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主要子流域径流及其同旱概率变化研究

    刘昌明王冠王恺文罗秋雨...
    1-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加剧黄河水资源短缺情势、影响黄河径流量的稳定、威胁流域水资源安全,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了给应对黄河流域性干旱提供参考,针对多子流域同旱这一极端干旱灾害,基于黄河15 个子流域1956-2016 年实测年径流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年径流量序列变化的显著程度,采用藤Copula函数分析不同子流域发生同旱的概率,研究了多子流域同旱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56-2016 年黄河各子流域实测年径流量普遍呈减少趋势,其中多年平均径流量较大的洮河、伊洛河等子流域年径流量减少趋势显著;2)黄河各子流域年径流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按同旱年数计算的同旱频率可能会低估大范围同旱的概率;3)2 个及以上多子流域发生同旱的概率,1956-2016 年为 37%,1956-1989 年为 23%,1990-2016 年为 59%,1990 年后多子流域同旱的概率显著增大,意味着黄河流域遭受大范围同旱灾害的形势变得严峻.为保障黄河水资源安全和流域可持续发展,应合理规划和利用河川径流,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和发展,提升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

    径流量干旱子流域同旱概率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任保平李培伟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黄河流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发展使命,即加快推进流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内涵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耦合协调.耦合协调发展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遵循,是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悲观论"和"代价论"的中国式创新,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路径的要求.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的前提和保障.基于"条件-过程-结果"三维分析框架,黄河流域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构建包含治理目标、治理模式、治理动能和治理效能 4 个维度.黄河流域治理模式的核心是流域协同治理,包含主体协同、利益协同、市场协同、生态协同、社会协同、文化协同和基础设施协同.现代化治理体系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的推进路径为形成流域现代化发展理念、构建流域多维支撑体系、建设流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并联式流域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现代化治理体系黄河流域

    河段挟沙力计算方法及其在黄河下游的应用

    夏军强戈向阳周美蓉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下游河床形态沿程变化很大,且实测水文断面分布不均匀,采用断面数据计算得到的挟沙力仅能反映特定水文断面的挟沙能力.因此提出了一种河段水流挟沙力的计算方法,可反映整个河段的挟沙力调整情况.采用提出的方法,计算了 1986-2020 年黄河下游游荡段、过渡段、弯曲段的河段挟沙力,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游荡段、过渡段、弯曲段的挟沙力范围分别为 0.52~24.00 kg/m3、1.03~17.74 kg/m3、0.94~18.34 kg/m3.在时间上,呈现出小浪底水库运用前年际变化较大,水库运用后显著减小的特点,河段挟沙力较水库运用前减小 69%以上;在空间上,呈现出小浪底水库运用前沿程减小 32%、水库运用后沿程增大 29%的变化规律.

    挟沙力河段尺度黄河下游小浪底水库

    黄河模拟器建设框架设计及发展布局

    左其亭秦西马军霞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黄河流域面临的水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脆弱等重点和难点问题,研发黄河模拟器成为新时期黄河流域保护治理的重要工作.参考有关文献对长江模拟器的表述,结合黄河流域自身特点,提出并解读黄河模拟器的概念,谋划黄河模拟器建设的顶层设计;从感知体系、模拟体系、服务体系三方面出发,对黄河模拟器建设框架进行总体设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黄河模拟器1.0~4.0 的发展布局,展望未来50~100 a的建设蓝图.建设黄河模拟器可为黄河流域灾害防控、资源供给、公共管理、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提供模拟和决策支撑,推进黄河流域系统化保护治理,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黄河模拟器流域模拟器建设框架黄河流域

    植被恢复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产流模式的影响研究

    穆兴民刘卓昕王双银温永福...
    24-3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植被恢复对产流模式的影响是认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及水土流失过程的基础.通过分层原位双环土壤入渗试验和植被恢复前后流域实测场次洪水过程解析,研究植被恢复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产流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显著增强了土壤入渗性能,0~60 cm不同深度土层的入渗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植被恢复增大了表层土和 10 cm土层入渗性能的差异.土壤入渗性能随土壤密度减小和孔隙度增大而显著增强,植被恢复通过降低土壤密度和增大孔隙度影响土壤入渗和产流过程.植被恢复后小流域场次洪水的洪峰流量、径流深、径流系数以及地表径流占比均减小,壤中流增加,产流模式从超渗产流向蓄满产流转变,形成黄土高原特有的浅层蓄满产流模式.植被恢复影响了流域的产流模式,为深入研究黄土高原土壤水文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产流模式土壤物理特性土壤入渗植被恢复黄土高原

