控渗试验研究

    高金花李明陈卓魏俊...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合土控渗技术可有效改善因河床底质持水能力差、渗漏严重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和水生态恶化等问题.为研究不同配比复合土的控渗和力学性能,开展了室内试验,对比分析不同膨润土、植物纤维配比方案下复合土的渗透系数、无侧限抗压强度随各材料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复合土具有良好的控渗性能,其中膨润土成分对控渗水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植物纤维影响不大,天然纳基膨润土控渗效果最好,最多可使渗透系数下降3个数量级;椰壳纤维和剑麻纤维可有效提高无侧限抗压强度,2 cm长椰壳纤维效果最佳;复合土具有较好的控渗性能和力学性能,调整配比方案可满足不同河流生态控渗需求.

    膨润土植物纤维渗透系数控渗技术

    开封段黄河泥沙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方琳李长明陈诚闫国新...
    141-144,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泥沙的资源属性和价值日益凸显.为了探讨开封段黄河泥沙作为混凝土细集料的可行性,设计了12组混凝土配合比试件,研究黄河泥沙与机制砂混合比例、粉煤灰水泥取代率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在选定黄河泥沙最大替代比例工况下,黄河泥沙与粉煤灰的相适性.试验结果表明:黄河泥沙替代机制砂比例为10%时28 d龄期的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比普通混凝土增大5%;黄河泥沙的最优替代比例20%工况下,混凝土强度可达41.3 MPa、坍落度为190 mm、拓展度为480 mm,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性能基本相同;在黄河泥沙的最大替代比例30%工况下,黄河泥沙与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相适性良好.

    黄河泥沙粉煤灰混凝土力学性能

    夏玉米产量及根系生长对旱涝急转的响应特征

    高芸吕海英齐学斌李平...
    145-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旱涝急转胁迫下夏玉米产量及根系生长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测桶试验,设置不同程度的旱涝急转组以及对照组,分别于旱期开始、旱期结束、涝期结束、复水前期(15 d)、复水后期(21 d)测量根、冠干重以及根系形态指标,收获期测量产量及其构成.结果表明:①旱涝急转组产量均低于正常组,平均减产率为63.04%;粒重减小是旱涝急转组减产的主要原因,平均减幅为70.41%;重涝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②根干物质、根冠比在旱涝急转涝期减少(降低)最为严重,平均降幅分别为41.41%、37.12%;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平均直径、根体积的削减主要集中在复水期;比根长、比表面积虽然在复水期低于对照组,但在旱涝急转受旱阶段略高于对照组,旱期平均增大3.19%、1.74%.旱涝急转对根系生长的抑制直接导致了粒重的减小,从而降低了产量.

    旱涝急转夏玉米产量根干重根系形态

    基于需水过程的灌区实时渠系优化配水模型及应用

    马建琴赵子伟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灌区灌溉规划用水与作物实时需水不匹配的问题,建立了基于作物需水过程的渠系实时优化配水模型,以下级渠道配水结束时间为决策变量,以灌区时段缺水率之和最小和渠系输水损失量最小为目标,采用遗传算法求解模型.结果表明:与经验法编制的配水方案进行对比,各级渠系配水时间搭配更加合理,渠道配水流量波动小;灌水量配置更符合作物实际需水要求,与作物实时需水耦合度更高,灌区时段缺水率之和减小了13.6%,配水时间减少了2.5 d,渠系输水损失量占比减小了6.3个百分点,渠系配水达到了省时高效、节约用水的目标.

    实时渠系配水优化配置需水过程灌溉制度时段缺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