    黄河流域植被对土壤水分亏缺的敏感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黄强郭雯雯黄生志李沛...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叶面积指数(LAI)对土壤水分亏缺的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 1982-2018 年月尺度土壤湿度数据,计算了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SI),阐明了黄河流域植被变化特征及对不同程度土壤水分亏缺的敏感性,并探究了影响敏感性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在植被生长季(4-10 月),各月LAI整体呈显著增大趋势,其中植树造林重点区LAI的增大趋势最为显著;6-10 月植被对土壤水分的敏感性高,1-3 月、12 月植被受土壤水分胁迫的敏感性高值区位于黄河上游,4-11 月植被易受损失区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宁夏和陕西北部;气温、潜在蒸散发和植被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是影响植被对土壤水分响应的主要驱动因素.

    植被敏感性土壤水分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碳排放量及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研究

    孙才志曾庆雨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碳城市化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起关键作用.利用莫兰指数测度黄河流域地级市碳排放量空间关联集聚性,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研究碳排放量影响因素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0-2019 年黄河流域碳排放量上升,呈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高-高值集聚区位于鄂尔多斯市、榆林市、吕梁市、运城市和三门峡市,低-低值集聚区位于西宁市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等;2)利用MGWR模型研究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优于GWR模型;3)GDP有显著空间异质性,GDP、人口规模和土地城市化率对碳排放量影响为正效应,人口密度对碳排放量为负效应.

    碳排放量MGWR模型莫兰指数黄河流域

    基于连续演化半偏减法集对势的区域旱灾风险评估方法

    金菊良周乐崔毅汪洁...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增强旱灾风险评估的可靠性,从微观层次考虑联系数分量的迁移转化过程,更细致地刻画连续半偏减法集对势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修正偏同势和偏反势转移信息,提出一种演化半偏联系数,构建了基于连续演化半偏减法集对势的区域旱灾风险评估模型,并应用于济南市旱灾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修正后的连续半偏减法集对势与五元减法集对势对济南市旱灾风险和各子系统评估结果的变化趋势均一致;与五元减法集对势相比,连续演化半偏减法集对势变化较为缓和,计算出的各子系统指标值集对势变化趋势差异更为显著,便于识别影响子系统风险发展趋势的关键因子.

    旱灾风险评估联系数半偏减法集对势因子诊断济南市

    山西省粮食生产水足迹时空特征及水资源利用评价

    邓祥征王文宣李志慧
    52-5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省粮食生产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极具特色,其少主粮、多杂粮的特殊作物种植结构对实现区域稳粮保供和推动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山西省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利用问题,评估了 2011-2021 年山西省各地级市粮食生产面临的水资源稀缺状况,核算了不同粮食生产结构下水足迹的时空分布变化,测评了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从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的稀缺压力、足迹状态和效率响应维度构建三维分析框架,提出山西省各地级市兼顾粮食生产和水资源优化利用的措施.结果表明:1)2011-2021 年山西省水资源稀缺状况总体得到改善,水稀缺指数由2011 年的1.36 下降至2021 年的0.87;2)粮食生产水足迹总量下降了 8.9%,而高粱、谷子、薯类等杂粮和新主粮作物的水足迹占比从 2011 年的 11%上升至 2021 年的 15%左右;3)粮食生产水足迹总量呈现"北低南高,东低西高"空间特征,晋西南地区平均年水足迹总量在 15 亿m3以上,是区域粮食生产水足迹总量最高的地区;4)粮食生产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20%以上的地区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水资源有效利用.

    粮食生产水资源水足迹水效率山西省

    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水平测度及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升路径

    赵建吉闫明涛张明昊周诗梦...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实现区域创新的重要载体.以黄河流域67 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核密度、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研究了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提出了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中心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呈逐步提升趋势,由 2011 年的 0.084提升到 2020 年的 0.137;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水平整体呈两极分化格局,绝对差异逐渐缩小,且不平衡程度有所降低;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呈"块状"分布格局,整体仍处于低水平和较低水平,且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增强.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中心需要通过聚焦创新中心城市优势,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融合与集聚发展,促进中心城市"多核驱动,点轴延伸"空间模式的形成等,提高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水平.

    科技创新水平创新中心提升路径黄河流域